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霞 王秀玲
血清D-二聚体检测应用于早期预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评价
孙艳霞 王秀玲
目的 观察血清D-二聚体测定用于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寻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以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收治入院的265例患者, 分别对其进行血清D-二聚体测定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 对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65名疑似DVT的患者中, 出现217例血清D-二聚体阳性, 其中193例经超声确诊为DVT, 48例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均经彩超检查排除DVT。D-二聚体检测用于诊断DVT的敏感度为100%, 特异性为65.75%, 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94%和100%。全部265例疑似DVT者平均D-二聚体值为(1654.78±872.40)μg/L, 彩超证实DVT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2305.26±1237.65)μg/L, 正常对照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137.62±104.72)μg/L。疑似DVT组与彩超证实DVT组相比, 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彩超证实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血清D-二聚体测定具有方便、经济、快捷、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势,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D-二聚体;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特异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血液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因各种原因凝固形成血栓, 阻塞静脉回流, 并由此引发静脉壁的炎性改变[1]。DVT是目前临床各科都较为常见的疾病, 起病急, 常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而肺栓塞是引发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2]。因此针对DVT的早期诊断, 寻找一种快捷、经济、无创的检测指标是目前临床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血清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之一, 其血液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凝血现象的先期存在[3]。如果血清D-二聚体水平大幅上升, 即显示患者体内凝血及纤溶活性出现异常。以此为理论基础, 为观察血清
D-二聚体测定用于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作者针对265名疑似DVT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展开了临床研究, 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以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收治入院的265例患者, 其中男性146例, 女性119例, 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41.8±16.7)岁。临床表现为下肢明显肿胀、疼痛, 健侧与患侧下肢周径差值>2 cm(取踝上、膝下15 cm及膝上15 cm位置测量)。病史中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75例, 静脉曲张患者8例, 长期卧床患者4例, 创伤6例, 骨科手术后31例, 产后患者9例, 无明显诱因者132例。同时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60例, 平均年龄(42.4±13.5)岁。
1.2 研究方法 各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清晨空腹条件下抽取静脉血1~2 ml, 离心后将标本血清置于冰箱中在-20℃条件下保存。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实验仪器使用ACL TOP(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D-二聚体参考值为500 μg/L , ≥500 μg/L为阳性, < 500 μg/L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265名疑似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 有217名患者血清D-二聚体检测高于参考值, 192名患者经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7名血清D-二聚体检测阳性者中, 25例患者经彩超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192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 血清D-二聚体检测结果全部高于参考值, D-二聚体正常者0例。48例血清D-二聚体检测正常的患者, 均经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 详见表1。由此计算D-二聚体检测用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敏感度a/(a+c)与特异性d/(b+d)分别是100%和65.75%;阳性预测值a/(a+b)与阴性预测值d(c+d)分别是88.94%和100%。
表1 D-二聚体检测与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对比(n)
全部265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654.78±872.40)μg/L, 彩超证实DVT组患者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2305.26±1237.65)μg/L, 正常对照组平均血清D-二聚体值为(137.62±104.72)μg/L。疑似DVT组与彩超证实DVT组相比, 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彩超证实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详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对比( x-±s)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发急性期继发肺栓塞(PE), 而肺栓塞是引发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非常重大的临床价值。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不具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或体征, 不借助辅助检查而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相当的难度[4]。
目前,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顺行性静脉造影、声阻抗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其中, 下肢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5], 但因其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 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了一定制约。近年来, 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步成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较好方法。它不但具备无创及可重复检查的特点, 同时其诊断的准确率也达到了95%以上[6]。
不过这两种检查方法均为影像学诊断, 都难以确定在血栓存在时机体是否正处于纤溶过程中。而通过检测血清D-二聚体浓度水平, 则可反应出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纤溶亢进。纤溶系统是人体抑制血栓形成、维持血流动力学稳态的重要环节。在生理情况下, 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使血管中运行的血液始终维持流体形态。在某些病理条件下, 这种动态平衡失调, 如果凝血系统失去抗凝血系统制约, 就会导致血栓形成[7]。在这一情况下, 机体会激活纤溶系统促使血栓溶解。纤溶系统被激活时会产生纤溶酶, 后者可使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 并随之产生许多碎片, 而D-二聚体就是其中最简单的降解产物之一。因此, 如果血清D-二聚体水平大幅上升, 即显示患者体内凝血及纤溶活性出现异常, 它可作为体内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分子标记物[8]。
研究显示[9], 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 对于DVT 的排除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然而由于骨折、重度感染和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都可以引发患者血清D-二聚体含量的上升, 使D-二聚体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特异性欠佳, 因此常用于本病的排除诊断。D-二聚体血清含量低于临界值基本能够排除DVT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所以对于疑似DVT的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对于D-二聚体检测水平高于于临界值的患者可以进一步采用下肢静脉造影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来明确诊断, 即可以作为排除诊断的DVT 筛选试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彩超证实DVT组与疑似DVT组相比,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彩超证实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二聚体水平亦显著升高。D-二聚体检测用于诊断DVT的敏感度为100%, 特异性为65.75%, 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94%和100%。据此作者认为,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血清D-二聚体测定具有方便、经济、快捷、无创、可动态监测等优势,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1] Palareti G, Cosmi B, Legnani C.Diagnosis of deep veinthrombosis.Semin Thromb Hemost, 2008, 32(7):659-672.
[2] Nolan TE, Smith RP, Devoe LD.Maternal plasma D-dimer levels in normal and complicated pregnancies.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9(119)185-188.
[3] 边树疆, 朱兵, 田广磊, 等.血浆D- 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19):3764-3766.
[4] 余美琴, 李俊来, 曹晓林, 等.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32-34.
[5] 王国杰, 张灼锦.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4):2368-2370.
[6] 晏蕾.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8(30):10-11.
[7] 张春荣.D- 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440-1442.
[8] 胡小杰, 袁一.高龄髋关节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的动态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30):106-106.
[9] 杜伟鹏.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4):2775-2776.
2014-03-14]
102300 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