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之历史文化魅力

2014-02-11 06:03钱小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紫砂陶典籍宜兴

钱小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 从广义上说,是紫砂陶创作过程中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人是这样说的:“紫砂陶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民间艺人和热爱工艺的文人雅士共同创造的。”它包括地域文化、工艺文化、历史文化、师从文化、工具文化、材质文化、名人文化、装饰文化、造型文化等;从狭义方面说,集中反映在紫砂的典籍、题咏和壶名壶铭、印章款识等方面。

历史上,文人与紫砂结缘,有直接参与的,或请艺人到家中定制茗壶的,或在茗壶上撰写题铭、篆刻书画的,其中莫过于清代文人陈曼生及“曼生壶”;也有文人为紫砂著书立传的, 提高了紫砂陶的文化内涵及地位。

在吴骞及其《阳羡名陶录》紫砂著述中的吴骞,能画善诗,博览群书。《阳羡名陶录》全书系统记述了紫砂的起源、原料、工艺及明清历代名家,还选辑了当时文人雅士对紫砂艺术的评论和赞美的诗文,是今人研究紫砂特别是明清紫砂的系统史料和珍贵典籍。吴骞认为“上古器用陶匏,尚其质也”,而“三代以降……陶之道益微”。吴骞称他的著作是在《阳羡茗壶系》之基础上,稍加润色而成。《阳羡茗壶系》分“创始”、“正始”、“名家”、“雅流”、“神品”、“别派”、“大家”,先后记录了自金沙寺僧起,包括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明代制壶名家30余人。其后略述镌壶款识、陶土矿藏、养土烧窑以及用壶养壶之道。《阳羡名陶录》分上下两卷,上卷由《阳羡名陶录》增润而成。下卷分“丛谈”及“文翰”,选辑了时人对紫砂陶的评论及诗人。这样的排序更系统、更科学。

在紫砂历史典籍中,有一本出于日本学者之手的奇书——奥兰田著的《茗壶图录》,由于他爱壶成癖,且对“癖”有其独特的见解。对于他自己来说,“予于茗壶嗜好成癖焉。”嗜好到何种程度?只要是茗壶“不论状之大小,不问流之曲直,不计制之古今,不说泥之粗细,款之有无,苟有适于意者,辄购焉、藏焉”。又怕这些壶把玩时间长了,“毁灭难保”,于是作图以记之,后又“忽焉兴坏,草草走笔”,以文字将自己及诸友所藏之32把茗壶作详细描摹记载,这便是《茗壶图录》的由来。他对茗壶鉴赏的见解,不乏别具慧眼的真知灼见,例如在“式样”、“形状”、“流鋬”诸段文字中,谈了对茗壶造型的见解,认为造型的式样、形状总要根据壶的总体构成而适合得体。他形容不同造型、风格的茗壶”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家、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者有之”,因个人欣赏角度不一样,只有对茗壶“深爱笃好,然后始可与言斯趣也”。他认为“知理而不知趣者为下乘,知理知趣是为上乘”。鉴赏茗壶只注重实用性而不注重艺术性是“下乘”,而只有坚持知“理”、知“趣”,即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才是“上乘”;对于“真赝”的分辨他认为“不可以不辨”,但要提高鉴赏力,“具眼者能辨之”,只要“善用意”即用心观察就能提高分辨能力。

陶艺家要发展紫砂艺术,弘扬紫砂文化,就要继承艺人与文人合作的传统,鼓励紫砂业者提高人文素养、热衷文化。研究紫砂理论和紫砂文化,并不断来提高宜兴紫砂的文化品位。

[1]《紫砂典籍·题咏·铭文鉴赏》 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紫砂陶典籍宜兴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