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秋 宁海林
【摘 要】倒锥教育效益模型是关于教育主体的人的年龄、学习的精力投入程度与其取得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假说。该模型从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如何进行教育精力投入以及教育部门如何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探讨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依据和途径,有利于更新教育效益观念和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关键词】教育效益 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91-03
学界一般把教育效益看作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相关度,即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它的内在要求就是教育效益最大化,即表现在经济效益上,就是以一定的经费投入获取受教育者为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多少;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教育社会效益就是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经济增长、对社会和谐进步所产生的实际引导和促进作用的大小。教育效益最大化不仅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一、倒锥教育效益模型的提出背景
在教育投入与教育效益之间的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投入能够带来教育效益,两者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黄泽越先生在《教育效益略论》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对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话,那么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出现较快的增长。在提高教育效益的途径方面,一些学者提出改革教育体制、实施终身教育等措施。如徐海鹰教授在《教育的困境与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文中指出,摆脱中国教育困境的根本出路则在于深入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和整体效益。卢品慕教授在《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的途径》一文中指出,一方面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做好适度规模发展规划,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教育产权社会化,建立非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增效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对教育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重大研究成果。但我们也发现,基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投入(包括精力投入与经济投入)与教育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所欠缺。简单地说,就是人是年轻时教育投入多还是年长时教育投入多所产出的教育效益更大的问题探讨比较少,这个问题直接关乎民众的教育效益观念以及教育机构的资源配置,严重影响教育效益发挥,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从国家教育资源投入来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投入都比较大,而对成人的社会继续教育投入特别少;从家庭投入来看,家庭在幼儿园到大学的投入比较大,而对成人的社会继续教育投入特别少;从个人教育精力投入来看,现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幼儿园的孩子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大部分学生都很努力学习,或者说需要很努力地学习才能完成相应的学业。与之相反的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明显轻松了不少,甚至一些大学生觉得大学不用努力学习。尤其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把学习抛在脑后,纷纷创业;一般来说,目前硕士生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博士生压力比较大,也最为努力。但是一旦拿到了学位证书,大部分博士也不怎么学习了。总体来看,除了专门从事科研的工作人员、一些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外,一般人工作后基本不再继续学习了,这样的教育局面,导致了我国在高科技人才方面明显不足,而且缺乏后劲,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当下教育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从努力程度来看,中国的孩子恐怕比哪个国家的孩子都用功;从家长对教育的关心程度来看,中国的父母恐怕比哪个国家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都更用心。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后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原创性思想家或有创见的科学家?”一直刺痛中国教育者的心。从发展程度上看,处于世界中等发展水平,与社会教育强国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从资源配置上看,重普通教育、轻社会教育现象没有根本扭转。从教育内容上看,多年来重技能培养、轻素质提高,社会问题已频繁呈现。从管理体制上看,现行模式滞后于实践发展,已成为社会管理提升之瓶颈。本文认为这一切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真正基于以人为本进行教育,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妨碍了教育效益最大化。原因很多,本文只想从年龄、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取得的成就之间关系进行一下探讨,即“倒锥教育效益模型”,并对教育效益最大化在宏观上提供一种实现途径。
二、倒锥教育效益模型建立的前提
(一)教育效益最大化原则
教育效益最大化是指一定教育的投入能够产生出最大化效益。这里的投入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及个人教育精力的投入;效益是指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倒锥教育效益模型构建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是一定量的个人教育精力投入,使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及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最大化。
(二)教育效益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原则
