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014-09-05 12:27刘艳杨雪玲王艳孙红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2期
关键词:胸管肺叶护士

刘艳 杨雪玲 王艳 孙红玲

34例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刘艳 杨雪玲 王艳 孙红玲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行肺叶切除手术34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用患者在围手术期均被给予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34例患者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恢复顺利, 无一例发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全面认真的护理, 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有利于术后恢复。

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 对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1]。肺叶切除术是治疗周围性肺癌、局限于肺叶内不可逆病变的主要方法。由于麻醉和手术创伤应激, 肺叶切除术后经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本院胸外科2011年1月~2014年5月行肺叶切除术34例, 术后恢复良好, 均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1例, 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61.5岁。均为周围型肺癌患者。患者通过术前检查证实心功能、肝肾功能正常,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行肺叶切除术。34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 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 2例患者术后出现肺不张, 1例出现引流管不畅, 经过处理及精心护理, 均取得较好疗效, 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肺功能的评估及改善肺功能 术前通过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屏气试验等对患者肺功能进行评估, 避免严重肺功能减退患者进行手术, 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术前护士需要认真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戒烟的必要性。患者术前需戒烟2周, 并行雾化吸入, b.i.d.。可嘱患者吹气球锻炼肺功能。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 如果患者有龋齿或者上呼吸道疾病, 要先进行治疗, 以免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1.2 心理护理 术前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如患者有焦虑、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多关心、爱护患者,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任何问题。观察患者是否有焦虑、紧张等情绪, 如患者有不良情绪, 应及时与其沟通, 安抚焦虑不安的情绪。要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术前、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并发症, 各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 患者和家属如何进行配合, 让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进行沟通, 让其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2.1.3 术前指导 术前要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腹式呼吸, 并指导其学会有效咳嗽, 以便术后能将深部的痰液咳出。术后2~3 d需卧床休息, 要教会正确翻身方法。腹式呼吸的训练方法:指导患者通过鼻吸气, 吸气时患者保持胸部不动, 主要使腹部向外隆起, 并且屏气1~2 s以使肺泡能够充分地张开, 呼气的时候, 要让患者慢慢地将气体从口中呼出。护理人员先要给患者做示范, 然后可将患者双手放在腹部肋弓下,随患者的呼吸抬起或按下, 使患者逐渐习惯腹式呼吸, 最终能除去手的辅助作用, 手术前让患者每天坚持练习。每天练习时间应保证在1~2 h。为使患者术后能有效咳痰, 务必使其保持坐直姿势, 反复练习腹式呼吸。在咳痰时要胸部用力,使深部痰液能咳出, 而不是仅仅口腔、咽部用力咳出唾液。同时为避免术后下肢血栓的形成, 术前应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进行腿部运动, 并指导患者练习术侧上肢及肩膀运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胸腔引流设备, 告诉其在术后安放引流管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常规采用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做出处理。尤其是要注意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如患者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应及时汇报, 如物理疗法无效的,应予机械通气。术后24~48 h内血压常出现波动, 如有高血压应首先考虑术后疼痛引起, 可予镇痛对症处理。如镇痛后血压仍高, 应予降压药物应用。术后2~3 d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疼痛问题。如术后不能进行有效地镇痛, 患者将缺乏配合, 不能有效的咳嗽和排痰。

