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颖
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思考
郭智颖
南安市科学技术局(生产力促进中心)
该文从分析南安市城市发展现状和加快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着重从促进产业和科技紧密结合,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壮大支柱产业,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思路和建议。
科技 创新型城市 建设思路 南安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技改革和创新驱动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论断、新指示、新要求。这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快我国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转型期的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十二五”时期,是南安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探索并实践“创新南安”的发展道路,奋力追赶、持续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4年,是南安市实施“创新发展深化年”活动的重要年份,将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关键领域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创新突破,推动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创新发展格局。开展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对于南安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南安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2012年,省科技厅与泉州市政府、南安市政府就共同推进南安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进行签约,明确提出省科技厅和泉州市科技局将通过三年时间(2013年至2015年),在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科技金融支撑等方面聚焦支持试点工作,力争到2015年把南安市建设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型城市样板。2014年,将是南安市深入开展省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年。因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设创新型城市试点,是当前和“十二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南安市坚持以建设科技强市和科技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持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积极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全力组织实施科技重点项目,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融入经济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再次荣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科技进步先进市,已经先后6次获得此荣耀,并于2009年获评“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市”称号,2012年列首届创新型国家百强县第32位,2013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1.1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南安市认真落实国家、省、泉州市出台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吸引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南安市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南安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若干规定》、《关于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南安市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纲要》、《南安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助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政策文件,以及科技与信息化、教育、人才等“十二五”专项规划,科技自主创新政策优势凸显,自主创新环境良好。2011年兑现企业自主创新奖励资金1242.5万元,2012年兑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13450万元和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税收减免1185万元;2013年度,兑现工业立市考评奖励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专项奖励资金2436万元。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2011年,本级科技支出6666万元,同比增长8.4%;2012年,本级科技支出7974万元,同比增长16.1%。2013年,本级科技支出9300万元,同比增长20.2%。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1.2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南安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7项,其中,国家级43 项、省级38项、泉州市级82项,共获上级项目经费4997万元。通过实施科技项目,攻关解决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福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智能机器人抛光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入围国家“863”科技计划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实现南安市在“863”科技计划项目上零的突破。“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有4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个项目获得泉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6个项目参加评审,其中3个达到国际水平,39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4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1年至2014年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1201件和913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1004件和243件。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福建省各县(市、区)首位,2013年继续位于全省前列。有49项专利技术被列入各级专利技术实施与计划项目,其中省级4个。有2件发明专利和4件外观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优秀奖,6件专利获省专利奖,10件专利获泉州市专利奖。
1.3 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集聚。近年来,南安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33家(其中1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7家,科技型企业9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1家,省、泉州市工程、行业(企业)技术中心8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各级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43家。同时,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南安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展示平台中心、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市信息化管理中心、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和与厦门科易网共建的虚拟研究院等重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共享。
1.4 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南安市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学研联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攻关,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并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推进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规模跃居全省前列,成为省级机械装备业重点基地(县)市,涌现了一批以生产大型数控机床、精密零部件加工为主导的优势骨干企业;光电信息产业从无到有,成功晋身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被确定为泉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安分园区;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规划与建设正稳步推进;石材陶瓷、水暖厨卫、粮油食品等行业加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和应用循环经济技术,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安特色的产业生态化道路,被列为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市)试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南安市的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依然滞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亟待加强[2]。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高,企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企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稀缺,产学研深度合作不足。二是优惠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部分企业对各级政策措施不了解、不会用,甚至“守着政策要政策”,政策最大效应难以发挥,政策的宣传、解读、兑现工作亟待加强。三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普遍存在“开放不足、共享困难”的问题,建设管理相对滞后;部分创新平台重硬件建设、轻软件配套,创新能力不足;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依然存在。
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南安实际,提出南安市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力度明显增大,科技支撑引领区域进步作用明显提高,到2015年,基本建成创新基础良好、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环境优越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围绕这一目标,紧紧抓住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服务民生”为工作宗旨,深入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发展系列年”活动,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实现从“南安制造”向“南安智造”的转变。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智造兴业”为导向,依靠模式创新、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手段,鼓励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技术创新工作,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扎实推进培育“科技小巨人”专项行动,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做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性能更优、产品更新,形成差异化优势。积极扶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3],实施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大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推动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中的应用,使企业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从管理中获得效益。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建立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创建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实施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在南安市设立各类科研机构,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鼓励高新技术项目招商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迁入南安市。
