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4-09-04 13:46周霞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柳州调查研究

周霞

【摘 要】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调查发现柳州市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过于单一,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吸引人,教育效果不太理想。为此,高校应该坚持双管齐下,加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完善与改革力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进,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此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柳州 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04-03

《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明确将“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列为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并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其首要建设的子项目。本次研究就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状况面向6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对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若干策略及解决途径,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体系,丰富广西建设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的内涵。

一、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以柳州市6所高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工学院、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均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共随机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7份,回收率为98.3%,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五个部分构成,具体情况及分析如下。

调查内容1:基本情况(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对象所在年级包含1~3年级各个阶段和多个专业领域,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壮族学生居多,同时也有其他民族的学生代表,调查样本的选择体现了较好的代表性,能集中反映出柳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问题。

调查内容3:对民族关系的认知情况。有64%的少数民族学生和75%的汉族学生都认为现在的民族关系“较好”,这占到了各自学生群体中选择的绝大比例,说明大家对目前的民族关系还是比较认可的,并且也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将会越来越和谐。在“是否应该同化各民族以消减民族冲突?”的选择中,汉族学生更加倾向于“求同存异”,保持各自的特色,和谐共存。

调查内容4: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情况。这一部分主要结合一些时事事件,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认识,对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其他民族的人、文化和风俗习惯时,都能够秉持一种包容、尊重的态度,都认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很重要,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对“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或教育活动都抱有较高的兴趣。

调查内容5:对民族认同的看法。这一部分主要调查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程度、对各类节日的喜爱程度,以及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所持的态度。有50%左右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非常强烈,认为“中华民族”这个词能够代表全体中国人,而且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奖牌国歌奏起时,近80%的人都觉得“非常自豪”,能通过各类联欢会上的民族舞蹈,感受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而通过电视剧、电影或其他活动却感受不明显(汉族22%,少数民族17.6%),这说明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缺乏通过文化娱乐潜移默化教育学生的方式。

二、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调查,当前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总体呈良好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乐意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学生更希望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和“各种文化活动、辩论赛、举办相关民族活动、在宿舍安装电视看新闻和自主学习”等形式来了解民族政策。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期望获得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也说明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过于单一,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吸引人,效果不是很理想。

其次,对国家各类民族政策的认可度不一。大多数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认可度较高,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是对涉及个人利益的民族政策,由于各族学生的出发点不同,认可度相对较低,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升学考试的加分政策。

再次,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强度还有待加强。总体上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感情较强,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并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的行为,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片面认识。例如广西地区的各类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对区域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就讲述的很少。

最后,现实文化生活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不显著。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文化娱乐生活,可目前社会上和学校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并没有承担好民族团结教育的角色,文化娱乐节目中缺乏民族元素,没有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加强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基本方法——“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根据现代课程论,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由显性和隐性课程来共同构成。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也应该包括显性与隐性这两个部分,应遵循二者紧密结合推进的基本方法。

1.完善和丰富已有的显性课程。一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如增加少数民族的爱国历史、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设等内容,使其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好地担任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的角色。二是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持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专业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看似毫无关系,但从教育学角度看,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课程的内容上包含许多与人文情怀、民族情感态度相关联的方面,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三是努力延伸显性课程的纬度,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系列专题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空间可以从小教室走向大教室,内容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紧密结合时事动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担任主讲人,策划和开展一系列专题教育形式,从而改变以往教学的模式,极大地延伸显性课程的纬度,更好地满足大学生获取多元信息的需求。endprint

2.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丰富和拓展教育途径。隐性课程主要涉及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主题活动以及相关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若干品牌活动的建设等。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隐性课程”,积极创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空洞的活动形式与空虚的活动内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第一,努力构建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调查中大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因此各类联欢会、主题演讲、民族知识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民族活动都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能有力延伸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实现的有力舞台。例如高校可以在一些重要的民族节庆活动期间,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周(月)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乡土人情,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润物有声。第二,努力完善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一草一木都要充分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特色,多角度地传递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不仅可以让各民族学生从环境中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能让许多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园媒体资源,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园中时刻与报刊、广播、网络和橱窗等校园媒体为伴,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媒体,拓展教育途径。例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互联网,创建诸如“民族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化电子书库”等教育品牌,以生动自然的宣传形式,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第四,紧密依托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载体,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应当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生产劳动等纳入教育内容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民族企业或少数民族村落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民俗风俗特点、优秀发展业绩等。同时还要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报告、黑板报、报刊等多种形式宣传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建立起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革命圣地等,还可以聘请一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为教育顾问,密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的联系,以更多的途径来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保障

1.思想保障。高校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视,从学校领导、各类教师到全体学生,全部统一思想,提高对民族团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并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认识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

2.制度保障。高校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实施措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走形式和过场。

3.教学保障。各类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从校级领导、院系部负责人、全体任课教师到辅导员的教育梯队,同时提供多种培养途径,努力建成一支能够横跨各个专业或部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既要丰富老师的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更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水平,使其真正热衷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

从柳州市实际情况看,目前除了统一的基础理论教材、民族理论与政策性通俗读物以及专业书籍外,能够真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全面地反应当前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性课程资源等还是非常缺乏的,多角度、立体式的教材体系还有待建设。因此,要注重课程开发与设置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资源保障。

