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胡万田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汉书
朱自清
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用心是一样。《史记自序》里记着司马迁和上大夫壶遂讨论作史的一番话,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丰功伟业,而特别着重《春秋》的著作。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上现成的事实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刺讥为主。像他父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正该记载表彰,是他父子职守所在。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缘故。他排斥暴秦,要将汉远承三代。这正和今文家说的《春秋》尊鲁一样,他的书实在是窃比《春秋》的。他虽自称只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述而不作,不敢与《春秋》比,那不过是谦词罢了。
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自序》里说:“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王迹所兴”,始终盛衰,便是“古今之变”,也便是“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只是天道对于人事的影响,这和所谓“始终盛衰”都是阴阳家言。阴阳家倡“五德终始说”,以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互相克胜,终始运行,循环不息。当运者盛,王迹所兴;运去则衰。西汉此说大行,与“今文经学”合而为一。司马迁是请教过董仲舒的,董就是今文派的大师,他也许受了董的影响。“五德终始说”原是一种历史哲学,实际的教训只是让人君顺时修德。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感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班彪论前史得失,却说他“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以为“大敝伤道”;班固也说他“是非颇谬于圣人”。其实推崇道家的是司马谈;司马迁时,儒学已成独尊之势,他也成了一个推崇的人了。至于《游侠》《货殖》两传,确有他的身世之感。那时候有钱可以赎罪,他遭了李陵之祸,刑重家贫,不能自赎,所以才有“羞贫穷”的话;他在穷窘之中,交游竟没有一个抱不平的来救他的,所以才有称扬游侠的话。这和《伯夷传》里天道无常的疑问,都只是偶一借题发挥,无关全书大旨。
(选自《经典常谈》)
1.下列表述不能说明孔子和司马迁的“用心是一样”的一项是( )
A.要借历史上现成的事实来表现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
B.要通过保存和整理历史文献明辨是非善恶贤不肖,以为后世君臣龟鉴。
C.要用史家之笔采善贬恶明王道,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以有效推行礼法。
D.要将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记载表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出于使汉远承夏、商、周三代的目的,再加上史料相对丰富,《史记》对汉事的记载较为详尽。
B.司马迁继承了孔子删述六经的事业,对各种学术思想一视同仁,剪裁、组织、整合,融百家学说于一编之中。
C.由于受董仲舒的影响,司马迁十分看重天道对人事的影响,“欲以究天人之际”,强调五行互相克胜,终始运行,循环不已。
D.《史记》在记事中融入了适当的议论与抒情,为作品增加了特别的情韵,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能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而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B.李陵之事让司马迁蒙难,使得《史记》多了牢骚之辞,改变了《史记》“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的风格。
C.《春秋》的文笔有失流畅,再加上较多的对于史实的议论评价,读来远不如《史记》浅显易懂。
D.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部作品,就要依据其主旨倾向、主要风格,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往往会造成误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部①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③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著女衣二袭④,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著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公就馆舍,嘱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家,炮烙而死。公唤其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⑤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⑥,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按部:上级长官巡查叫按部。②穿窬(yú):钻洞爬墙。③吏目:公差的头头。④袭:成套的衣服。⑤叩关:叫门。⑥勾栏:妓院。
4.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二人以床舁病人(抬、扛)
B.又使二人更相为荷(遮掩)
C.隶尾之,至一村舍(跟随在后)
D.捕得八人,一鞫而伏(审问、追究)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于成龙办案注重心理分析的一项是( )(3分)
①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②于公过,遣隶回问之③我已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④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⑤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⑥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写了于成龙办理的两件公案。这两件事本来都不是由他负责的,可他一经插手,便水落石出,不禁让人们想象他一贯的作风和能力。
B.这两件事都是有关盗窃抢劫的,头一件事他用的是“敲山镇虎”,说是要搜查赃物,逼着窃贼转移赃物而自我暴露,然后将其缉拿。
C.于成龙所办的后一件事,其实是他偶遇的。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多年的办案经验,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不用什么调查就弄清了真相,结了案。
