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人们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描摹出多种形象面貌,可最终也没有出现一种为众人均能接受的形式,即便是上海的航运产业建设卓有成效,但内心总觉得还是不够带劲。忽而建码头,忽而服务业,忽而吞吐量,忽而贸易量。殊不知码头与服务都是为了谁,吞吐量和贸易量又是依靠谁?笔者以为,船也!航运业的要素无不是围绕船而开展活动的,靠“船”来穿针引线,靠“船”来实现价值。所以,抓住了船,船舶的融资、管理、运营、保险、安全、中介、法务、修造、设计、信息、技术等都会聚拢过来,向船舶靠拢,这是市场的本性。
其实,要找到这个“纲”,人们只需心无旁骛地回归航运的本质。早在15世纪至17世纪中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就是以船来奠定其海洋强国地位的。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海上霸权国家。19世纪末期,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一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美国、德国先后成为世界海洋强国。
葡萄牙凭借当时所拥有的最先进的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基本控制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到16世纪初期,已建立了一个从直布罗陀经好望角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远东的庞大帝国。
雄心勃勃的伊莎贝尔女王统一西班牙后,决定资助哥伦布探险、麦哲伦环球航行,西班牙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船队。到16世纪初期,西班牙已拥有商船1000艘。1581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荷兰充分发挥造船业的优势,设计出一种造价更低廉的船舶,使其在货运中获得更多利润。到17世纪中期,荷兰已建立了一支拥有万艘船舶的庞大商队,其总吨位相当于英、法、葡、西4国的总和,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的海洋战略经历了发展海外贸易战略、称霸海洋战略、维持海上霸主地位战略、区域海洋战略几个阶段。在15世纪末的英西大海战中,英国舰队利用灵活机动的优势,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美国独立之后,通过购买、兼并、武力占领等方式,把版图从230万平方千米扩展到920余万平方千米。后来,又根据艾尔弗雷德·马汉建立优势海军的思想,大力扩充了海军。
俄国在彼得大帝执政后,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迅速崛起。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迈开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甲午海战之后,日本成为东亚海军强国。经过日俄战争,日本独霸了东亚海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元朝时期,国家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其水军规模达7万人,拥有战船500艘。明朝初期,组建远洋舰队,派郑和七下西洋远航,比达伽马发现由欧洲到印度的航线早79年。
现代的各个国际航运中心更是围绕一个核心:船舶。
英国:伦敦是老牌航运中心,以船舶为核心,形成优秀航运服务能力——船舶交易、航运保险、船舶租赁、航运信息服务、海事服务、船级管理。
新加坡:以航运信托聚集了大量航运资本,让新加坡从只有吞吐量优势升级为全球航运资本高地。
德国:以KG基金为代表的航运集资模式,以船为载体,用整个欧洲的投资资本将德国发展成为船东大国。
美国:美元资本充沛,纽约成为航运企业首选的上市地点,汇聚了全球大批航运企业上市。
丹麦:虽然国家不大,但却依靠马士基成为海运强国,航运业一直是丹麦传统的支柱产业,对丹麦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尚未脱离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行的今天,在中国航运企业普遍巨额亏损的情况下,马士基2013年盈利37.7亿美元,约合230亿元,依然是丹麦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希腊:船东船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截至1月底,目前全球船队总资产价值约为6596亿美元,其中希腊船队资产价值占15%,达到101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船东国,以此抵御着给其国家带来政治动荡的金融危机。
上海虽然是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但仅仅依靠上海的地理条件、贸易优势和洋山港硬件水平,不足以支持上海比肩并超越上述老牌国际航运中心。而且,在上述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当前正值船价低、船舶结构性过剩、全球性资金紧缺、航运市场业已触底等有利因素的综合,正是企业弯道超车、成为全球最大船东公司的最佳良机。此举肯定能为中国航运及相关行业造就“纲举目张”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