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的四个理念

2014-09-05 06:52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类资源环境

党的十八大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程湘清,先后任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部长级)兼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顾问等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乎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能够破解环境危机、实现环境和发展双赢的崭新的文明形态。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四个理念:

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山川秀美,万物兴盛。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和自然这对矛盾,要正确对待和保护人和自然之间客观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渗透链,紧紧抓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的“四项环节”: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妥善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

前几年,在报刊和网络上曾经发生过一场人和自然关系的论战,人们争论的命题是:到底是以人为本、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本、为中心?这涉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至今仍具一定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环保主义”两种偏向。“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人类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都应当满足。“绝对环保主义”则主张自然天定,人类只能消极适应自然,不能积极改造自然。在争论中这两种观念都受到批驳,人们逐步形成以下共识:第一,自然是客观世界的本源和中心,从空间看,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从时间看,人类是在大自然无数亿万年演变中的最后几秒才孕育产生。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只是大自然的婴儿。在人和自然这对矛盾中,从本源看,自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人和自然是一个生态链条,是一个整体,人类绝不能主宰自然,大自然和人一样都具有内在价值,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破坏任何一个生态链条都会带来灾难,人和自然只能和谐相处。从本源上承认“自然为中心”和在社会发展中承认“以人为本”是不矛盾的,是完全一致的。

坚持“三生共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非理性发展观,是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思想根源。”据专家学者计算,近些年来,我国GDP中有10%是靠生态“透支”获得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警觉和深刻反思。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晚起的国家,例如芬兰、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韩国等国家吸取了老工业化国家的教训,在工业化初期,就采取治理措施,实现发展和环保双赢。这些国家共同的经验:一是,以创新和科技立国,建立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健全环保法制,我曾经出访芬兰,得知该国法律规定,每伐一棵树,必须种三棵树,以确保森林永续利用。芬兰被称为森林之国、“欧洲之肺”,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始处女林地”的国家。三是,采用先进科技,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之路。第四,我国一些地方已经从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双赢的经验。荣获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张家港、深圳、广州、大连、珠海、厦门、威海、廊坊、 昆山、海口、苏州、大庆、杭州、南京、东营等63个城市和天津大港、上海闵行、重庆渝北、上海浦东、重庆北碚等5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就是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共同经验: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加强控制。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实施企业整合、重组,机制创新,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等综合举措,增强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投入,大刀阔斧关停、搬迁严重污染企业,着力偿还生态欠债。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坚持资源节约、再生理念

目前我国存在着浪费资源、不当消费、无度开发、破坏环境和生态的种种非理性观念。其中最有代表性、普遍性、危害也最大的是“资源无限论”。

驳斥“资源无限论”无须很深的道理,可以主要靠事实和数据来说明和分析它的错误和危害。第一,按人均我们是典型的资源短缺国家。按人均计算,我国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草原是30%,森林是20%,淡水是25%。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但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第二,我国资源浪费严重。在“资源无限论”的误导下,为追求短期或局部利益,加上技术和管理落后,造成资源浪费惊人。首先,看土地资源。滥占乱开土地现象严重。前几年出现开放区热,圈地动辄十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上百平方公里。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全国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6万平方公里。在省级以上900多个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了近200万公顷土地,已开发的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1%,大片土地闲置、荒芜。再就是城市以环路“摊煎饼”式扩张,也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其次,看水资源。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浪费水大户。一向采用的“土渠灌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据说在输水过程中光渗漏跑掉达1/3。

第三,我国资源利用率和效能都比较低。受资源无限论影响资源浪费,加上生产方式落后,一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二是每单位资源所产生的效益差。

第四,我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不够。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惊人:每年报废电视机600万台,冰箱500万台,洗衣机700万台。每年有500万吨钢铁、20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1000万吨废塑料、2000万吨废玻璃没有回收利用。我国每年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的再生资源价值500亿元,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30%。

坚持环境友好理念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

一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唯有基础具备、条件良好,才能有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延庆县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一条真理: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据报载,近几年来,这个往日荒凉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提出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通过全面推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精心建设宜居城市、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将延庆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如今,它已成为山青水秀、民富景美的生态强县,并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首批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北京市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很多桂冠。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延庆招商引资、发展生态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县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体系。以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为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延庆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北京市第一。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三生共赢”已在这里变成现实。

二是,良好生态和环境已被公认为优越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收人才、技术和资金。2006年11月11日在杭州开幕的第四届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120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报告,杭州、青岛、绍兴、苏州、厦门和烟台居前六名。在这份名为《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的报告中,上述6城市被列为中国投资环境的“金牌城市”;北京、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江门、宁波、上海、深圳、天津、威海和珠海等13个城市被列为“银牌城市”。获得金牌、银牌的城市都有一个共性:它们几乎同时也被有关机构评为宜居或者最宜居城市,良好生态和环境应当是一个招商优势。

三是,生态治理需要成本和代价,但这并不是什么“包袱”,带来的是变废为宝的环保产业。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把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据世界银行资料,国外环保产业同电子和信息、医药和生物工程、石油工业、社会紧急救援等产业一样,已成为新的增长点。德国、荷兰、丹麦、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但也在逐步发展。据国家环保总局介绍,2006年全国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约300万人,年产值总额约6000亿元,实现利润约520亿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真正践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人类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类第一杀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