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丽人的“中国观”

2014-09-06 07:37陈俊达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崇仁高丽指代

陈俊达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试论高丽人的“中国观”

陈俊达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高丽史》一书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29次,在考察“中国”一词含义的基础上,得出高丽人“中国观”的两个特点,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同时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并分析形成高丽人这一“中国观”的原因及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同时,高丽人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称为“中国”,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高丽人;中国观;正统;元朝

高丽王朝于公元918年建国,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其时间跨度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辽宋金元及明初。因此,研究高丽人的“中国观”,即研究高丽人在与中国各政权交往时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以及当时高丽人对“中国”一词又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等问题,进而可以从侧面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中国”。赵永春先生对这一时期辽人、金人的“中国观”等问题虽多有研究①,但学界至今还没有全面系统论述高丽人“中国观”的专文面世。因此,笔者不惮鄙薄,拟在先贤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就高丽人的“中国观”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权为引玉之砖,以求正于方家。

“中国古代用‘中国’一词指称政权的他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几个政权并立之时,地处中原之外的政权常常依据中原即中国的地理观念称占据中原地区的政权为‘中国’。”“第二种是后来的政权对以前某一个政权的称呼或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统称。”“第三种情况是当时和后来的‘域外’政权对中国历史上某一政权或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各个政权的通称。”[1]

王氏高丽称中国为“中国”,显然属于第三种情况。然而,笔者阅读《高丽史》,仅用他称中第三种含义无法全面解释“中国”一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如王氏高丽这种朝鲜半岛上汉化较深,与中国联系密切的“域外”政权,其在使用“中国”一词时应多参考“中国”一词作为自称时的用法,在分析其使用“中国”一词含义时,应结合自称含义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代的‘中国’曾用来指一国的中心,即‘中央’‘中央之城’‘都城’‘京师’‘国中’‘王畿’的意思。 第二,古代的‘中国’也用来指称中原,引申为中原王朝,主要的是一个地域概念。”[1]“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2]“第三,古代的‘中国’还用来指华夏、汉族,引申为华夏、汉族建立的政权。第四,古代的‘中国’又在天下中心的基础上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1]

《高丽史》一书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29次,除去其中中国各王朝自称“中国”61次、日本他称“中国”1次外,余下67次的含义分别为:指代宋朝8次;指代明朝17次;指代汉族建立的政权2次;指代元朝6次;作为文化概念使用16次;指称中原10次;作为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各个政权的统称8次。若将指代宋朝、明朝归入汉族建立的政权一类,则:

表1 《高丽史》中“中国”一词含义分类统计

因此,高丽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取“中国”一词的不同涵义,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意识和观念。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将“中国”一词视为一个文化概念;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地域概念使用,指称中原地区,并引申为整个中原王朝控制区;用“中国”一词指代中国历史上某一政权或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各个政权。

高丽人“中国观”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即以汉族建立的北宋、南宋与明朝为正统,称为“中国”;而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则不被称为“中国”。形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族政权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高丽人将“中国”一词视为一个文化概念,汉族文化水平高、礼仪健全,故为“中国”;夷狄愚昧落后野蛮,所以不是“中国”。

(一)称汉族建立的政权为“中国”

“古人所说的‘中国’,最初指一国之中心,并引申为天下之中心,那时居住在所谓的‘天下中心’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华夏族,于是‘中国’一词又引申为‘华夏’之意,又引申为华夏人建立的政权。”[1]高丽人即沿袭这种“汉族政权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宋朝是“中国”。《高丽史》中“崇宁中国信使刘侍郞、吴给事奉圣旨咨闻行册礼事”[3]192、“延佑,瀛州尚质县人。新罗末,父儒避乱吴越後还国。光宗以解华语,累授客省。每中国使至必使儒摈接之”[4]82中的 “中国”,就是指宋朝。

