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军
摘 要: 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作者从杜威的“做中学”中寻找出路,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学,就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实践”体会书本上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主动参与 高效课堂
杜威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进而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实践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新课标提倡“结果与过程并重”的思想,教材中多采取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多种地理探究活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很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兴趣较高,给“做中学”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动“手”做中学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之中,相关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还有欠缺,要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天体运动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单纯采用满堂灌,效果肯定不佳。这些内容虽然抽象,但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就能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自然过渡。
1.利用身边的物品
【案例】地方时、日界线。
【材料】长方形白纸一张。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的过程中,有关地方时、日界线的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较难,“一条线,为什么它的西边比东边早一天呢?”,课本上对日界线的解释只有寥寥数字,完全按照课本和教案教学,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该怎么办呢?课堂上,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学生把24时区全画在上面,并做到最中央为中央经线,纸的两端为180度经线。只需要将180度经线重合,那么地球就在每个学生的手中了。
将手中的纸卷曲,使纸的两端重合,一个模拟地球就形成了。然后我提问学生:“假设我们从北京出发,向西做环球旅行,每穿过一个时区就要把钟表回拨一个小时,当完成环球旅行回到北京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我们向东环球旅行,再回到原地时,日期将会怎样变化?”学生在模拟地球上顺着东西方向,自己动手、讨论,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从西向东环球会少一天,从东向西会多一天,日界线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案例】背斜成谷。
【材料】一根筷子。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拿起筷子并问学生:“如果向下折筷子,筷子的哪边易断开哪边还连在一起?”学生显然会回答上面的断开。“真的吗?试试看!”很多学生就迅速地折断筷子并举得很高给我看。“为什么呢?”如果想不出,就提醒:“绕操场跑步,跑外面的还是跑里面的跑道距离短?”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这样利用身边的一个小道具,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一个知识点并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2.参与制作教具
【案例】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橡皮泥、土豆等。
有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做题的时候,总是弄不清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山的陡峭有什么关系。既然是抽象的,还是要想办法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记忆也就深刻了。
我带着学生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按相同的厚度、不同的形状叠加起来,构成一个山地模型,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处的等高线特征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稀疏的关系一目了然,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学生对通过做获取的知识记忆深刻,经久不忘。
二、在动“嘴”中学——角色体验
地理学科知识点的综合性非常强,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既要学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又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应该清楚地域的差异性,人类活动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学习这部分内容枯燥乏味,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容易忘记。在一轮复习时,该内容学生自己都能在书本上找到,但要记住仍然很难。我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体会这些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参加“地球法庭诉讼”——全体动物状告人类。
原告方动物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代表,比如有北极熊、亚洲的华南虎、非洲的大象……这些动物按序起来对人类申诉时,先要自我介绍名字、居住地、原来的生活环境,然后说现在遇到的困难。比如北极熊发言:我叫北极熊,住在北极,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浩瀚的冰封的海洋,海洋里鱼类资源丰富。平时饿了我就下水捕鱼,累了就趴在浮冰上休息。但现在全球变暖,浮冰越来越少,我游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休息的地方。而且自从在北极发现了石油,更多的人到北极工作,海域被污染了,鱼类也愈来愈少,更有甚者,还有人类肆意捕杀我们,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
动物们发言的顺序可以按照纬度的顺序,也可以按照经度顺序。每种动物介绍自己时都要把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叙述一下,这样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及其递变规律。
最后法官判人类败诉,并要人类提出解决方法。下面让各地的人类代表承认错误并说出解决措施。
整节课先以动物的口吻说出地理环境的特点,现在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以人类代表的发言提出解决措施。整个活动涉及的角色很多,再加上课前收集资料的同学,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活动的每一步都目标明确,因此涉及的知识量很大。活动的最后还有一定的总结(如选出最佳辩手),以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下面的活动。
让学生在对话中实际经历中掌握应学的知识,可以印象深刻,事半功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的内容还有很多,我在实际教学中还将不断摸索,以期取得更好效果。
三、动“脚”要结合学生兴趣,走出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把自行寻找答案的过程,当做“会学”而不是“学会”的过程,这恰恰是一种“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和社会实际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各种资源短缺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有关,可从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选择研究方向,学习如何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摈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习惯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结合搜集的资料展开思考和提取,通过主动的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后,我们组织了《苏州商业网点的调查》,让学生走出校门,对各超市商店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商品种类和数量、顾客构成、内部装潢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资料通过Excel转变为形象直观的柱状图、曲线图等,最后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答案。正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了“商业网点的形成,虽然受城市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宏观影响,但是在具体商店选址时,还需考虑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商业黄金地段这一有利的区位因素”的结论。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既不要怕学生理解有偏差、不得要领,又不要急于把分析方法和结论都教给学生,而是告诉学生“结论不一定非得和老师的一样,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情况,尽力创造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包括动脑、动眼、动手)的条件,以使学生不会把学到的地理原理束之高阁,而是尽量地与现实结合,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与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一一对应,寻求解决的方法,并从中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组织材料、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
由此可见,进行课外实践不仅是立足于课本知识的累积,而且立足于强化学生的兴趣,立足于挖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他们不但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成就学生。怎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我们所有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实践经验告诉我,让学生在动手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在实际经历中愉快地积累知识,是效果非常显著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汪大奎.从“做中学”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N].攀枝花大学学报,1999(12).
[3]窦立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课题选择进行指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8)47-48.
[4]李承林.深切缅怀吴传钧大师[J].中学地理教学参,2009(4)59.
[5]王洋平.“实践性地理活动设计”及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201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