武珊珊,任建兰,程 钰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基于发展维度时序下的山东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武珊珊,任建兰,程 钰
(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基于发展内涵维度的演变,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发展划分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环境欠重视的一维目标阶段”、“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二维目标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三维目标可持续发展阶段”.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计算分析了各阶段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比分析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得出“发展观的转变”、“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转变”是影响山东省发展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分别从发展观、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对于实现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发展;区域空间格局;山东省
发展观对于人类发展起到重要导向作用,在人类发展史上大致经历了三种全球性发展观,分别为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1],发展内涵和目标也随着发展观的演变日趋多维化.发展目标维度的转变对于区域发展战略及发展格局演变会造成一系列影响[2-4].区域发展格局是指区域内各子区域由于发展的差异性而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各种形态.对于区域发展格局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尺度从最初的全国、经济带[5-7],到经济区、省域、县域[8-13],范围不断缩小,研究方法从早期的数理统计分析,如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到融入了空间分析的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14-16],能够更加科学地揭示研究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综合发展格局的研究则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之下,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如廖志杰、王茂军对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17-18],张广毅、董锋分别评价了长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格局[19-20].综上,学者们对于区域发展格局的研究多为单纯经济空间格局角度的研究,或者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研究,缺乏对于区域发展整体格局演变的研究和驱动因素的深层次探讨.本文基于发展观的演变,探讨发展维度对于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格局的塑造作用和区域演变特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理论与实践意义.
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中国的一个缩影[21],分析其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对山东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22].本文在上述背景下,根据各时期发展维度目标的不同,并结合山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若干重要指标的时间变动规律特征,划分山东省发展阶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对空间格局演变的整体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1研究方法
1.1.1 指标体系构建 发展的本质内在地包含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这三部分内容,因此,发展的内涵及实现途径也应从这三部分来理解,本文用“维”这一空间概念来表征区域发展的三个方面[22].秉着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目标维度的不同,分别构建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不同发展阶段山东省发展水平指标体系Tab.1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1.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因指标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标准化转换.对于正向指标:yij=(xij-xjmin)/(xjmax-xjmin);对于负向指标:yij=(xjmax-xij)/(xjmax-xjmin).其中,xij为指标体系原始数据,y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jmax、xjmin分别为指标x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1.4 发展类型划分 根据所计算的发展水平的得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发展类型,计算结果所得的值越大,表示发展水平越高.本文将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分类标准见表2.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每个阶段末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数据主要来自1990、2000、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年份各地市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山东省环境统计年鉴和环境统计公报.
表2 发展水平等级划分Tab.2 The type of development level
本文对于山东省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根据山东省人均GDP的变动趋势(图1),以及山东省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改革开放至1990年间,山东省人均GDP在低位缓慢发展,由于经济水平较低,社会矛盾和环境问题尚未凸显,这一时期发展的目光集中在经济领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围绕经济建设展开.1990年之后,山东省人均GDP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开始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的状况,并且社会领域的矛盾开始凸显,如城乡差距拉大等,这一时期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的同时,开始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并关注社会领域的发展.2000年,山东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点,一方面经济迅速起飞,另一方面,这一阶段通常是结构变动最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山东省在2000年之后经济增长不断加速,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显现出来,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三维目标”发展成为主导观念.
图1 山东省历年人均GDP变化趋势图Fig.1 Changes of GDP per capita of Shandong
根据上述山东省人均GDP变动规律的特点,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矛盾与问题的侧重点,参考山东省各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以及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根据其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发展任务与发展目标的变化,将山东省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环境欠重视的一维目标阶段”、“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二维目标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三维目标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表3).
表3 山东发展阶段及特征Tab.3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3.1“一维目标”和“二维目标”阶段的山东发展格局
“一维目标”阶段特征:东高西低,济青“双龙头”突出;中部淄博、潍坊及北部东营发展水平较西部稍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二维目标”该阶段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相似,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综合发展水平格局也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差异(图2-5).
造成以上格局的原因(1)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且有良好政策支持,经济飞速发展.(2)济南凭借省会地位及政策、交通优势,聚集了大量人才和资金,促使经济迅速发展.(3)淄博和潍坊位于胶济铁路沿线,处于连接济南、青岛的纽带位置,交通便利,便于接受来自济南、青岛的辐射.(4)东营是典型资源型城市,依靠石油资源发展起来,拥有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水平都较高,但产业结构欠合理,二产比重大,一三产业比重低.(5)西部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较差,资源、能源不足,政策支持欠缺,不具备发展的优势条件.
3.2“三维目标”阶段的山东发展格局
该阶段特征:(1)青烟威、济淄和东营的经济、社会以及综合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他们分别位于胶东半岛和省会济南周边,而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综合发展水平中等偏下.(2)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全省都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3)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发展水平不同步现象普遍存在(图6-9).