高丽朝初期,积极发展与宋朝的关系,以至于出现了“我太祖情专事大,然犹数年一遣行李以修聘礼而已。今非但聘使且因贸易使价烦夥,恐为中国之所贱”[4]67的状况。然而随着“辽丽关系的改善,结宋以牵制契丹的外交政策对高丽已显得不特别重要”[5]47,高丽于显宗二十一年断绝了对宋的朝贡。即使到了高丽文宗时,文宗欲造大船通使宋朝,内史门下省上言:“我国文物礼乐兴行已久,商舶络绎,珍宝日至。其于中国实无所资,如非永绝契丹,不宜通使宋朝”[3]115。将“中国”与“契丹”对举,表达了他们以宋朝为“中国”,以“契丹”为夷狄的思想。当“金兵入汴,边报妄传金人败北,宋帅乘胜深入,金人不能拒”[4]111时,高丽大臣的第一反应是劝说国王“时不可失,请出师应宋以成大功。使主上功业载中国史传之万世”[4]111。将宋朝称为“上国”,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夷狄的蔑视:“上朝先是降诏,令小国往谕女真来朝。小国窃虑女真不可使窥中国富盛,不敢奉诏”;“彼(指女真)既知中国虚实,窥心一动,长驱深入,骚扰京师”[3]231。并以受到宋人赞许为荣:“(郑克永)尝从平章事崔弘嗣入宋,其著述为中国人称许。”[4]145这里面所说的“中国”,都是指汉族建立的宋朝。

高丽人同样认为明朝是“中国”。《高丽史》中“李夏生奉表如金陵贺登极,仍谢恩其表曰:‘秉箓膺图复中国皇王…’”[3]629;“乃至兴师动众, 构衅中国,几为宗社生民之祸,言之可为痛心”[4]755;“礼莫重于朝觐,心用切于吁呼,惟先臣恭愍之时,值中国圣神之,作奉表内附称臣东藩”[4]760;“窃念小邦知尊中国如孩童必得其怙恃…”[3]363-364中的“中国”,都是指明朝。

高丽在对明朝朝贡时,使臣往往私自夹带货物到明朝境内出售,“恭愍朝奉使者多赍金银土产、市彩帛轻货。虽有识者迫于权贵所托,私装居贡献十分之九,中国以为高丽人假事大贪贸易来耳”[4]363-364。 恭让王时,御经筵谓门下舍人安鲁生曰:“法令虽严,然一行人数既多,必有贪利贸易,为中国所笑者,宜痛禁之”[3]690。《高丽史·李崇仁列传》记载,朝臣弹劾李崇仁时,其中一条罪状就是“身亲买卖,有同商贾”[4]425。权近上疏为其辩解时强调:“若夫奉使中国,身亲买卖之事,其致谤有由焉”;“臣在中国未尝一闻崇仁买卖辱命之事”;“议者其足未尝蹑中国之境,其耳何得闻此事乎”;“谤者果能不买中国一毫之物者乎”[4]427。权近在这里所说的“中国”,都是指高丽的朝贡对象明朝。此外辛禑十三年郑地上书言平定倭患之法时,言“近中国声言征倭”、“则倭患可以永除,中国之兵亦无因而至矣”[4]389,其中的“中国”一词亦是指明朝。

(二)将“中国”视为一个文化概念

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族政权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高丽朝著名的史学家金富轼在《三国史记》中总结新罗的历史经验时曾说:“(新罗)以至诚事中国,梯航朝聘之使,相续不绝。常遣子弟,造朝而宿卫,入学而讲习,于以袭圣贤之风化,革洪荒之俗,为礼仪之邦”[6]128。 这里的“中国”,既是指唐朝,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即“在天下中心的基础上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1]。

