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训练

2014-09-05 09:01林玉雪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棒篮子新知

林玉雪

走向新课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同样强调要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每堂课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他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与逐步提高。

一、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用儿童熟悉的实物为例,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尽可能让学生的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留下形象、生动的概念表象。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知识很是高兴。再如教“9加几”时,我先让同桌两人摆小棒,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说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说9不数,从9开始往后数几;有的说从另外一堆里拿1个给9就变成十了,十再加旁边的几;还有的说从9里拿出几个给旁边的一堆组成十,再加9剩下的几就是十几。老师把他们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组织讨论,看哪一种方法最简便,算的快,从而得出凑十法最好的结论。

二、巧设铺垫,培养推理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旧知,运用迁移学习新知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温故”决不是无目的地复习旧知,而是根据新知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复习,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铺垫,让学生根据铺垫进行联想、推理,不断把新知内化,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知识结构,培养推理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复习题作为铺垫。问题1:20里面有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60,80,10呢?问题2:口算练习(先说出结果,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问题3:2+1,4+4,6-4……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要紧接着出示“20+10”和“30-10”两道题让学生口算,并且说说思考的过程。这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寻找新题和复习题的不同点,揭示新知的内容,再要求学生联系复习题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得出“20是2个十,10是1个十,2个十加上1个十是3个十,也就是30;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也就是20”,然后再让学生自摆小棒和看书进行验证。这样,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三、依据知识重点、难点预测思维障碍

一节课中的思维障碍主要发生在哪些问题上呢?重点一般指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难点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困难的内容。教材中知识重点、难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的例1“23减2得多少?23减7呢?”显而易见,例题中的第一问不是退位减,是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张口可答,所以它已不存在思维障碍。而后一个问23减7中,被减数中个位上数3不够减怎么办?是本节教学重点,教者就要紧紧地围绕这一问题预测学生的思维障碍。教材在调动学生动手摆小棒的过程中,为了抽象思考过程2 3-7=,突出了摆法和算法。先打开10根一捆小棒和3根小棒合在一起得13根,再从这个13根小棒里拿出7根,把剩下的6根和原来没有打开的一捆10根小棒合在一起,也就是把23分成10和13,再用13减7的差与10相加。还有先打开一捆(10根)小棒,从打开这10根小棒里拿出7根,再把剩下的3根与另一捆零3根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23分成13和10,再用10减7的差与13相加。也可以把两捆都打开,从中拿出7根,再把剩下的13根与3根合在一起,也就是把23分成3和20,再用20减7的差与3相加。上述的摆法与算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呢?通过比较,还是第一种教材中的方法较简便。因此,在课前教者就要充分的预测到这几种可能性。教材的处理方式实质是通过动手摆,向学生渗透个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是从形象思维入手进行渗透,这种渗透用分解的方法进行,突出把23分成10和13,这种分解通过摆小棒来抽象的。教者要强调摆小棒,打开一捆是10根,语言要强调,如果上述障碍都排出了,那么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也就解决了。

四、创设情境贴近生活,诱发求异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教学《脑筋开窍》——填图游戏,思维策略是“谁能确定谁先定”,一年级学生的语言及文字理解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在知道什么样叫做“确定”,于是教师可以用学生平时体验过的生活经历,创设一个“猜一猜”的情境:用三个篮子分别装上4个、1个、5个苹果,然后用布挡住中间和右边的两个篮子,问学生:“这三个篮子里总共有10个苹果,你们能猜出这两个篮子里各装着几个苹果吗?”这时有的学生说1个,有的学生说3个,同学们就开始争论起来答案无法统一,此时,老师就说:“看来,谁也猜在准篮子里到底装有几个苹果,这时我们就说篮子里的苹果无法确定。”然后打开中间的一个篮子,露出一个苹果,此时再让学生猜猜右边的篮子里装着几个苹果时,全班同学一致说出是5个,老师再次说明:此时篮子里装的苹果可以确定了。

总而言之,数学有培养学生思维的特殊功能,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挖掘教材的因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考力为培养前提,以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棒篮子新知
热心的篮子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一起数小棒
篮子
巧移小棒
花帽子,小篮子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