倒锥教育效益模型构建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教育效益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原则。教育效益规律性是指科学地进行教育投入,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主体的人的发展规律;目的性是指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经济增长、对社会和谐进步所产生的实际引导和促进作用。教育效益应符合这两者统一的原则,既不能离开人的天性与潜能谈效益,也不能背离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效益必须始终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需求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我国学者杨小微教授在《以终身发展为参照评价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一文中指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重新解读,是因为基础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那么,评价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便需要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参照系下渐次展开。建立这样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我们从基础观、质量观和效益观上加以更新。
三、倒锥教育效益模型
倒锥教育效益模型旨在说明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年龄、学习的精力投入程度与其取得的成就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图1,h表示从圆锥顶点向底面逐渐升高,代表人的年龄逐渐增长;闭合曲线ab、cd、ef、gk等分别代表人在单位时间内的精力投入量,而圆锥oab以及圆台 abcd,cdef,efck等的体积代表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圆锥、圆台是由许多闭合曲线环绕组成,比如圆台abcd就是由曲线ab和cd之间的许多曲线环绕构成。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倒圆锥。下面我们将阐释个人的年龄、学习的精力投入程度与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
推理1:在一定年龄限度内,或者说在身心健康允许的情况下,作为学习主体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投入程度也应该逐渐增加,即从圆锥顶点到底面越往上闭合曲线越长,所取得的成就也就应该越大。
推理2:学习的投入程度与取得的成就成正比,即越努力学习,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推理3:在一定年龄限度内,一个人年龄较小时和年龄较大时相比,在付出努力相同的情况下,后者取得的成就更大。对于一个人自己来说,在年龄较大时和年龄较小时付出努力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取得的成就更大。比如一个人20岁时努力学习3个小时和他7岁时努力学习3个小时相比,努力程度在客观上可以说是相同,但20岁的他已经有了很多知识积淀,一定比7岁时知识要多,要深奥,也更可能对社会有应用价值。因此,一般来说,同样是学习3个小时,20岁时取得的成就一般来说会更大。假如圆台cdef和圆台abcd都是某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取得的成就,显然,圆台cdef的体积要比圆台abcd大得多。这告诉我们应该平衡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推理4:一般来说,寿命越长,成就也会越大,而且效度也越高。如果一个人不断努力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越来越多,成就也就会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快。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方面他们确实在某些方面有天分;另一方面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非常勤奋的。也就是说,他们用年轻时的更多努力来抵年长时一般的努力才取得的成就。人们常说的短命天才,不少天才确实因为太过于劳累而英年早逝。
四、倒锥教育效益模型的启示
(一)终身学习
现在我国很多大学生在校不努力学习,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了,所以难得取得伟大成就。倒锥教育模型告诉我们,随着年纪增大,更应该努力学习,因为相对小时候的同样努力程度来说,所取得的成就更大,对社会的效益也会更大。我国过于关注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而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毕业后的社会教育远远不足,使国民素质教育、文化程度总体上在低水平徘徊。近几年,社会陆续加大职工继续教育、支持高层次人员出国深造等都是可喜措施,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大力探索高校国民外的继续教育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实施终身教育,才能增加高端人才总量,提高国民素质。世界著名教育家朗格朗在“lifelong education”一书中指出,终身教育将人的需求提升到“自我发展”的阶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对于人性和人的愿望更加尊重的更有效的更开放的社会。
(二)尊重教育规律
小时候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远大抱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如果人一生的努力有个总量的话,应该小的时候少努力点,而大的时候加倍努力,这样更容易取得伟大成就。而目前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但一些学校和家长依然我行我素。结果使孩子厌倦学习,丧失学习兴趣;没有闲暇时间玩,当然也很难培养出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且由于承担了无法承担的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孩子心智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李文长教授在《教育社会效益的科学范畴与实践导向》一文中指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终极目标。社会效益是教育活动的唯一准则,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的全面实现。
当然,倒锥教育效益模型绝不是主张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再学习这种观点。如果小时候不注意智力开发、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长大了也很难有大成就的,教育效益肯定是不好的。倒锥教育效益模型主张把眼光放到未来,避免注重眼前教育效益的短期行为。在教育实践中,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育效益问题,力争合适的投入得到最多的产出。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一劳永逸的教育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投入,实现由注重短期效益向注重长远社会效益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泽越. 教育效益略论[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2)
[2]徐海鹰. 教育的困境与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J]. 教育科学, 1990(4)
[3]卢品慕. 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的途径[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1)
[4]杨小微. 以终身发展为参照评价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J]. 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2012 (1)
【作者简介】孙永秋(1970- ),女,吉林梨树人,硕士,浙江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宁海林(1969- ),男,吉林梨树人,博士后,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视觉传播原理及应用。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