“中国与夷、蛮、戎、狄四夷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水平最高,懂文明,知礼义,有教养,最为高贵”。[1]高丽人沿袭了这种“文化中心为中国”的观念,认为中国是文化最发达、礼仪最健全的地区。《高丽史·食货志》中写道:“若文物法度则舍中国何以哉?”[7]608认为若比较文化、法制,没有能超过中国的。而“高丽限山负海,风殊俗异虽与中国相通离合不常。”[4]761因此,高丽人认为“高丽本在海外,别作一国。苟非中国有圣人,邈然不与相通。 ”[4]304正是因为中国有“圣人”,即道德高尚、文化造诣高深之人,高丽才与中国相通,否则仅靠征伐是不能使高丽人降服的。即使“以唐太宗之威德再举伐之”,也只能“无功而还。”[4]304而正是怀着这颗“尊崇中国之心”[3]647,高丽人及其祖先“肇从炎汉,遣子弟鼓箧而入学,历唐宋联书而可稽”[3]647,“仿中国制,制新仪仗”[7]479,“百僚朝会一依中国及新罗之制”[7]703,并在明朝取代元朝后“复袭中国冠带”[4]744。

同时高丽人认为 “中国”一词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不仅仅指能够吟诗作赋、诵圣人之言,更是指懂“礼”,否则就是“夷狄”,甚至是“禽兽”。《高丽史·李崇仁列传》记载,谏官上疏弹劾李崇仁时,列举其五条罪状:其一,“性稟奸贪、言行邪佞,才无经国虑不及远,但以文墨末艺出身盗名,久居枢要”;其二,“往者任用事,既为党比坚味盗国,又为腹心颇张威福恣行不法”;其三,“父母之丧未满三年不得掌试国家之制也”,而崇仁“以常侍高官降求上护军以掌其试”;其四,“母死才踰百日,啖肉自若以毁人纪”;其五,“身亲买卖,有同商贾”。[4]425第一条是说李崇仁没有真才实学;其余四条是弹劾李崇仁“不孝不敬”,“使中国之人唾我三韩士大夫之面”[4]425,犯有“辱国之罪”[4]426。李崇仁虽能“诗成七步,口诵尧舜之言”[4]425-426,但仍被谏官比作“犬豕之不若”、“所谓小人儒也”[4]426。 这正符合古人将中国与四夷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是否懂“礼”的观点,即“所行合乎‘礼’的要求即是‘中国’,不符合‘礼’的要求,即是夷狄”[1]。谏官认为由于李崇仁的所作所为不符合“礼”的要求,因此将其比作犬豕不如的小人儒。《高丽史·金子粹列传》中记载朴础上疏反对佛教时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类,衣服殊制”[4]501。认为佛教是一种“毁人伦、逆天理”[4]502的思想。请求恭让王“明礼义,使斯民知天理之所在”[4]501,最后禁绝佛教。

因为中国是文化最发达、最懂“礼”的地区,因此高丽人常以“中国”作为衡量道德水准的参照物。《高丽史·太祖世家》中所说“我太祖(指高丽太祖王建)规模德量生于中国当不减宋太祖”[3]28,就是将中国作为参照物,表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圣明的君主帝王,宋太祖就是其中的代表。“宋太祖事周世宗,世宗贤主也,待宋太祖甚厚,宋太祖亦为之尽力。及恭帝幼冲,政出太后,迫于群情而受周禅,盖出于不得已也。”[3]28首先肯定宋太祖是明主贤君,其次说明理由,然后由于“我太祖(指王建)事弓裔猜暴之君。三韩之地裔有其二,太祖之功也。以不世之功处必疑之地,可谓危矣。而国人归心,将士推戴,然犹固让欲徇延陵之节。吊伐之事,亦岂得已哉。”[3]28与宋太祖取代前朝皆出于同样的原因,因此太祖王建也是明君。这样就为高丽王朝的统治寻找到理论依据,为其正名。同样高丽人在形容某人学识特别高时同样以“中国”作为参照物。《高丽史·李穑列传》中称“穑学问舍肌肤而得骨髓,虽中国亦罕比”[4]414;“学者皆仰慕,掌国文翰数十年,屡见称中国”[4]420。《高丽史·李崇仁列传》中称“崇仁文章简洁高古,间世挺生,中国罕有”[4]427;“此子(指李崇仁)文章求之中国世不多得”[4]429。整部《高丽史》中只有李穑与李崇仁获得了“中国罕有”的赞誉,可见其二人学识水平之高。