D.为表现人物,文章运用了衬托手法,“刺史无术”“共服于公之神”“或问所以能知之”——别人束手无策或不明所以,于成龙却游刃有余,突出了他的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著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
(5分)
译文:
(2)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8.这首登览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有怎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诗中写景的诗句在角度上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作答。(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拉不开的枪栓
周海亮
连长看看手表,取下嘴里的烟斗。还有10分钟!他说。远处炮火隆隆,战壕里却落针有声。10分钟以后,他们将扑出战壕,对方的机关枪等在那里。
兵很害怕。兵只是一百多个兵里的一员。兵想点一根香烟,可是他总是打不着火。
还有7分钟!连长再看一下表,说。他巡视着他的兵,他试图记得所有兵的模样和名字。他知道7分钟以后,至少将有一半兵被打倒。他经历过太多这样的时刻,他的兵从来未曾活过一半。
兵为自己整了整头盔。这是他的习惯动作。似乎,将头盔戴好,子弹就会听话地绕过他的身体和脑袋。
还有5分钟!连长走到队伍尽头,说。兵和连长之间隔着一百多个兵,一百多个兵,开始同时检查他们的步枪。
兵拉一下枪栓。他没能将枪栓拉动。兵再拉一下枪栓。枪栓仍然没动。兵有些慌,蹲下来检查他的枪,他的枪似乎完好无损。
还有3分钟!连长说。
兵的头上冒出了汗。兵的手开始发抖。兵使出浑身力气。没有用。枪栓仍然不能够拉开。
……
兵看到自己抱着步枪跃出战壕。兵看到对方的机关枪手冲他微笑。他瞄准机关枪手的眉心,可是他的枪不能够射出子弹。机关枪“嗒嗒嗒”地响起,兵的胸口,多出一排整齐的窟窿……
还有1分钟!连长说。
兵几乎崩溃。他经历过两次战斗,他没能打中一个敌兵,可是,他的手里握有可以将敌兵射杀的步枪。现在枪还在,可是他知道,今天,他将注定被敌兵射杀。
30秒!他看到连长的身体,绷紧成弓。
兵绝望了。他的手指流出了血。他想起母亲,想起父亲,想起妻子,想起女儿。以前他也常常想起他们,然那不过是思念。而现在,绝望排山倒海,他知道他再也见不到他们。
……
兵看到自己被打倒在战壕前,他的枪栓仍然没有拉开。他没有死,他还能动,可是他没有一丝力气。他看到一个敌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笑笑,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锯着他的脖子……
5!4!3!2!……
兵开始痛恨这场战争,痛恨给他步枪的连长,痛恨手里的步枪。他做好冲锋的姿势,他的身体绷紧成弓。当攻击开始,无论他的枪膛里有没有子弹,无论他的枪栓有没有拉开,无论他的手里有没有枪,他都必须跃出战壕。他必将死去,死在对方的步枪下,机关枪下,手榴弹下,甚至,匕首下。
1!
兵一跃而起。空中他想试最后一次。他的枪栓在那个瞬间奇迹般地拉开,兵听到一声无比亲切无比美好的“喀嚓”声。然后,兵迎来一排子弹,子弹“噗噗”地射中他的胸口,那里多出一排整齐的冒烟的窟窿。他躺倒在战壕前面,可是他还没死。他看到一个敌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笑笑,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锯着他的脖子……
战斗很快结束。连长果然失去他一半以上的士兵。
后来他说,这场战斗,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个最后一刻拉开枪栓的士兵。
可是他没有开一枪……似乎他对这场战斗毫无贡献。有人不解。
可是他冲了上去。连长说,当他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我看到了敌人的恐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故事从一次激战的前10分钟写起,其中连长的倒计时提醒,不仅推动着情节发展,也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小说虽然只写了兵和连长两个人,却以点带面,把整个战斗甚至整个战争收海于勺,缩龙成寸,让人们对那场战争有了清晰的了解。
C.小说中的“兵”先是怎么用力也拉不开枪栓,可在冲锋时的一跃而起之中却拉开了枪栓,这主要是由人物心态变化所致,情节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D.故事截取了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展示了普通军人的无私胸怀和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歌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E.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那场战斗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2)小说中的“兵”是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6分)
答:
(3)文中三次写到了“兵”被子弹射中的情景,都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战后,连长说他最应该感谢那个最后一刻拉开枪栓的“兵”,可这个“兵”根本没开一枪,因而有人不解。你怎么看待这件事?(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诲人一甲子,半生寄国学
杨雪梅
81岁执掌人大国学
如果从1950年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中算起,冯其庸先生从事教育工作整整60年了。他在人大教过书,后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也带了许多研究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对于“大师”的称号,他含蓄地表示:“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人大国学院成立时,冯先生讲了国学入门课,那一年他已经81岁高龄。今年夏天,首届学生完成了六年本硕连读的学业,100%的就业率令曾是首任院长的冯老十分欣慰。
作为国学院的设计者之一,冯先生认为,国学院应该从古代私塾和书院那里借鉴一些方法,比如背诵名篇,训练做旧体诗词等,现在,这些设想都在逐步实现。中华书局的柴剑虹正在编辑《瓜饭楼诗词》,听说国学院的学生很多可以写诗填词,直呼“这是个好现象”。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
浓厚的西域情结
虽以“红学大师”著称于世,但晚年的冯先生却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视野。冯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学不应该仅仅反映汉族文化,还应包含其他民族特别是边疆各民族地区的语言、历史、宗教等方面内容,这样的国学“才完整”。
毕业后在新疆做了40年考古的王炳华,现在是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教授,曾多次陪同冯先生在新疆考察古代遗址。“冯老有西域情结。”王炳华回忆,1986年,冯先生第一次去新疆大学讲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20年间,先后十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5年的发展,人大的国学院已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虽然还有不少争议,但冯先生坚信,“大国学”方向不会错。
