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买买提·阿克木,男 ,新疆阿克苏人。法学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民族、宗教、维汉-汉维双语教育。
摘要: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相对封闭,其生源主要在疆内,塔里木大学学生的民族成分涵盖了新疆的所有民族,民族学生的比例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5%。笔者通过综合调研,分析了学生在宗教信仰认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出抵制宗教渗透及影响的五条建议,引导和帮助新疆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塔里木大学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在新疆高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了解该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可以大致了解新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为我们引导新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有效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提供依据。
一、宗教信仰现状及调查分析总体说明
层次及政治面貌
在塔里木大学调查分析的540份问卷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84份,汉族学生256份;男生280人,女生260人;党员40份(汉族30人,少数民族10人),团员500份;被抽样调查学生的专业涉及12类专业;大一学生80人,大二学生160人,大三学生160人,大四学生128人,研究生12人;学生的民族成分涉及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
通过问卷分析和调查反映出,28.1%的学生信仰宗教,共计132人,其中共青团员132人,党员中没有信仰宗教的学生。通过问卷整理,我们看到信仰宗教的152名学生中,汉族学生14人,少数民族学生138人。说明汉族学生中有5.5%的学生信仰宗教,少数民族学生中有48.6%的学生信仰宗教,少数民族学生中宗教信仰的比例较高。719%的学生不信仰宗教,但其中有30%的学生虽无正式的宗教信仰,但仍处于犹豫不决。
二、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随着当前世界“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影响不断增加,这种状况影响到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这是大学生宗教观念形成的社会根源。有32.6%的学生,认为宗教在他们生活中有重要位置,这样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新疆自古以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对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影响较深,宗教渗透到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由于民族在长期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宗教的生活化和习俗化,使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的各民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受宗教影响。
2、民族因素和家庭背景
在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基于家庭成员和本民族影响的占33.3%,家庭关系是不可低估的;将近一半(48.3%)的学生去宗教场所,是因为自己或跟随家人参与一些宗教活动,说明这种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通过座谈了解到,很多信仰伊斯兰教同学未读过什么经书,对伊斯兰教义理也知之不多,他的信仰完全出于家庭和民族原因,他们基本上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他自然而然就是教民。在这里宗教首先是一种民族特征。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态度也往往受到本民族和家庭的影响,因为有宗教信仰传统的民族和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很容易让生活其中的个体传承该宗教。
3、大学生群体自身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群体自身方面其中包括大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生活状况等等。当代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 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他们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但是缺乏社会经验,不具备科学的方法论,易受到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人生挫折和困惑常常采取逃避做法,或寻求其他方式填补精神空虚。
信仰宗教的学生中选择“宗教给人以希望、寄托,作为精神依靠”的比例为37.2%。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处出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籍,更多地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上。在全体被调查学生中36.3%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出现求神仙(或真主、如来、上帝)保佑渡过难关的情况;有43.6%的学生表示会自己一个人顶着或者放弃,这部分没有想到找班主任、辅导员、同学和家长商量。说明很多学生(79.6%)在遇到困难时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途径,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及时关注,以便我们找到有效途径为学生排忧解难。
4、宗教的自身的因素
从宗教本身看,它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规范与世间的伦理要求相容。我们所熟知的三大宗教,都有其严格的诫律、规范,如佛教的 “五戒”、“十善”,伊斯兰教的孝敬父母、乐于施舍、救孤贫助等。使部分学生相信这些诫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另外,神学宗教的各类经典,不仅是一部经学典籍,也是一部历史典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哲理性,通俗易懂。由于受这些宗教道德与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使得许多学生由好奇進而转向信仰宗教。
三、如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一)大力宣传科学无神论思想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宣传科学无神论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科学无神论思想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深处。
2、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及时引导和转化
要针对大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运用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会等方法,有效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在我国存在的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和国际性。还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和工具,形成具备宗教知识教育特点的、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信息为主体的网络阵地。不断提高大学生宗教知识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
(二)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1、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骨干。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科学无神论及新疆地方史课程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新疆地方史及科学无神论课时,要加大授课面,并减少大班授课,保证教学量。
2、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实现科学管理
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增强高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按教育部规定: 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 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1]。
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和活动场所,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最先想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帮助,而不是寄托宗教或迷信渡过难关,以便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实现科学管理。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长、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2]。
2、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
我们要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入手,让学生学会掌握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切实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关注大学生不同群体,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1、对贫困生加强教育引导
从经济条件上看,特别需要关注来自贫困家庭和弱势家庭的学生,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加强和改進学校各级负责部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防止学生因就业压力大、生活困难转而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2、对信教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
对于少数民族信教学生,一方面要注意区分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由于生活环境特殊,使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具有浓厚的经验性和封建性色彩,很多人习惯于将个人有限的社会经验或心理感受外推来解释道德现象。结果导致迷信思想的普遍存在。
(五)强化高校监管机制,抵制宗教渗透及影响
宪法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3]
1、加强高校监管机制
在校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要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会、团委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并要求他们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各个场所,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渗透角落、收集、分析各类信息,并及时上报,杜绝潜在隐患。树立反恐维稳常态化机制,建立反恐维稳应急分队;在学生公寓成立学生公寓辅助应急疏散小队,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做好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坚决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绝不允许宗教布道者和宗教宣传资料进入校园,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材料进入校园。
2、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
高校要与公安、安全、宗教事务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内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对于信教大学生,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就对他们“另眼相看”,无端地把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能采用硬性灌输或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这样很容易伤害信教大学生的情感。明确要求他们不得在教室、宿舍和校内公共场所召集同学一起读经、作礼拜或参加宗教活动,如发现有私设聚会点、传教的,要严格依法制止,直至查处、取缔。(作者单位:新疆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塔里木河流域维吾尔族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研究》,项目编号09CMZ01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
[2]《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