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的设计与应用

2014-09-06 10:53:53李卫兴李清红
中医药通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阴阳教学效果

● 李卫兴 李清红 陈 立 汪 涛



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的设计与应用

● 李卫兴*李清红 陈 立 汪 涛

目的:提高中医阴阳基础理论教学效果,丰富中医基础理论教具。方法:设计“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用条纹代表阳,黑色代表阴;以一个基本圆形,五横线四格,通过范围内的变化,图示阴阳的基本特性和病理现象。在湖北省孝感卫生学校某分校2001/2008年的中医教学中应用,2001/2004届学生224人为传统教学组,以文意表述授导式方法进行;2005/2008届学生220人为图示教学组,以文意表述授导式+“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直观辅助教学。比较两组阴阳基础理论教学实际平均授课时间及单元成绩测验分数,以检验教学效果。结果:图示教学组实际平均授课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教学组(P<0.05);单元测验分数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图示教学的应用能显著提高中医阴阳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中医 阴阳理论 示图 教学

“阴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1]。中医学用它做为说理依据,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预防的全过程。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以授导型为主,即教师单纯使用言语及文字对有些理论如阴阳学说、经络的功能等进行授课。由于中医阴阳基础理论的抽象性,给授课者和初学者带来一定的难处。为解决这个问题,便于授课者和初学者对中医阴阳理论的理解,作者自行研究创制了“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便于阴阳基础理论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的设计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1]。作者借鉴阴阳最初的涵义,用条纹代表阳,用黑色代表阴。阴阳又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故用半圆圈一分为二并且相对来表示它们的这种对立与依存关系,即阴阳的“对立与互根”的关系。见图1。

阴阳不仅是对立与互根的,而且是相互制约,消长变化的。它们是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用三横线两横格表示),彼此相互制约,处在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用另外半圆的空间表示运动变化。即阴阳的“消长与制约”的关系。见图2。

阴阳作为中医的说理工具,用以解释病理现象:如感受温热或寒凉邪气,而人体的正气未伤,导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实症。制图时是在正常阴阳图的基础上,在原有的三横线外再加两横线两格,用条纹及黑圈的超出部分表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实证。见图3。

阴阳另一特点是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变化,即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制约关系(如图2示)。如果这种制约关系失调,二者的平衡制约关系被打乱,会导致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阳虚不能制阴的虚寒证的病理现象。示图用条纹及黑圈的不足和相对过盛部分来表示虚热证、虚寒证。见图4。

阴阳的相互转化、彼此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当阴阳的制约关系失调,量变突破了极限而发生阴阳转化时,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如真热假寒证,就是由于热极生寒,阳盛格阴于外所致。真寒假热证,是由于寒极生热,阴盛格阳于外所致。分别用条纹及黑圈各占的6/5和6/1表示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见图5。

1.2对象湖北省孝感卫生学校某分校2001/2008年中医教学学生。传统教学组:2001/2004届女生,共224人,年龄14~16.5岁,平均15岁。示图教学组2005/2008届女生,共220人,年龄14~16岁,平均14.5岁。两组人数、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教学方法与数据采集按教学安排,每届中医阴阳基础理论教学一个学时(50min)。传统教学组:以文意表述授导式方法,即使用语言及文字,从书本文字到释意,无视觉直观教学;分别观察4届4个学时的中医阴阳基础理论教学实际授课时间及4届224名学生单元测验分数。图示教学组:以文意表述授导式+“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直观辅助教学;分别观察4届4个学时的中医阴阳基础理论教学实际授课时间及4届220名学生单元测验分数。分别统计并比较两组阴阳基础理论教学实际平均授课时间及单元成绩测验分数。

2 结果

两组授课时间、单元测验分数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图示教学组所用授课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教学组(P<0.05);单元测验分数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P<0.0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图示教学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表1 两组授课时间、单元测验分数比较

注: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0.05(t=4.46),**P<0.01(t=18.96)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生克”理论[2]。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和取象比类、司外揣内、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阴阳五行属性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的阴阳失调、五行相克相侮等,是一门以人体功能态为原型的医学[3]。正因如此,从整体观念出发、带有哲学意义的中医阴阳理论内容抽象、模糊,名词概念生涩难懂,语言晦涩,理论深渊、缺乏直观易受性。尤其是司外揣内的辨证思维,在人体黑箱面前,久经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难于入境思维[4],学生普遍反映中医理论难学、难懂、难记,进而缺乏兴趣。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医学者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用于中医教学,如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以板书的方法,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中药图谱、舌诊图谱、针灸图谱、针灸模型等教具,增强感性认识,突出形象教学[5],并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如尝试“体验式教学法”[6]、“图示教学法”[7]、“中医学板块式教学法”[8]等,力图丰富中医教学的教具和客观量化标准。作者设计的阴阳理论教学示意图,也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为提升中医阴阳理论教学构建了一个形象情境,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记忆。金红和杨戈的的阴阳图示法教学是以一横线两长方形表示阴阳的偏胜与不足,只反映了阴阳一方面特性[7、9]。本教学示意图以一个基本圆图,五横线四格,通过范围内的变化,从阴阳最初的特性到用以解释病理现象,以图示前后呼应解释了阴阳的多种特性,简明扼要并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教学应用实践证实,作者设计的阴阳理论教学示图具有鲜明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体现了以下优势:①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直观的图示面前,教师们的讲解不再空洞乏味,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不再抽象。②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图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图示可以把些难以表述的内容直观化,形象直现,简单明了,清晰易懂,加深记忆,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学生能在形象直观的图示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阴阳理论教学示图”使中医阴阳理论教学变的易懂、易记,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拓展了阴阳理论的教学途径,丰富了中医理论教学的教具库存,提升了中医理论教学的易受性。

[1]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4:11.

[2]张 杰,朱宏安,谢映红.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100.

[3]王华楠,毛 兵.在比较联系中培养中医思维方法一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4):15-16.

[4]吴晓青,储真真.中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4.

[5]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1.

[6]李 冰.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9):72-73.

[7]金 红,朱绍琼,谭泽明.图示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作用[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2,9(1):47-50.

[8]虎 勤.中医学板块式教学改革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66-67.

[9]杨 戈.浅谈西医院校中医阴阳学说教学的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51.

中医文化

《药名体》诗

宋徽宗时户部员外郎孔平仲,字义甫,进士出身,史载其“长史学,工文词,著续世说,绎解稗诗”。在《宋诗记事》中载其写的两首《药名体》诗:

鄙性常山野,尤甘草舍中。

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

客土依云实,流泉架木通。

行当归云矣,已逼白头翁。

其二云:

此地龙舒国,池黄兽血余。

木香多野桔,石乳最宜鱼。

古瓦松杉冷,旱天麻麦疏。

题诗非杜若,笺腻粉难书。

诗中共嵌入常山、甘草、卷柏、防风、云实、木通、当归、白头翁、地龙、血余、木香、乳石(石乳)、瓦松、天麻、杜若等16种药名。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些药名,从微观到宏观,勾画了一幅山村野夫居住茅屋、眼望飞云、耳听泉声、安乐自得的闲逸神情。在这“龙舒国”里,松杉参天、野橘遍地、石乳溶洞、麻麦阡陌,好象世外桃源一样,别赋新意,颇有感染力。

李卫兴,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中医药健康教育。

广州军区武汉疗养院门诊(430074)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阴阳教学效果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2-13 16:31:58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Special Focus(2017年3期)2017-07-03 13:06:23
法于阴阳
旅游(2016年12期)2017-05-09 06:51:30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