4.物质保障。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科研项目、媒体宣传和校园环境建设,添置各种教学和活动的设施,一些重大活动的开展还会涉及人员、场地到物资等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都需要经费的支持。为此,高校要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将上述教育要素更好地相互组合,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构架。

总之,高校要想改变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突破瓶颈,提升教育效果,就应建立起各项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完善与改革力度,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寓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和就业之中,以此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蒙运芳.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基金项目】柳州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SKY—201229)

【作者简介】周 霞(1980- ),女,壮族,广西德保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2.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丰富和拓展教育途径。隐性课程主要涉及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主题活动以及相关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若干品牌活动的建设等。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隐性课程”,积极创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空洞的活动形式与空虚的活动内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第一,努力构建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调查中大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因此各类联欢会、主题演讲、民族知识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民族活动都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能有力延伸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实现的有力舞台。例如高校可以在一些重要的民族节庆活动期间,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周(月)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乡土人情,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润物有声。第二,努力完善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一草一木都要充分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特色,多角度地传递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不仅可以让各民族学生从环境中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能让许多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园媒体资源,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园中时刻与报刊、广播、网络和橱窗等校园媒体为伴,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媒体,拓展教育途径。例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互联网,创建诸如“民族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化电子书库”等教育品牌,以生动自然的宣传形式,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第四,紧密依托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载体,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应当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生产劳动等纳入教育内容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民族企业或少数民族村落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民俗风俗特点、优秀发展业绩等。同时还要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报告、黑板报、报刊等多种形式宣传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建立起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革命圣地等,还可以聘请一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为教育顾问,密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的联系,以更多的途径来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保障

1.思想保障。高校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视,从学校领导、各类教师到全体学生,全部统一思想,提高对民族团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并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认识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

2.制度保障。高校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实施措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走形式和过场。

3.教学保障。各类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从校级领导、院系部负责人、全体任课教师到辅导员的教育梯队,同时提供多种培养途径,努力建成一支能够横跨各个专业或部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既要丰富老师的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更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水平,使其真正热衷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

从柳州市实际情况看,目前除了统一的基础理论教材、民族理论与政策性通俗读物以及专业书籍外,能够真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全面地反应当前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性课程资源等还是非常缺乏的,多角度、立体式的教材体系还有待建设。因此,要注重课程开发与设置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资源保障。

4.物质保障。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科研项目、媒体宣传和校园环境建设,添置各种教学和活动的设施,一些重大活动的开展还会涉及人员、场地到物资等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都需要经费的支持。为此,高校要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将上述教育要素更好地相互组合,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构架。

总之,高校要想改变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突破瓶颈,提升教育效果,就应建立起各项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完善与改革力度,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寓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和就业之中,以此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蒙运芳.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基金项目】柳州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SKY—201229)

【作者简介】周 霞(1980- ),女,壮族,广西德保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2.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丰富和拓展教育途径。隐性课程主要涉及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主题活动以及相关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若干品牌活动的建设等。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隐性课程”,积极创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空洞的活动形式与空虚的活动内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第一,努力构建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调查中大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因此各类联欢会、主题演讲、民族知识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民族活动都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能有力延伸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实现的有力舞台。例如高校可以在一些重要的民族节庆活动期间,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周(月)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乡土人情,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润物有声。第二,努力完善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一草一木都要充分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特色,多角度地传递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不仅可以让各民族学生从环境中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能让许多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园媒体资源,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园中时刻与报刊、广播、网络和橱窗等校园媒体为伴,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媒体,拓展教育途径。例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互联网,创建诸如“民族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化电子书库”等教育品牌,以生动自然的宣传形式,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第四,紧密依托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载体,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应当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生产劳动等纳入教育内容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民族企业或少数民族村落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民俗风俗特点、优秀发展业绩等。同时还要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报告、黑板报、报刊等多种形式宣传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建立起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革命圣地等,还可以聘请一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为教育顾问,密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的联系,以更多的途径来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保障

1.思想保障。高校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视,从学校领导、各类教师到全体学生,全部统一思想,提高对民族团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并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认识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

2.制度保障。高校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实施措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走形式和过场。

3.教学保障。各类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从校级领导、院系部负责人、全体任课教师到辅导员的教育梯队,同时提供多种培养途径,努力建成一支能够横跨各个专业或部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既要丰富老师的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更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水平,使其真正热衷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

从柳州市实际情况看,目前除了统一的基础理论教材、民族理论与政策性通俗读物以及专业书籍外,能够真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全面地反应当前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性课程资源等还是非常缺乏的,多角度、立体式的教材体系还有待建设。因此,要注重课程开发与设置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资源保障。

4.物质保障。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科研项目、媒体宣传和校园环境建设,添置各种教学和活动的设施,一些重大活动的开展还会涉及人员、场地到物资等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都需要经费的支持。为此,高校要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将上述教育要素更好地相互组合,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构架。

总之,高校要想改变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突破瓶颈,提升教育效果,就应建立起各项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完善与改革力度,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寓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和就业之中,以此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蒙运芳.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基金项目】柳州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SKY—201229)

【作者简介】周 霞(1980- ),女,壮族,广西德保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柳州调查研究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