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雄
青瓷的釉色为莹润略带透明质感的青色,多以无纹为美。天地之大,自然之色总呈现出充满生机的青绿色,人们崇尚青山绿水间的强大生命力,依恋它给人类带来的恩泽给养,渴望与之和谐共生,并将个人品性德行寄附于一片青绿之间。
清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 中转引《爱日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清代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 中也记载“陶器以青为贵”,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古瓷重青品这一事实。古瓷尚青是古往今来的一个谜,而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终于弄清,人们最初对瓷器釉色的选择倾向性,是受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支配。
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 中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宋人赵彦卫曾对越窑青瓷做过简明的形容:“越乃艾色 。”艾,是广泛生长于长江沿岸的草本植物。早春三月,初生的艾叶透出泛白的嫩绿色,那些生活和劳作的先民们,在满眼青山绿水间一窑一窑地烧出温润绮丽的青瓷。青瓷的釉色与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历代的窑工们孜孜不懈、锲而不舍的把自然的优雅青绿融入晶莹的釉层里,又把这种凝聚着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瓷融入人类的文明中。
而青瓷之美,常常喻之以“玉”和“冰”,并以“玉”为其审美的标准,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应是中华民族对土、石、玉的审美延展,拥有碧玉般色泽和质地的青瓷一直是我国古代瓷器制作的主流。玉器温润结晶的质地和光泽,是玉器装饰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装饰美,正是古代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但玉器历来属于稀有物,为统治阶层所垄断专用,对大众来讲美玉是可‘欲’而不可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匠师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巧妙地运用陶瓷材料,烧出了色质如冰似玉的青瓷,以之补充、替代玉器在政治、宗教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玉器装饰是琢磨而成的,在古代玉器装饰上,浅浮雕和线刻是常见的装饰手法,圆润、含蓄是其特性。而青瓷釉下的刻花装饰与之有相似的艺术效果。而且釉色的神韵,不仅有玉的优雅之美,且兼具瓷的艺术特征,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发展到东汉青瓷,是向玉器效应逼近的过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出现了“越瓷类玉”的说法。而后先民继续向新的高度攀登。到了唐、宋,青瓷比较普遍地达到了玉的意境,元、明、清以来,烧制的青瓷更是巧夺天工,釉色晶莹的光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高峰。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就将青瓷的玉器质地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于釉层的高温粘稠加强,釉层厚而不流,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丰满优雅、如玉的美感。粉青的釉色呈现粉嫩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梅子青的釉色碧绿莹润,似碧玉的色泽。
1、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嘉庆二十年(1815年)异经堂刻本
2、清 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广文书局,1981年版
3、《全唐诗》
4、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人对审美的追求并不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的感性再现阶段,也在极力追求一种移入感情的有意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翻开古人的笔记,会发现文人墨客们书写了大量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发出对许多名窑生产的青瓷如玉的色泽的赞叹。如陆羽的《茶经》 里提到“越瓷如玉”。唐代诗人陆龟蒙称颂越窑秘色瓷器“姿如圭璧,色似烟岚。”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这种尚玉的审美意识。北宋元丰七年《德应侯碑》中评价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宋代彭汝砺有诗云:“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将青瓷比做美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青瓷是人工烧造的玉,比之自然界的玉,有着更多人类的智慧和精神的渗入。
《春酣国色》│高21×宽27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 中谈到:“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学。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青瓷同样也受到这种美学优先观念所支配,微妙淳朴,如古玉般美。在古代,玉器装饰艺术的审美对其他器物装饰艺术审美的影响也极大,青瓷便是在追求如玉一般温润莹澈的效果。瓷玉相通,一方面从其质来看,玉石的自然特征给人以美感,这是其材料美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思维所反映的美学意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
在古代的五行学说中,青色是东方的主色。古人也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得出“生”的概念,于是青色又具有了寓意生命的意义。青瓷不单纯是工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在文化的脉络上也折射出华夏民族的生命哲理和审美情趣,亦符合了儒家“托物见志”、“以玉比德”的审美需要,并且在人格主义的层面上,发掘了它所蕴涵的生命意义,为“器”找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5、唐 陆羽《茶经》,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版
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是为‘玉德’之美。
[1] 冯先铭《中国陶瓷》
[2] 宗白华《美学散步》
[3] 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风韵——永恒的千峰翠色》
[4] 胡小兵、秦厚威《浅谈南宋龙泉青瓷工艺成就》
[5] 杨吴伟《青瓷釉色的审美认知》
[6] 邓樱《南宋龙泉青瓷的审美》
[7] 李跃亮《龙泉青瓷的釉色与文化内涵》
[8] 张守智《翠色归来——龙泉现代青瓷艺术的发展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