3.3山东省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演变整体特征
对“一维目标”、“二维目标”和“三维目标”三个阶段的山东省发展格局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其演变规律:(1)济南和青岛的发展一直处于“高”或“较高”水平.淄博、东营、烟台的综合发展等级由“中等”演变为“较高”,而威海的综合发展等级则由“较低”演变为“较高”,实现“隔级跳”. 枣庄、泰安、日照、滨州、德州、临沂、莱芜的综合发展等级均是由“较低”演变为“中等”.(2)济青经济领跑全省,综合发展水平的“双核”格局日渐削弱.济南和青岛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并且鲜有其他城市可与其比肩,但就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二者的“双核”地位日渐衰落,2012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布图中已看不出“双核”格局,取而代之的是“青烟威”和“济淄东”这两片区域的突出地位明显.(3)省会周边及鲁南部分地市崛起势头明显.由“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省会济南周边的滨州、德州、泰安、莱芜以及鲁南的临沂、枣庄等地市的综合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4)山东半岛和济青连线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全省较高,而鲁西、鲁北、鲁南综合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较低.
综合山东省发展阶段和空间格局演变整体特征,影响不同阶段山东发展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发展观的转变.这对于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起宏观导向作用.单一维度的发展目标和多维度的发展目标在侧重点上不同,随着发展观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的转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区域综合发展格局的演变.(2)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调整.这是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重要推手.山东省在改革开放之初是典型的济青“双核”发展格局,但随着一系列发展战略以及政策的提出,济青“双核”格局被弱化,一些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逐渐崛起.2003年山东省提出“三个突破”战略促进了烟台崛起,同时强化了省会济南的核心地位;2007年提出的“一体两翼”空间发展战略促进了以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为轴线的中部地区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的提升;2008年的“济南都市圈”战略对于发挥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鲁西地区发展落后局面起到一定促进效果;2009年和2011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黄三角中心城市东营和蓝色经济区桥头堡威海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3)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转变.科学合理的城市定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潜力,取得飞速发展,威海和东营表现最为明显.威海在1987年设立地级市之初,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靠后,产业基础薄弱,在山东半岛众多城市中不具备发展优势.威海对此没有盲目追赶,而是找到了符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发挥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等特色,打造“宜居城市”品牌,2003年威海市荣获全世界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同时,威海作为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城市,积极开展同韩国的贸易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桥头堡”.东营是依靠胜利油田发展起来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定位和方向的及时调整有效避免了一般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东营市作为山东省最早的一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在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今后,山东省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区域发展理念,完善相关机制、制度和政策,力求走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同时要着眼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将区域内破碎化的地域组合形成联系密切的城市区功能地域,实现合理、高效的区域空间格局;另外,每个地市要在配合上一级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发挥优势、规避劣势,走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
[1] 任建兰.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对比[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66-70.
[2] 黄红生,邓诗泉.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式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5,(1):25-27.
[3] 朱传耿,仇方道,渠爱雪.试论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发展观演变的响应[J].经济地理,2004,24(6):733-737.
[4] 李剑林.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J].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5] 王洋,修春亮.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37-1046.
[6] 张永丽,李国政.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J].改革与战略,2012,28(1):126-128.
[7] 靳诚,陆玉麒.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J].人文地理,2012,(2):113-118.
[8] 陈德宁,何一鸣,沈玉芳.CEPA框架下“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动力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3):377-383.
[9] 盖美,张丽平,田成诗.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3,33(4):22-28.
[10] 赵明华,郑元文.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79-85.
[11] 夏永久,朱喜钢,储金龙.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41-46.
[12] 靳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13] 罗庆,李小建,杨慧敏.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研究:1990年-2010年[J].经济经纬,2014,31(1):1-7.
[14] 靳诚,陆玉麒.基于空间变差函数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1):1329-1334.
[15] 李梅,王铁.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9-11.
[16] 蔡芳芳,濮励杰,张健等.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地理科学,2012,32(3):22-28.
[17] 廖志杰,刘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0,55(2):139-150.
[18] 王茂军,张学霞.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81-86.
[19] 张广毅.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生态经济,2009,(7):71-74.
[20]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8):1584-1591.
[21] 任建兰,程钰,来逢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山东省“三维目标”(经济-社会-生态)实现途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2011:156-165.
[22] 程钰,刘雷,任建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3,(2):48-55.
[23] 宋杰鲲,李殿伟.油矿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39.
[24] 赵西君,吴殿廷,戎鑫,等.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6):87-91.
[25] 杨修志,杨成凤,徐波.改革开放以来济——青双核结构的空间关系演变[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07-115.
[26]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中济-青双核结构的空间关系演变[J].世界地理研究,2008,(3):100-106.
EvolutionandItsDrivingFactorsoftheDevelopmentPatternofShandongBasedonDevelopmentDimension
WU Shan-shan, REN Jian-lan, CHENG Yu
(College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as divided 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dimension. The first stage is “one-dimension goal”, which taking economy construction as center while social and environment developing at low level. The second stage is “two-dimension goal”, which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ith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ed together. The third stage is “three-dimension goal”, during which economy developed fast as social and environment developed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ility with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nd its evolution law had been summarized by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ing method of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pattern of Shandong had been concluded as: change of development view, adjust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 transform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direction. At las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Research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2014-05-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553).
武珊珊(1990-),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任建兰(1954-),女,山东莱州人,教授.
武珊珊,任建兰,程钰.基于发维度时序下的山东发展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6):581-586.
F129.9
:A
:1001-2443(2014)06-05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