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银梅
摘 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职高生选择了参加高职(单考单招)考试,但是因为基础薄弱,仅靠传统的语文课堂无法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因此,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分组,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小组任务,利用小组力量强化学习动机、弥补基础知识漏洞、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摆脱基础薄弱的困扰,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学困生 语文 高职考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17-03
一、合作学习的依据
1.高复班也有学困生
开学时,我校在即将参加高职考试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学生的成绩提醒人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高复班也有不少学困生。
我对这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学困生在高职考语文复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有两个:缺乏学习热情和语文基础差。在常规语文课堂中,老师授课时安排的进度和内容都需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可能因为个别同学听不懂就放慢节奏,而且对课后作业的完成状况也无法进行一一掌控,这就造成学困生经常性游离在主体教学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
2.向学困生伸出“合作”的援手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并且能够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弥补他们在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呢?
“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学习组织形式,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它以共同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人际合作互动为基本特征,虽然是国外的理论,但恰好可以解决我们学生目前面临的问题。因为这种把不同认知水平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方式恰好弥补了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某些不足。
传统课堂形式:一个教师面 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一
对全班学生,每个学生的到 起互相帮助,每个学生
的关注有限。 得到的支撑大大增加。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方法
1.灵活分组,形成小组凝聚力
实现合作学习首先就是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了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帮助他们找到并认同自己的位置,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加小组学习活动,我采用半开放性的灵活分组方式:小组由前后两排或三排的4-6名同学组成,允许学生在大组内部有小的协调。在实际操作中,要求离开自己座位去参加小组活动的只有一例,那是他刚刚调换过座位,想要回到自己原先的位子去参加小组活动,由此可见,学生相当看重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良好关系。
2.多样任务,激发参与热情
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何把既定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亟需解决的“疑”,这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我把高三语文复习的具体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小组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3.共同愿景,强化学习动机
“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链接在一起。”(《领导合作性学校》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唐宗清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在高复班中,大多数学生都有“考大学”的明确目标,但在学困生中,一部分是被迫选择高复,所以外在的学习目标并没有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愿景。形成小组之后,大部分人的升学愿望自然而然地成为小组的共同愿景,此时,每一个成员又将从这个共同的愿景中深受感召,抵御自己偶尔的不坚定。
4.资源共享,弥补基础漏洞
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每个小组内,有时还扩展到各个小组之间,彼此共享知识与经验,拓宽了学困生获得知识的途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个人面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解和答疑,因而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久而久之,必然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遇到问题的学生只能从教师这个唯一的资源库获取帮助,方式单一,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学困生在教师之外又获得了3个帮助者:这样一来,在课内教学活动中,一个同学遇到不会写的字,不理解的问题时,其他同学就能随时帮助他解答。课内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后。同样,当课外作业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大家也同样可以通过讨论,用集体的智慧加以解决。
5.立体评价,享受成功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引进小组立体评价机制,让学困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及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学习的热情。
班级中一部分学生之所以被称为学困生,是因为这些学生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中总是处于最低层,长期的得到的反馈结果都是消极的,他们的点滴进步在其他学生眼中,常常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这中形式的反馈不仅不能激发,反而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为了让学困生也能从反馈中受益,就需要引进立体多元评价机制,在这种评价机制里,学生得到的反馈信息除了传统的个人知识掌握情况外,增加了小组合作的集体成绩、个人成绩的进步程度等,让学困生在看到自己差距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
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单一的“学习——评价”过程,而是一个“协作——反馈——交流——提高”的构建过程,学习过程中只要努力了,就能有收获成功,越多努力,越多乐趣。
三、合作学习的效果
1.从思想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合作学习让学困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改善了学困生对学习的疏离状态,。endprint
一个小组的数名成员一起,用完成一个个的小任务的方式朝着共同的愿景奋斗,学生能从每一次学习中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多重立体反馈,享受到学习中点滴进步带来的喜悦感,从而使学困生在群体合作中发现学习的乐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采用小组合作之后,在课堂上睡觉、走神、玩手机等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基本绝迹,小组成员积极投身小组学习活动,教室里经常响起激烈的争论和开心的笑声,在随后的反馈课上,例如讲解“语言综合表达”或“作文欣赏”时,每一个学生也会积极投入,期望在老师的讲解中提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每当在PPT上看到自己小组的讨论出来的句子成为教师推荐给全班的“精彩答案”时,都大呼“给力”。
2.在日常学习中吸引了学困生积极投入
因为消灭基础知识薄弱这个“拦路虎”,学困生不再游离于班级学习活动之外。在课堂学习中,不同与教师的统一讲解,小组成员在面对问题时能更及时地有效沟通,学困生不会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讲解而游离课堂之外。同时,当一个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认知上的错误时,其他学生也能及时发现并帮他纠正过来,保证了基础薄弱的学生随时查漏补缺。学生之间的互相纠正不会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而有能力指出同学的失误,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并加深其他同学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3.由考试成绩显示出学困生语文能力明显提高
小组合作让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困生考试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逐渐缩小。
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学习,学困生和其他同学一起复习了语音、文字、词语等基础知识,同时做了一些作文练习。因为很多评价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在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督促,学困生得到周围同学的大力帮助,一个小组四名成员在学习上共同进步,学困生与一般同学在成绩上的差距逐步缩小。这种趋势在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时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这次期末试卷采用的是教科室的最新模拟卷,难度系数应该是与摸底考试采用的2010年高职考试卷基本一致,学生整体成绩相比9月份的模拟考试有明显提高:86人参加考试,90分的基础知识部分中,平均分为60.4,得分率低于50%(45分)的同学有10人,低分比例从原来的27%减少到12%。同样的趋势也反映在作文中,本次作文,虽然每个人的写作水平不一,但是在审题立意和文章架构方面,所有同学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四、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1.任务多样化
教师要注意用多样化的任务形成组内成员的非均衡性,保护学困生的参与热情。
对学困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较于传统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在合作学习中,他们更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因此,教师布置任务要灵活多变,每次的任务中心有所不同,要让每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成为小组的临时“核心成员”。
2.评价立体化
用综合性评价替代单一评价,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强小组凝聚力。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每个成员就同时是小组的一分子,也是班级的一分子,每个组员的学习效果就会影响到整个小组最终获得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一以小组评价为主,容易让学生排斥或歧视组内相对薄弱的学困生,所以,在最终的评价中,也包括了组员的合作情况。
3.教师成员化
学生合作学习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反而意味着教师任务的成倍增加,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并积极调控各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指导,此时,教师是每一个小组的“编外成员”,承担着顾问、法官、同伴、观察哨的综合作用,合作学习中的一切要素如倾听、交流、分享等都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恰当评价,合作学习进行和完成之后,教师还将承担起评价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起完全不同于传统考试的评价机制,以评价反馈激励小组合作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常常作为“边缘成员”的学困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