2.2.2 呼吸道管理 由于麻醉以及术中挤压揉搓肺叶, 使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术后纤毛运动被抑制, 使分泌物很难被排出。术后切口疼痛也使大部分患者不愿主动咳嗽咳痰,同时术后呼吸肌运动受到限制, 肺组织弹性回缩减弱, 也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肺泡和气管内, 并且逐渐黏稠, 最终难以咳出, 因而肺叶切除术后容易出现排痰困难导致的发热、肺部感染, 甚至呼吸衰竭[2]。因此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对于减少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十分重要。术后常规予低流量吸氧, 必要时予面罩吸氧;本组均采取全麻, 回病房后头部即可垫枕头, 床头抬高, 术后第1天继续抬高床头, 直至患者坐起, 有利于胸腔积液流出。本组3例患者术后给予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仍低于95%, 在协助患者改成坐位后, 氧合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每位管床护士每天都必须协助术后患者排痰。首先要进行拍背, 用空心掌对胸背部自下而上进行拍打, 力度要适中。对无力咳嗽或怕痛不敢咳嗽的患者, 护士用右手大拇指按压刺激环状软骨下方总支气管, 诱发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同时可用左手护住胸部切口, 防止咳嗽时引起切口剧烈疼痛;遵医嘱选用能降低痰液黏稠性的雾化吸入液, 可选用普米克令舒、沐舒坦等药物。对年老体弱者以及咳嗽无效者, 必要时需进行纤支镜吸痰[3]。吸痰时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吸痰前护士必须规范洗手, 或戴无菌手套, 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 气道内和口腔内分泌物要使用不同吸痰管吸出, 如混用可导致细菌交叉感染。吸痰前后先让患者吸纯氧2~3 min,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吸痰时应密切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变化, 避免因为缺氧引起不良后果, 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吸痰后须观察气道有无出血, 有无呼吸困难等。

2.2.3 维持胸腔引流管通畅 肺叶切除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十分重要[4]。充分引流, 可减少肺不张, 尽早拔管, 减少患者痛苦。术后应密切观察胸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胸管引流液异常增多, 要及时发现。正常情况下胸管的引流量应该<100 ml/h, 开始为血性, 以后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如果引流量>100 ml/h, 超过4~6 h未见减少, 胸液中血红蛋白>60 g/L, 或床边胸片提示凝固性血胸, 有呼吸循环障碍,则应考虑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需要再次开胸手术止血。本组1例肺癌患者术后4 h内胸管引流量为600 ml, 血压下降至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脉搏细弱, 面色苍白, 予输血、快速补液、止血、抗休克等治疗后, 血压回升, 引流量逐渐减少。要经常挤压引流管, 避免血块堵塞引流管口。挤压时护士站在患者术侧, 双手握住胸管距插管10~15 cm处,一只手在后面用力捏住胸管使胸管闭塞, 另一只在前面手快速挤压胸管, 动作要快, 使引流管口被气流反复冲击, 防止血凝块堵塞管口, 然后松开两手, 使胸腔积液在重力作用下顺胸管流出, 这样反复操作, 保证胸管通畅。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2天胸管被血块堵塞, 引流不畅。通过挤压后恢复通畅引流。要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使积液顺畅流出, 可早期拔管。而全肺叶切除术后常规用血管钳夹闭胸管, 使患侧胸腔术后能有一定数量的积液, 避免纵隔明显移位。术后定期复查胸片, 可根据情况打开胸管, 放出一些液体或气体,以保证气管和纵隔处于中间位置。密切观察胸液的颜色以及性状。每次放液速度宜慢, 防止短时间内大量放液导致纵隔突然移位, 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护士术后应仔细观察气管是否居中, 并将观察到地结果及时向医生进行反馈。

2.2.4 基础护理 患者因为术后疼痛, 卧床时间太长, 可引起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障碍, 容易形成褥疮, 因此要定时翻身拍背, 如有汗湿的衣服要及时更换,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褥疮的发生。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 应鼓励早期离床活动, 避免受压部位长期血运受限。

3 小结

肺叶切除术后, 需要护理人员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 根据不同的患者, 不同的病情, 因人制宜, 因病制宜地予以护理。首先在心理上要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能积极地配合医师护士, 接受治疗,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术后要细致入微地观察病情变化, 如生命体征、胸管引流等情况, 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研究显示精心细致的护理在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恢复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1] 李振龙, 马震, 华克胜.现代胸心外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97-208.

[2] 张静, 席修明.肺切除术后低氧血症.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8, 7(1):69-73.

[3] 顾和燕, 葛春燕.肺叶切除术后护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 2008(9):52-53.

[4] 宋佩茹, 庄巍, 张翠平.肺叶切除术后的护理.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6):78-79.

2014-06-24]

223800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胸管肺叶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自制胸管固定带在肺癌术后患者胸管管理中的应用
肺上叶切除手术单根胸管引流与两根胸管引流对比
肺癌患者胸管注入化疗药物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