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09-05 06:52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1期
关键词:集约城镇城镇化

对于新增城镇人口,不单纯是让他们能够进得来,还必须确保他们留得住、过得好。

未来20年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科学统筹,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把握好基本方向和战略重点,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战略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本刊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副所长、研究员魏后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魏后凯介绍,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2007年5月温家宝同志又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里所讲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并非是分割的,而是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既可以是新型的城镇化,也可以是传统的城镇化,只要它具有中国特色;而新型城镇化的某些模式和做法,既可能符合中国的国情特点,也可能只适合于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只要它是新型的。这样就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方面,在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抛弃传统的城镇化理念,以人为核心,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另一方面,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而不能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和做法。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机统一,它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强调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魏后凯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根本利益贯穿到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促进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城乡一体、“四化”同步则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前提。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城镇的建设问题,还涉及到城乡一体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要在城乡一体和“四化”同步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越过了城镇化率50%的拐点。“这表明,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战略转型期,未来城镇化速度将逐步放慢,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转变。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城镇化目标。”魏后凯说。

魏后凯认为,未来20年仍将是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我们采用经验曲线法、经济模型法和联合国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对我国城镇化趋势进行预测,综合考虑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将达到68%左右;2040年将达到75%左右;2050年将达到81%左右,总体完成城镇化的任务。一般地说,城镇化率30%~70%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区间,预计到2033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还将保持2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我国将进入城镇化缓慢推进的后期阶段。相应地,到2020年,我国将累计新增城镇人口1.26亿,2030年新增2.41亿,2050年新增3.46亿。”

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城镇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城镇化速度保持适度。2013~2030年,城镇化速度保持在0.8~1.0个百分点;2031~2050年保持在0.6~0.8个百分点。二是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力争在2025年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三是城镇化格局日趋合理。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和布局合理、集约高效、适度均衡的空间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城镇可持续性全面提升。城镇特色不断凸显,城镇品质日益提高,大幅减少城镇化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承载的可持续城镇化目标。五是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则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把握好什么原则?魏后凯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坚持统筹规划。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到城与乡、原居民与新移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从全局出发进行长远谋划,分阶段稳步推进,切忌急于求成,不顾客观条件搞城镇化“大冒进”,甚至人为造城。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坚持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改变过去那种要“地”不要“人”,要“人手”不要“人口”的做法,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城乡居民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走平等、包容、安全的和谐型城镇化之路。

坚持因地制宜。由于发展阶段和条件不同,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模式。在东部发达地区,要抓好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中西部落后地区,要重视培育发展中心城市,推进县城和特色镇建设;在农村地区,要着力抓好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实现就地城镇化;在多山地区,要积极探索具有山地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避免搞“削山造城”。

坚持四化同步。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把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同步发展格局。推进城镇化绝不能以牺牲耕地、粮食和农业为代价,城市的繁荣不能建立在农村的衰落之基础上。追求更高质量的健康城镇化,既要治理“城市病”,更要治理“农村病”,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方向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区域差异大,农民市民化程度低、成本高,面临的障碍多。“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镇化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乡分割型向融合共享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城镇化转变,走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魏后凯说。

一是走渐进式城镇化之路。根据城镇人口吸纳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政府财力等,科学确定城镇化的规模,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各地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保持适度,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工业化阶段和产业支撑能力相适应,与城镇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相适应,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容量相适应,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防止出现超越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大冒进”。拉美国家过度城镇化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之路。强化技术和管理创新,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材、节能技术,建立高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长效机制,走紧凑节地、高效节约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城镇资源配置效率。要科学合理确定各类城镇建设密度,研究制定各项集约指标和建设标准,强调紧凑、集中、高效的城镇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城镇土地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使城镇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形成紧凑、高效的城镇用地格局,建设紧凑型城镇、紧凑型社区、紧凑型园区、紧凑型村庄,缓解城市蔓延和无序发展。

三是走多样化城镇化之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镇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推动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等级有序的城镇化规模格局。积极引导城市群有序发展,着力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全国发展的主导地区和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大城市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使之成为吸收新增城镇人口的主渠道;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使之成为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四是走可持续城镇化之路。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森林、农田等,构建开放的城镇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构筑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促进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走绿色、低碳、环保、宜居的可持续城镇化之路。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可持续宜居的美丽城镇,创造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良好人居环境。

五是走智慧型城镇化之路。坚持城市建设与智慧系统建设相结合的基本理念,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建设,完善智慧型产业体系和交通体系,强化城市智慧管理,依靠智能技术和智慧管理破解“城市病”,智慧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充分发挥社会和民间资本作用,防止各地盲目跟风、各自为战、贪大求全,大搞形象工程。

六是走和谐型城镇化之路。加强城中村、棚户区和边缘区改造,高度关注城市各类弱势群体,制定统一的城市贫困标准和反贫困政策,积极推进和谐拆迁,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有效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难题,逐步消除城乡和城市内部双重二元结构,真正把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切实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构建一个以平等、公正、共享为特征,不同群体和睦共处、相互包容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猜你喜欢
集约城镇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