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英育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福建厦门 361026)
举重运动员上挺能力训练方法研究
洪英育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 福建厦门 361026)
竞技体育技术的持续提高使得举重运动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在各类综合赛事中,各国各地区选手的差距不断缩小,技术合理性变为影响成绩的关键所在。在挺举中,上挺能力如何受到广泛关注。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翻站过轻,上挺能力不足,举不过头顶,导致最终的比赛失利,影响到了赛事的名次。因此,如何提升运动员上挺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应当采取哪些方法更为有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举重运动员上挺训练实例的研究,分析在训练过程中运用提升上挺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期给我国的举重项目整体,特别是提高运动员的上挺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举重运动员,上挺能力,体育训练,方法研究
挺举中的上挺部分,数年来始终是我国很多举重运动员的弱势环节,尤其在一些综合赛事中,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成绩屡次表现不够理想。比如在十二届全运会的举重比赛项目中,很多参赛选手在抓举环节表现得非常好,成功率令人满意。而在挺举时,翻站还算差强人意,上挺时却屡次失败。综观近几年的省级大型赛事,运动员在挺举赛场上,在做上挺动作时,平均成功率不到65%,下翻动作的平均成功率也不到85%。那么,应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训练,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有效提升运动员上挺能力,是摆在运动员、教练及运动专家面前的重要且棘手问题。
1.1 对象
依据学校规模按比例分别抽取福建体育职业学院、福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厦门市海沧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专业举重运动员共6名,均为男性,年龄为15-16岁。
1.2 方法
1.2.1 分组实验对比法 将6名运动员分两组训练,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的是传统训练方法;实验组使用的是借助力推、半挺和胸上负重预蹲的3项综合训练方法。
1.2.2 文献研究 在中国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网及国际互联网搜索引擎等的检索,搜集有关健美操、学校体育教学、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全面了解本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绘制所需图形表格,根据结果的性质和数据特性, 采用对应得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
对A、B两组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历时9个月,6名运动员的挺举成绩如表1所示。
表1 6名举重运动员挺举成绩分析
由表1可见,B组举重运动员的挺举成绩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大约在7~12kg之间,而A组举重运动员的提高幅度要大一些,大约在16~22kg之间,经统计学分析与检验,p<0.01,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借助采取力推、半挺以及胸上负重预蹲等3个项目的综合化练习可以明显增强举重运动员的上挺能力。
3.1 举重运动员上挺技术不足的原因分析
3.1.1 上挺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 在运动员挺举的预蹲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确保杠铃同胸廓保持稳固,不发生变形[2]。当开始预蹲下降时,一方面要保证屈膝与伸踝动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屈髋。这时应确保躯干可以以垂直方向下降,并让屈膝膝角以及臂部下沉的动作在技术上完整、正确。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些关键要素,极有可能出现臂部后移,直至造成躯干前倾的问题出现。在制动过程中,更需要良好地把握制动的时间和制动的速度。上蹬的动作包括了伸膝及伸髋间的配合、协调,继而产生朝上方向的合力[3]。合力的大小受制动时间影响。一般来说,制动时间短,则合力大;制动时间长,则合力小。运动员躯干姿势是否处在稳定状态、是否发生变形,会对合力的方向产生影响,决定合力能否直接成为接近向上直线的力量。当运动员完成这项技术动作时,应注意稳定分腿、稳定支撑、快速出腿,重心下降的速度尽可能要快;收腿时,别腰、挺胸以及两肩在向上顶时的锁紧等动作都对动作的完整达成有利。了解上述上挺技术动作所具有的结构特点,对于明确科学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1.2 举重运动员上挺技术不足的原因分析 运动员在进行挺举的训练及有关比赛时,有一部分教练片面地以为,挺举考验的是运动员的力量[4]。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挺举既表明运动员的力量程度,也显示出了运动员的技术稳定性。应始终把技术训练摆在重要位置,只有将技术训练同力量训练完美结合,才能有效提升举重运动员的上挺能力。举重运动员通常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心理特点还是生理特点都有其独特性,多数运动员年富力强,大脑皮质具有高度灵活性、高度可塑性,模仿能力和动作的观摩掌握能力很强,但由于运动员的大脑兴奋、抑制能力均衡程度不够,对于上挺技术在概念上可能理解,但是对于时间短、技巧性强的实践操作依然知其言而不能成于行,尤其是针对上挺发力时的技术要领掌握得不到位,稳定性不强,技术生疏。因此,在训练时,应强调理论向实践的过渡,强调身体的柔韧性与技术灵活性,严格技术概念及技术规格的设置,让上挺技术训练综合性更强。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下蹲翻起立时,应调整呼吸,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自下蹲翻起直到上挺支撑的整个动作,中途不换气,时间过长的憋气,会让头部供血明显不足,导致头晕影响到正常技术动作的完成。实践经验表明:吸气不足与吸气过饱一样,都不利于上挺动作的完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胸围不变的短促呼吸会让上挺变得更易进行。
