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的职业倦怠的问题入手,对高职院校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内、外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外部从社会和学校,内部从教师自身方面来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26-03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是个体长期处于一定的工作压力下所出现的身体状况亚健康、情感冷漠、认知过程退化的综合衰竭状态。它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多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应对而表现出的工作厌倦、态度冷漠等身心综合症。作为典型的助人行业群体,教师极易出现职业倦怠,当一名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会表现出工作上缺乏激情,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绩效较差,成就感偏低等许多消极反应,也就是教师不能有效地缓解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压力,不能正确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挫折,导致教师的身心疲惫、情感枯竭。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情况,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状态,甚至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相比较于容易获得成就感的中小学教师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情况。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探究
1.从外在来看。①外在政策的影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特别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引导下,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占到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众多。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关注如何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要求日益严格,外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日益加剧,从而形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之一。②外在社会认知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知度不足,造成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考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总体评价较低,高职院校基本作为保底志愿。同时普通民众对高职教育工作认知存在有一定的偏见,如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学困生,毕业生素质差等,同等情况下用人单位不愿选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职业晋升等方面高职生和同等学历的普通大专生受到不平等对待。这种外部社会认知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挫伤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较普通高等院校难以获得需要的帮助,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很容易迁移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偏见,从而诱发职业倦怠。由于缺乏了解与沟通,从而导致人们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赞誉和欣赏度不高,这种认知低下,久而久之造成目前高职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形成了职业倦怠。
2.从内在来看。①学校方面。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由中等职业学校晋升而来,起点较低,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手段较为简单,基本也是沿袭了中学的模式,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长期中学的管理经验,使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认知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学校管理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状态,极少数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的教师代表,也基本是各教学单位的负责人。长久下来,教师的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也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也是从中学转并过来的,在学历和技能实训上存在弱势,而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各种评估的需要,又要求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以跟上当前社会的技术更新。如果学校领导能给予时间和资金的支持还好,而一旦只是单方面要求教师,必将导致教师的身体过度疲劳、精神过于紧张等职业倦怠问题。②教师方面。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都呈现扩大趋势,从而使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任务普遍加重,大多数教师从早到晚一直上课,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接受专门的实践培训,或者即使有时间接受短训,也很难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社会实践生产所需零对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有的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导致教学方法欠缺,同时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从而实践实训能力较差。这些都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自己的岗位缺乏正确定位,重视经济效益,对自己的未来抱有过高期待,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偏低,从而心理失衡,对教师职业丧失了自豪感和进取心,长期下去,对教师这个工作产生厌倦。此外,高职院校教师比较简单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同事之间相互交往机会少,上下级基本没有沟通,一旦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难以畅通缓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周边同事和领导漠不关心,出现情感认知问题,从而引发职业倦怠。③学生方面。随着各地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录取分数线的不断降低,招生形式多样化,从提前招生、单独招生再到注册招生,在各地抢夺生源过程中,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比较差,更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许多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与同学老师相处存在一定障碍,在成人方面就比较困难,更难说成才了。这给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佳,尤其是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学生难教,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这导致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断受到打击,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二、改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选择
从上文分析可见,要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就需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着手:首先,应当改善高职院校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要在全社会宣传“科教兴国”战略,让普通民众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破除唯本科教育为尊,其余教育皆不入流的社会偏见;同时要从国家层面提高对高职教育师资投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感受到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师相同的社会尊重感,真正能够体会到高职教育教师这份职业的自豪感,从而对自己形成更加客观的角色期待。要从各方面努力营造一种信任和尊重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社会能给予广泛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教师从事高职教育,并使他们能在工作中体验到从事高职教育的快乐和成就,为高职教师减轻外在因素带来的职业压力。其次,从高职院校来看,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实行科学民主化的行政管理,真正能把高职院校第一线教师作为学校主人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高职院校教师责任和归属感。积极培养与开发青年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建设和储备,形成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各层次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空间。此外,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对完善、公平绩效奖励制度环境,保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改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再次,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来看,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教师,首要要求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欠缺,更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积极引导作用,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传递正能量,才能感化学生,才有可能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学习应对不良环境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尽快摆脱在日常教学中的倦怠状况。
参考文献:
[1]强晓华,王守恒.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消解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3).
[2]李翠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剖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4]孙秀英.于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5]吴琼.高校师德之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作者简介:张凤芹(1976-),女,江苏淮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