综上所述,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宋、明为正统,称为“中国”;不以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为正统,认为不是中国。正如《高丽史·金富佾列传》中富仪上疏中将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宋与契丹并列对比,最终得出“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也”;“强弩乘城、坚营固守、以待其衰,中国之所长,而戎狄之所短也”[4]126的结论。“戎狄”与“中国”对举,显然是以“中国”指汉族,并引申为汉族建立的政权。而产生这种“中国观”的根源在于高丽人将“中国”一词视为一个文化概念,并以此为参照物。强调懂礼的是中国,不懂礼的是夷狄,甚至是禽兽。正是在高丽人这一“中国观”影响下,才出现了“我国家(指新罗、高丽)自庚寅癸巳而上,通儒名士多于中国,故唐家以为‘君子之国’,宋朝以为文物礼乐之邦, 题本国使臣下马所曰:‘小中华之馆’”[4]502;明朝称“今高丽去中国稍近,文物礼乐通,经史与中国相似,难同其他蕃邦”[3]657的现象。

高丽人“中国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称元朝为“中国”。然而与前文称宋朝、明朝为“中国”不同。其一,在奸臣传、叛逆传中使用。如《高丽史·叛逆列传·辛旽》中记载 “元使乞彻至问曰:‘闻尔国有权王何在?’时中国谓旽为权王,故云”[4]677。其二,多在描写元朝对高丽的剥削、压迫中使用。《高丽史·金怡列传》中崔有渰言:“若从二人言东国之业已矣,政令自中国出几何不为其所并也”[4]295之中的“中国”,就是指元朝。元朝征服朝鲜后,出于东征日本的需要,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并置“达鲁花赤”监督高丽,因此“政令自中国出”即“政令自元朝出”。高丽朝受元朝控制,元朝对高丽实行种种压迫,如向高丽索要童女。《高丽史·李谷列传》记载“征东省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元屡求童女于本国(指高丽)”[4]304,李谷上疏曰:“以为四方荒徼,风俗各异,苟使同之中国,则情不顺而势不行也”[4]304。认为元朝将蒙古族自己的风俗强加于高丽,是“情不顺而势不行”之事,“虽尧舜不能矣”。同时谴责元朝廷中有人进谗言:“中国寔繁有徒,怙恩恃宠,反挠本国”[4]304。并进一步讲述强征童女对高丽人的危害,“高丽之人生女者即秘之,惟虑不密,虽比邻不得见”[4]305。每当有元朝使臣前来,高丽人便大惊失色,以为又是来征童女、取妻妾的。“每有使臣至自中国,便失色相顾曰:‘胡为乎来哉?非取童女者耶?非取妻妾者耶?’”[4]305其中将元人称为“胡”,表达了与上文称宋、明为“中国”截然相反的含义,即内心深处仍将元朝的统治民族蒙古族视为夷狄。

然而与辽、金不同的是,元朝实现了大一统,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境内没有与之并立的汉族政权,按照“中国”一词指称中原及中原王朝,或指称有相互递嬗关系的政权,高丽人称元朝为“中国”。

(一)称中原或中原王朝为“中国”

“中国历史上‘中国’一词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中原地区,主要的是一区域地理概念,并由此引申为中原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及其所控制的区域。杜荣坤曾指出,历史上‘中国’一词‘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辖的地区’。”[1]高丽人同样使用“中国”一词指称中原,并引申为中原王朝,同样为一个地域概念。《高丽史·李齐贤列传》中李齐贤所说“橐驰虽不产中国,中国亦未尝不畜之国”[4]320之中的“橐驰”,即“槖驼”,骆驼。因此,“橐驰虽不产中国”中的“中国”应指代中原,即“虽然中原不产骆驼”;“中国亦未尝不畜之国”中的“中国”应指代中原王朝,即“中原王朝未尝不从事畜牧业”。