结合南安市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建设由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整合优化南安市科技资源,着力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人才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建设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公共服务龙头作用,建设并运作好创新大厦,鼓励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行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尤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它是一种专为扶持新建小企业特别是新建科技型小企业而设计和运作的体系[4]。引进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东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研发机构入驻;运作好南安市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院,筹建南安市石材研究院,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平台,做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运作好市信息化管理中心,不断完善信息化网络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升格为省级、国家级,鼓励其向行业内开放服务,促进共享协作,增强平台外溢效应。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要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管理建设,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建设光伏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及转化服务;大力推动与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大、北航等合作建设机器人研究所、森林灭火导弹研发基地、先进磨床研究中心,争取更多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央企与本地企业合作创办研发机构,提供“零距离”技术支撑服务。建设科技合作交流平台,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构建南台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模式。拓展“6·18”平台作用,开展“企业找项目、高校找载体”活动,促进更多市域内外科技成果在南安转化落地。建设科技人才支撑平台,要积极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建设好人才交流平台,强化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和运作,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进一步实施科技项目带动工程,努力抓住省科技厅和泉州市科技局对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聚焦支持的契机,多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立项支持,并用好本级科技经费,实施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
南安市坚持产业、市场、基地联动发展,依托五大市场八大基地,发展形成了以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以光电信息、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产业特色鲜明、结构良好、后劲充足。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推动石材陶瓷、水暖卫浴、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培育发展光电信息、工业设计与创意、现代物流等产业。光电信息产业方面,重点要抓好创新大厦和泉台光电技术研发中心运作,形成以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等组成的创新链。以福建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为载体,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开展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模具设计和包装设计等为内容的技术研究,逐步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动漫产业;充分发挥“中国石材城”的品牌、资源优势,开展对公园石文化雕塑、文化石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同时,建设好“石材创意设计园”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厨卫博览园”。现代物流业要支持货运枢纽信息管理中心建设,重点建设石材保税物流区、闽台农产品保税物流仓库等一批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引导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物流信息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方案,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实施产业专利引领计划,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进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运作好泉州市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力促知识产权作为财产和资本参与融资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以拍卖、许可、转让、质押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要大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着眼于自主品牌创新,完善有利于企业品牌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充分发挥南安对台独特优势,深入推进南台在科技、经贸、人才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强化3个台商创业园建设运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台胞台属联谊会、南台人才交流中心等行业协会在两地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大力扶持一批有意向在南安市创办职业技术院校的台资企业, 引进一批有意向移到岛外发展的台湾中高职院校来南安合作办学、合资办学或独资办学;积极推动闽南科技学院、泉州师院技术信息学院(诗山校区)、南安职专等一批职业学校加强与台资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推动产学结合,培养适应台资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加快推进泉州工程技术学院对台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开发更多合作办学领域,将学院打造成为南台教育以及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围绕南安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依托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管理站,注重智力引进和管理引进,做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泉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精神,认真执行《南安市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南安市关于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若干规定》和《南安市产业人才高地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改善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采用技术创新奖励、技术折股、技术参股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形式和方法,提高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创新人才培训工作。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创新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引导企业为引进的人才继续教育创造必要条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立学生实习、见习、实训基地,吸引优秀创新人才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高学术技术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3.1 建立健全高效运作的机制体制。强化组织领导,在省科技厅和泉州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成立南安市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科技局,全面负责各项创建工作。同时密切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部门会商协商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精心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试点工作。完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
3.2 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2.5%以上;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额比重达3%以上。落实好中央、省、泉州市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种规定,把各种鼓励创新的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逐步增加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确保至2015年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5℅以上,形成公共财政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推动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建立知识产权作为财产和资本参与融资的机制。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引导条件成熟的大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积极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条件。
3.3 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推进政策创新,研究制定具有突破型的鼓励政策。围绕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服务自主创新的要求,全面梳理现有各类扶持自主创新政策措施,抓紧抓好“立、改、废”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入企辅导等方式,引导创新主体了解、掌握和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切实简化申报程序及手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政策,帮助企业获得政策实惠,充分发挥和放大政策在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型城市、扶持自主创新方面的综合效应。
3.4 强化督促与评估。建立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重点;采取平时督促与集中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按年度对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测与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与整改措施,确保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强化对知识产权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3.5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真贯彻《科技进步法》、《科普法》,积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抓好科学普及工作。要提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抵制各种伪科学。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普及,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工作人员的现代科技知识培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力求增建一批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充分发挥专业团体、大众传媒、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各级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推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科技宣传周、科技下乡活动中。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012.
[2] 南安市人民政府编. 关于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报告[R], 2013.
[3]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南安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 2013.
[4] 颜振军. 中国企业孵化器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