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调节作用、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响分析

2014-09-03 02:52温慧丽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瑞舒伐他汀炎症因子

温慧丽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调节作用、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选取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采用不同疗法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TC、TG、LDL-C、HDL-C的水平变化;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个数,测定斑块的厚度和大小;采用ELISA方法对测定患者细胞因子hs-CRP、IL-6、TNF-α、MMP-9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斑块大小、数量、厚度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6、TNF-α、MMP-9、hs-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厚度及数量,减少炎症的发生。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调节;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斑块

【中图分类号】R972+.6【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人体生命健康第一杀手,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升高有关,这已被国内外许多研究所证实[1-2]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内皮下堆积,而血管内皮下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斑块逐渐增大占位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形成不稳定斑块,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后游离在血管内最终导致心梗、脑梗等危险事件。因此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首要措施就是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3]。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子有关,包括血脂调节失衡、炎症因子直接损伤颈动脉的血管内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斑块容易使血管狭窄,发生血栓,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减少血管炎症反应的发生[4]。

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瑞舒伐他汀如何通过调节血脂、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炎症因子从而达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目的,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选取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45-70岁之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给予肝素、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疗法。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英国阿斯利康公司产品)。

1.3观察指标

1.3.1血脂检测检测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的水平变化。

1.3.2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个数变化,并测定斑块的厚度和大小。

1.3.3炎症因子测定采用ELISA方法对测定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IL-6、TNF-α、MMP-9、hs-CRP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数据变化,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变化

见表1。两组相比,经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斑块变化

见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实验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实验组,明显调节血脂各项指标,显著降低TC、TG、LDL-C(P<0.05),并有效升高HDL-C(P<0.05)。进一步说明此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更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瑞舒伐他汀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现存药物中降低LDL-C作用最强的降脂药物,既可以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量,增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能力,提高受体所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率,减少肝脏脂蛋白的装配与分泌,进而达到降低血清中LDL-C与TC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5-6]。

目前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过程中,研究较多的炎症因子为hs-CRP、IL-6、TNF-α和MMP-9。其中CRP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信号,其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及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膜、促使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因此将hs-CRP作为心血管发病的预测指标。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体内TNF-α水平,抑制MMP-9降解过程,减弱IL-6的释放细胞因子及抗体的过程,进而减少血管内斑块内炎症的发生。本文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实验组,明显降低hs-CRP、IL-6、TNF-α和MMP-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瑞舒伐他汀药物的抗炎作用(P<0.05)。

本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实验组治疗后的斑块大小、数量、厚度显著变少或缩小(P<0.05)。从他汀的作用机制来看,脂质的多种成分都可成为其作用目标,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及LDL-C,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所致脂质核心;升高HDL-C,促使内皮下胆固醇逆转运至肝脏[7],从而发生的斑块的缩小与减少。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结论,证明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瑞舒伐他汀有显著疗效,应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余昌明,易兴阳,潘光强,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河北医学,1999,5( 7) : 9 -12.

[2]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 2) : 68-70.

[3]高丽君,齐晓勇,王秀萍,等. 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6):4153-4156.

[4]唐文成,王树青.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1):15-16.

[5]钱晓婷,童裳越.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13, 16(6):872-873.

[6]张建新,钟巧青,吴洁.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1):63-64.

[7]Cuchel M,Rader DJ.Macrophage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 key to the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J].Circulation,2006,113 (21) : 2548-2555.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调节作用、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选取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采用不同疗法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TC、TG、LDL-C、HDL-C的水平变化;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个数,测定斑块的厚度和大小;采用ELISA方法对测定患者细胞因子hs-CRP、IL-6、TNF-α、MMP-9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斑块大小、数量、厚度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6、TNF-α、MMP-9、hs-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厚度及数量,减少炎症的发生。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调节;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斑块

【中图分类号】R972+.6【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人体生命健康第一杀手,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升高有关,这已被国内外许多研究所证实[1-2]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内皮下堆积,而血管内皮下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斑块逐渐增大占位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形成不稳定斑块,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后游离在血管内最终导致心梗、脑梗等危险事件。因此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首要措施就是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3]。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子有关,包括血脂调节失衡、炎症因子直接损伤颈动脉的血管内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斑块容易使血管狭窄,发生血栓,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减少血管炎症反应的发生[4]。

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瑞舒伐他汀如何通过调节血脂、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炎症因子从而达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目的,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选取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45-70岁之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给予肝素、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疗法。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英国阿斯利康公司产品)。

1.3观察指标

1.3.1血脂检测检测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的水平变化。

1.3.2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个数变化,并测定斑块的厚度和大小。

1.3.3炎症因子测定采用ELISA方法对测定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IL-6、TNF-α、MMP-9、hs-CRP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数据变化,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变化

见表1。两组相比,经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斑块变化

见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实验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实验组,明显调节血脂各项指标,显著降低TC、TG、LDL-C(P<0.05),并有效升高HDL-C(P<0.05)。进一步说明此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更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瑞舒伐他汀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现存药物中降低LDL-C作用最强的降脂药物,既可以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量,增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能力,提高受体所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率,减少肝脏脂蛋白的装配与分泌,进而达到降低血清中LDL-C与TC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5-6]。