《高丽史·景宗世家》引“滕文公问井地于孟子”的典故,由于“三韩之地,非四方舟车之会,无物产之饶、货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之正若慢,则其利害比之中国相万也”[3]35,即影响远远大于中国的结论。此处将三韩作为一个地域概念与“中国”对举,“中国”一词也应是一个地域概念。同时,三韩之地即指代整个朝鲜半岛,这段话强调的是“经界之正”对整个朝鲜半岛农业发展的影响,引申为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因此“中国”一词应指代整个中原地区,并引申为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辖的地区。

《高丽史·李穑列传》中李穑上书曰:“佛氏入中国王公士庶尊而事之。”[4]412《高丽史·尹绍宗列传》中记载尹绍宗在奏章中引 “韩愈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于禁中”的故事,“唐宪宗迎佛骨于禁中,刑部侍郞韩愈极言,以为自佛氏入中国以来,事之愈谨,年代尤促。 ”[4]492韩愈此处称“佛氏入中国以来”,即“佛教传入中原以来”。因此李穑所说“佛氏入中国王公士庶尊而事之”中的“中国”,应理解为中原,引申为中原王朝。《高丽史·地理志》中记载长杨郡境内的金刚山,“千峰雪立,高峻奇绝,寺刹甚多,名闻中国”[7]263;《高丽史·白文节列传》中所说“时程朱之学始行中国未及东方”[4]260;《高丽史·崔莹列传》中赞扬崔莹“血战江淮之间,名闻中国显扬国美”[4]382中的“中国”,同样是这个含义。这一含义,在明朝对高丽的自称中亦有体现。“帝(指明太祖)赐王(指恭愍王)药材,亲谕子温等曰:‘自古天下有中国有外国’”[3]650。 此处的“中国”,与“外国”并举,指称中原王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昔君天下,居中国(指中原)而治四夷相继至今。”[3]659“然三韩之域奠于中国(中原)之东,沧海之外。”[4]714由是得出了“高丽隔海限江风殊俗异,以夷夏论之,本等东夷,实非中国所治”[4]740,即高丽不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的结论。

然而若以“中国”一词指代中原或中原王朝,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据有燕云地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甚至占据整个中原,而高丽人却不称其为中国,这是由于在其南方有汉族建立的宋朝与其并立。由前文可知,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不以辽、金为正统,不称之为“中国”。元朝虽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其占据中原地区并最终实现大一统,因此不存在正统与非正统问题,元朝的控制区即为“中国”。

(二)称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各个政权为“中国”

高丽人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一词作为他称使用时,指代中国历史上某一政权或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各个政权。

由上文可知,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宋朝与明朝为“中国”,不以辽、金为“中国”。由于元朝完成了大一统,其境内没有与其并立的汉族政权,因此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同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自称‘中国’”[8],并多指代包括元朝在内的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政权。《高丽史》中对元朝自称“中国”多有记载,如:“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日本与高丽为邻,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汉唐而下屡通中国。故特遣书以往,勿以风涛阻险为辞”[3]394-395;“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3]399;“朕惟日本自昔通好中国”[3]408等。皆是称包括元朝在内的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政权为“中国”。又因“元人分别撰写《辽史》、《宋史》和《金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1]。元朝以辽、宋、金三朝的继承者自居,因此,高丽人在将“中国”一词作为统称概念使用时,将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宋、元、明三朝统称为“中国”。