3.2 举重运动员上挺技术不足的应对训练策略
3.2.1 上挺训练与生物力学技术的理论结合 上挺动作是把放置在锁骨上面的杠铃以预蹲及上挺发力的结合形式将之举过头顶并支撑伸直的动作[5]。在举重竞技赛事中,上挺动作的复杂性最高。整个上挺动作可以被分成3个阶段,并再具体划分成6个子阶段。这样的划分方法可以较清晰地对动作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明确指出上挺动作的制动阶段的重要性处在优先位置[6]。在该阶段,用时如果越短,则能够达到的支撑作用就越理想,也就表明运动效率最高,这是由于产生纵向支撑反作用力较大,能够达到杠铃自身重量的2.3~2.5倍。杠铃自身运动速度也较快,能够达到1.7~2.0m/s,所以杠铃举高也比较容易。按照美国生理学专家维霍斯基的相关研究,在此阶段中,肌肉收缩时会分解掉弹性势能,且肌肉收缩功率越大,伸张速度就越快,大脑传入的神经冲动也就会越加明显,这种生物力学观点无疑给上挺技术训练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现在国外举重运动员多以这种观点为指导进行上挺技术训练,他们在上挺杠铃时,基本可以做到迅速、有力、高度达标、节奏感强,上挺成功率非常高。而我国举重运动员上挺却存在多次失误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是缘于支撑失败,然而实际上,失败的原因恰恰在于制动过程中的停顿问题。明显停顿造成了纵向支撑反向作用力不足,杠铃不能快速运动,制动耗费时间太长,因此杠铃难以达到完美高度。与此同时,分腿支撑也受到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稳定性不够理想。从另一方面来说,上肢达不到合理的支撑状态,则腰背部腹肌需要承受多余重量,也是挺举不力的原因。
3.2.2 应用生物力学技术缓解上挺制动问题 在上挺时,从制动初始阶段直到杠铃上送的一瞬间,很多运动员都会发生显著的停顿空隙,节奏掌握得不够合理,这正是运动员上挺表现较差的主要原因。解决途径是应用生物力学技术缓解上挺制动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借助力推、半挺及胸上负重预蹲的三者良好结合,达到身体的稳定状态。首先,借力推的预备姿势同普通上挺动作基本一致,重点处理上挺时两臂力量、上挺时夹肘与抬肘要领。这一要点练习能够基本解决上挺动作发生时上肢部分支撑力量不足的问题。其次,半挺在预备姿势上与上挺相同,预蹲与发力同上挺也极为接近,在发力完成后要马上进行屈膝半蹲动作,并且将两臂伸直用以支撑杠铃[7]。半挺这一技术动作给身体路线的选择;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柔韧性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将这一技术动作顺利完成无疑可以增强上挺的技术含量。最后,胸上负重预蹲动作在预备姿势要领上与上挺基本相同,它主要用来增强上挺预蹲力量与技术,同时起到改善发力节奏的效果,对于胸腔承受力增强也会起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将这三者进行结合训练,无疑是全面且科学的。
3.2.3 需要强调上挺能力训练的强化 首先,以稍严格的强度进行多次训练,比如中等强度的练习,每组进行2-3次,对于强度弱一些的练习,每组进行3-5次,甚至增加到6-8次。这样做不但可以使技术要领得到改进,而且能使技术定型,是形成合理技术动作的良好手段。其次,要多练习强度较大的连续上挺动作。对于需要参加大型赛事的运动员来说,这样的练习更显重要,能够起到技术熟练化与自动化的效果。第三,在进行相关的强化训练时,要保证练习动作的质量,使质量在数量的基础上同步提高。质量强调的是动作的准确性,数量强调的是动作的负荷量,为了使这两重标准均得到满足,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可以采取逐步增加的办法,让强度由弱到强、负荷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地进行[8]。最后,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注意辅助性动作的引导。认真分析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动作,找到不合理动作存在的原因,并针对性给出改进意见,使改进意见可以与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动作角度、用力方法等相衔接,让各种辅助练习均可以同上挺技术的要求保持同等目标要求[9]。
任何赛事中的举重比赛皆以总成绩进行计分直至名次录取,挺举成绩至关重要,因此日常训练过程中必须重视挺举训练。通过实验对比数据可知,采取力推、半挺及胸上负重预蹲等方法的结合训练能够极有利地增强我国举重运动员的整体上挺水平。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意义突出,是运动员顺利完成既定动作的关键。因此,教练员需要仔细了解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完善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及时纠正运动员的错误训练方式,使运动员的运动更符合生物力学的技术要求。
[1]胡娟娟.中国举重世界冠军成绩增长规律中的年龄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2]黄玫.对女子举重运动员上拉力量的训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8):20.
[3]袁修军.浅析女子举重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J].搏击(体育论坛),2012,4(7):60.
[4]曹双妹,秦家群.挺举上挺失败原因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2,25(9):38.
[5]谷忠德,鹿道叶.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7):52.
[6]周瑾.高翻窄拉类练习对挺举提铃能力的训练作用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7]黄忠.四川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黄忠挺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8]李学堂.浅析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J].今日科苑,2009,23(8):62.
[9]邓惠洁.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控制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4):5.
(责任编辑宁梵西)
2014-6-17
洪英育(1985-),女,福建厦门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举重教学与训练。
G 884
A
1674-9545(2014)04-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