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梅
摘 要: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是语感。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培养。
关键词:语感;积累;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12-01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这从应试角度讲那就是要培养语感。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不刻意去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所以,在这里边,培养语感相当重要。
语感怎样培养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及自己的思考,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来进行: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那你想他怎么可能听你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怎样培养兴趣,我觉得可以做这些尝试:首先,教师自己要对这门课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让学生感觉到你对这门课程的热情,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饱满的情绪,以此来吸引学生;其次,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断地给课堂注入新鲜活力,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开展课外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学习等等;另外也可多找一些有趣味性的材料让学生去训练,总之,我们应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二、积累知识,提高对字词的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于初中学生,新课标要求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可是这里边又不仅仅说把这些字词记住了就可以,学生往往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语感。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简单的几个名词组合在一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果我们去字典上找这些词的意思,你就不会发现文中所表现出的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现存的问题碰撞就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果你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那你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疑惑。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语文积累的知识越多,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就越能够对新问题产生感觉。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对字词感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积累,从而提高语感。
三、反复诵读,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语感,除了让他们自己留心生活外,最主要的就是语文教学。我们平时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积累的言语材料达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就会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感受课文的语言,把这些优美的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材。新课标里要求学生要大量的阅读文章,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对于课文中的文章则要求大声地诵读,使其反复刺激大脑,培养语感。除了这些,还要注意整体感知课文。我们的课文是一个整体,教师讲课时切忌把它割裂开来。
四、大量阅读,拓展视野,熏陶感染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应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半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有的学生还连读文章都没有学会。没有感情,呆板机械。这就需要我们去大量的阅读文章,培养自己的情操。可是我发现我们的很多学生的阅读量都相当的有限,他们认为语文总给人一种朦胧感,而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明朗化的东西。尤其到了期末,各科老师都感到任务重,所以往往通过发资料,抄题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正所谓“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在忙着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要大量的阅读文章”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大量地去阅读文章,这样才可能使自己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素养得到提高。
五、理性分析,增强语言实践能力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否则人们将没有办法进行交流了。但是,由于我们后天所接受的教育不相同,这样就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的差异。一般来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越强,语感素质就高。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就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性分析,从而提高语言感受力。
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标里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不仅仅可以帮我们提高思维,它还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中具有的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它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他们才能够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