如高丽元宗八年,“蒙古遣兵部侍郞黑的等令招谕日本”[4]202,高丽人李藏用上书黑的:“日本阻海万里虽或与中国相通,未尝岁修职贡,故中国亦不以为意。来则抚之,去则绝之,以为得之无益于王化,弃之无损于皇威也”[4]202;《高丽史·庆复兴列传》中所说:“本国父老子弟或以功名,或以朝觐,用宾中国”[4]336。当高丽王问经筵官:“今人知中国故事而不知本朝之事可乎?”郑梦周对曰:“近代史皆未修,先代实录亦不详”[4]446。认为是由于史书编纂残缺,导致高丽人不知自己国家的历史。相反由于中国历朝史书记载详实,使得高丽人得以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历史。此处的“中国”,就是将包括唐、宋、元在内的各政权统称为“中国”。明朝建立后,当高丽朝有人主张对北元称臣时,郑梦周上书曰:“念吾东方僻在海外,自我太祖起于唐季,礼事中国”[4]443。高丽辛禑王在给明太祖朱元璋上书中,说明请求减轻贡赋的原因:“小国地薄,不产金银,中国之所知也。马有二种,曰胡马者,从北方来者也;曰乡马者,国中之所出也。国马如驴,无从而得良焉;胡马居百之一二,亦中国之所知也。”[4]702此处的中国亦是指包括唐、宋、元、明在内的各政权,强调高丽的困境为中国历朝历代所知。

综上所述,由于元朝实现了大一统,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境内没有与之并立的汉族政权,按照“中国”一词指称中原或中原王朝,高丽人称元朝为“中国”。同时高丽人称元人为“胡”,即内心深处仍将元朝的统治民族蒙古族视为愚昧、落后的夷狄。高丽作为一个“域外”政权,将中国历史上某一政权或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各个政权统称为“中国”,因此高丽人在使用这一统称概念时,将元朝同样称为“中国”。

综上所述,高丽人在与辽、宋、金、元、明各王朝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观”。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

笔者通过上文对高丽人 “中国观”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高丽人在与中国各政权交往时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有以下两点:“民族”、“地域”。本文中,笔者出于对比的需要,将“民族”限定为汉族,“地域”限定为中原地区;将北宋、南宋归于宋一栏,由于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据有燕云地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占据整个中原,故将宋视为非中原政权。

具体分析见下表:

表2 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依据要素分析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为,首先考察其是否为汉族建立的政权。若为汉族建立的政权,则无论其是否占据中原地区,皆以其为正统,称为“中国”。若非汉族建立的政权,则考察同时期内是否有汉族政权与其并立,若存在与其并立的汉族政权,则即使其占据中原地区,仍以其为非正统,不称其为“中国”;若不存在与其并立的汉族政权,则称其为“中国”。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丽人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称为“中国”是一大进步,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考察历史上的“中国”时不能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视为外国政权,元朝同样也是中国,明朝取代元朝不是中国复兴,而只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

注释:

①赵永春:《试论金人的 “中国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赵永春:《试论辽人的 “中国”观》,《文史哲》2010年第3期;赵永春、李玉君:《辽人自称“中国”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1]赵永春,贾淑荣.中国古代的“国号”与历史上的“中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郑麟趾.高丽史第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

[4]郑麟趾.高丽史第三[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

[5]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6]金富轼.三国史记[M].李丙焘,校.汉城:韩国乙酉文化社,1977.

[7]郑麟趾.高丽史第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

[8]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3).

(责任编辑:徐星华)

On“China Outlook”of Koryo-saram CHEN Jun-da

(College of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In Goryeo-sa,the word“China”appears 129 times.Based on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China”,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wo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outlook of Koryo-saram:the dynasties founded by Han nationality was called as“China”and Yuan dynasty founded by the Mongol was called as“China”.In addition,the reasons and bases of those two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The fact that Koryo-saram called Yuan dynasty founded by the Mongol as “China”indicates that China is alway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Koryo-saram;China outlook;orthodoxy;Yuan Dynasty

K312.33

A

1008—7974(2014)02—0042—06

2013-12-01

陈俊达(1991-)江苏徐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朝关系史。

猜你喜欢
崇仁高丽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亲吻党旗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高丽莉作品赏析
鼓浪屿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母与子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新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