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几年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红学时,冯先生曾这样自谦地定位,称只能算是“红外乱谈”。对于红学,他一直像保护眼睛一样;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做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在近4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回忆了一个细节。当年,出版界无错不成书,邬书林就对冯先生说,能不能做个精品出来,让大家知道真正的好书是什么样的。冯先生答应了,这就是后来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冯先生亲校三轮,拿到出版社编辑便再无遗错。现在这本书的平装本、精装本和线装本都树立了出版界的最高标准,既畅销又常销。
冯先生对现今社会、学术界、教育界的浮夸风十分忧虑。在昨天的大会上,他说:“现在学术界、教育界的浮夸风已经成为社会危机了,红学界也不例外,浮夸程度十分严重,连国外的学术界都发表文章表达了关切之情。”
红学,是备受关注的学问,也是最容易被闯入和曲解的领域。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冯先生说,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老夫八十尚孩童,西抹东涂太匆匆。”这是冯其庸先生84岁时写的一首自嘲诗,我们真心希望他永远像一个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8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冯其庸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教,60年来,他曾在中学执教,也曾在大学执教,可谓桃李满天下。
B.作为国学院的设计者,冯先生主张效仿古代私塾和书院的方法让学生写诗填词,这些美好想法都得以圆满实现。
C.为民族和谐和国家稳定,20年间,冯先生十赴新疆讲学、考古。他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取经古道,还冒险纵穿罗布泊。
D.5年的努力,5年的发展,冯先生始终坚持着“大国学”的正确方向,使得人大国学院力排种种争议,从理论走向实践。
E.对红学的研究,冯先生情有独钟。他认为红学研究永无止境,每位研究者都要勇担重任,保证红学研究洁净纯正。
(2)文章介绍了冯先生60年来的教育和学术成就,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6分)
答:
(3)作为专家学者,冯先生可谓品学端正。本文介绍了他哪些美好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你怎么理解冯先生84岁时写的“老夫八十尚孩童,西抹东涂太匆匆”?而“我们真心希望他永远像一个孩子”又有什么特别含意?(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的痛苦变成欢乐。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箪瓢屡空,有自得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B.鸡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再生蛋,蛋再孵小鸡,小鸡长大再生蛋……如此循环,没几年就能买房置地,成为富翁,他真是想得天花乱坠。
C.虽然这只是一场将参加集训的队员分成两个队而进行的教学比赛,但双方丝毫不懈怠,在绿茵场上剑拔弩张地踢了起来。
D.零点公司和时尚集团日前对全国四个一线城市和六个二线城市进行问卷调查,上海凭“时尚婚恋”“时尚职业”“时尚产品”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最时尚城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展,但城际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均衡现象,这应当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B.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经过8个半月的飞行,将于8月6日午后,着陆火星。这个汽车大小的探测器,是人类目前“寻找外星人”探索中规模最大的。
C.在遭到禽流感和甲型流感的侵袭后,荷兰又发现新型流感——“羊流感”。这种流感的侵袭对象为绵羊和山羊,并能通过牲畜传染给人类。
D.胃肠是人体重要器官,是伤不起的。古人有“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之说,土生万物,所以空腹的时候不要吃东西。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个乍一看到十分难看的人(不论男女),看得多了,会慢慢觉得顺眼;
于是,主观的自我欣赏,加上客观的不顾事实相结合,每个人在照镜子之际,也都绝不会觉得自己的样子难看。
①每一个人一生看得最多的一张脸,自然是自己的脸。②难看的程度已减到最低程度,而且,还会向反方向进行,会觉得自己很好看。③看惯了,难看的程度,会渐渐减轻。④再加上,一定程度虚伪的话,是人人难免的,谁会当着一个人的面说这个人难看呢?⑤所以任何人看自己,总是不会觉得难看的,因为早已看惯了。⑥非但不会,而且还往往会有点违心之言。
A.④⑥③①②⑤
B.⑤③②④①⑥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②①⑤④⑥
16.根据所给材料,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字。(6分)
《夜航船·序》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举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你看,知识的优势转眼间就成了占据铺位的优势。这个士子也实在是够丢脸的,不知道“澹台”是复姓倒也罢了, 。让他缩头缩脚地蜷曲着睡,正是活该。但是,
,很难全然对答如流而不被人掩口耻笑。所以连张岱都说:“天下学问,唯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于是, ,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就是那部《夜航船》。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以“真诚”为话题,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5分)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想就是前行的火把。
真诚, ;真诚,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院子里长出了一棵树,我看它是棵枣树。
学园林多年、经验丰富的朋友过来看了,说是李子树。
跟果树打了多年交道的爷爷看了之后,肯定地说,是樱桃树。
深秋时,树上却结出了十几颗核桃。
它用自己的果实,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