目前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过程中,研究较多的炎症因子为hs-CRP、IL-6、TNF-α和MMP-9。其中CRP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信号,其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及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膜、促使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因此将hs-CRP作为心血管发病的预测指标。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体内TNF-α水平,抑制MMP-9降解过程,减弱IL-6的释放细胞因子及抗体的过程,进而减少血管内斑块内炎症的发生。本文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实验组,明显降低hs-CRP、IL-6、TNF-α和MMP-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瑞舒伐他汀药物的抗炎作用(P<0.05)。

本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实验组治疗后的斑块大小、数量、厚度显著变少或缩小(P<0.05)。从他汀的作用机制来看,脂质的多种成分都可成为其作用目标,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及LDL-C,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所致脂质核心;升高HDL-C,促使内皮下胆固醇逆转运至肝脏[7],从而发生的斑块的缩小与减少。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结论,证明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瑞舒伐他汀有显著疗效,应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余昌明,易兴阳,潘光强,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河北医学,1999,5( 7) : 9 -12.

[2]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 2) : 68-70.

[3]高丽君,齐晓勇,王秀萍,等. 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6):4153-4156.

[4]唐文成,王树青.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1):15-16.

[5]钱晓婷,童裳越.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13, 16(6):872-873.

[6]张建新,钟巧青,吴洁.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1):63-64.

[7]Cuchel M,Rader DJ.Macrophage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 key to the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J].Circulation,2006,113 (21) : 2548-2555.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调节作用、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方法在我院选取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采用不同疗法连续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TC、TG、LDL-C、HDL-C的水平变化;通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个数,测定斑块的厚度和大小;采用ELISA方法对测定患者细胞因子hs-CRP、IL-6、TNF-α、MMP-9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斑块大小、数量、厚度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治疗后炎症因子IL-6、TNF-α、MMP-9、hs-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厚度及数量,减少炎症的发生。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调节;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斑块

【中图分类号】R972+.6【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人体生命健康第一杀手,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升高有关,这已被国内外许多研究所证实[1-2]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物质在血管内皮下堆积,而血管内皮下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物质形成脂质池,同时伴有脂质池表面纤维帽的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成分,斑块逐渐增大占位使管腔逐渐狭窄,或是形成不稳定斑块,发生破溃,斑块内脂质成分裸露在血管腔内,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后游离在血管内最终导致心梗、脑梗等危险事件。因此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的首要措施就是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3]。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危险因子有关,包括血脂调节失衡、炎症因子直接损伤颈动脉的血管内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斑块容易使血管狭窄,发生血栓,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减少血管炎症反应的发生[4]。

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瑞舒伐他汀如何通过调节血脂、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炎症因子从而达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目的,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选取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45-70岁之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给予肝素、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疗法。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英国阿斯利康公司产品)。

1.3观察指标

1.3.1血脂检测检测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的水平变化。

1.3.2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个数变化,并测定斑块的厚度和大小。

1.3.3炎症因子测定采用ELISA方法对测定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IL-6、TNF-α、MMP-9、hs-CRP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数据变化,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变化

见表1。两组相比,经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斑块变化

见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实验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实验组,明显调节血脂各项指标,显著降低TC、TG、LDL-C(P<0.05),并有效升高HDL-C(P<0.05)。进一步说明此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更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瑞舒伐他汀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现存药物中降低LDL-C作用最强的降脂药物,既可以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量,增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能力,提高受体所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率,减少肝脏脂蛋白的装配与分泌,进而达到降低血清中LDL-C与TC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5-6]。

目前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过程中,研究较多的炎症因子为hs-CRP、IL-6、TNF-α和MMP-9。其中CRP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信号,其可与脂蛋白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及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膜、促使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因此将hs-CRP作为心血管发病的预测指标。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体内TNF-α水平,抑制MMP-9降解过程,减弱IL-6的释放细胞因子及抗体的过程,进而减少血管内斑块内炎症的发生。本文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实验组,明显降低hs-CRP、IL-6、TNF-α和MMP-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瑞舒伐他汀药物的抗炎作用(P<0.05)。

本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实验组治疗后的斑块大小、数量、厚度显著变少或缩小(P<0.05)。从他汀的作用机制来看,脂质的多种成分都可成为其作用目标,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及LDL-C,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所致脂质核心;升高HDL-C,促使内皮下胆固醇逆转运至肝脏[7],从而发生的斑块的缩小与减少。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结论,证明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瑞舒伐他汀有显著疗效,应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余昌明,易兴阳,潘光强,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河北医学,1999,5( 7) : 9 -12.

[2]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 2) : 68-70.

[3]高丽君,齐晓勇,王秀萍,等. 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6):4153-4156.

[4]唐文成,王树青.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1):15-16.

[5]钱晓婷,童裳越.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13, 16(6):872-873.

[6]张建新,钟巧青,吴洁.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1):63-64.

[7]Cuchel M,Rader DJ.Macrophage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 key to the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J].Circulation,2006,113 (21) : 2548-2555.endprint

猜你喜欢
颈动脉粥样硬化瑞舒伐他汀炎症因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高频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检查意义
前列地尔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