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飞扬呢?
一、让个性在初读感知中飞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岳龙先生指出:“关注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关注生命,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初读感知阶段,是学生兴趣最浓、思维最集中的阶段。关注这一阶段“教学生命”的成长——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思维的紧密结合,就能使课堂的学习趋于最优化,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基础。因此,在初读感知中,我们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利用教材特点,激励学生个体投入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飞扬个性。
譬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燕子吗?”“喜欢!”大家高声回答。我继续说:“是啊!在草长花开的春天里,燕子翻飞,给春天增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先请大家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对燕子有什么印象?待会儿,我要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对燕子的印象,有什么说什么。”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问学生:“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小燕子黑得发亮,在花朵的映衬下显得很美。”“花是静的,而小燕子是动的,它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它倾斜着身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像飞机似的,飞得很好看。”“小燕子能轻巧灵活地飞来飞去,叫声又很好听,飞入百花丛中,能带来很多生趣,让人觉得春天更美了。”“燕子能为农民伯伯捉害虫,是益鸟。”……有的学生说:“小燕子浑身黑不溜秋的,它飞入这百花争艳的花丛中,不会显得很难看吗?”“它喜欢住在屋檐下、厅堂里,不讲卫生,乱拉粪便,非常讨厌。”因为有了读前的“定心丸”,学生读得认真,说得痛快。我对学生的两种不同见解,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个性在初读感知中得到飞扬。
二、让个性在理解感悟中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的阅读氛围,推动着课堂阅读向纵深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有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学生就可把文本语言信息与自己脑海中存储的信息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新知识”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在合作、探究、交流阅读感受、取长补短中飞扬。
如在教学《落花生》结尾一段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讨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这为孩子们设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探究点。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并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说:“我们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说:“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精神也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了一生吗?因此,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时,就应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自我表现,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石榴、桃子那样的勇气。”孩子们旁征博引,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合作探究中,沟通了相互之间的体会和看法,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得以飞扬。
又如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点燃”想象的火花,学生精彩纷呈的思维就展现出来了:“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胡须——小草”……预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大片的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震动:“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最后一位同学俨然在做着精辟的总结:“剪出了空气中快乐的气息。”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学生刚才的话语。我明白了:有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强加成人的思想,儿童的世界是值得尊重的。我又很庆幸 :就是因为自己的顺势而导,才使诗意喷薄,精彩流淌。
三、让个性在拓展延伸中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正如专家所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评价活动。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吧,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诗,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得不错!”我称赞了一句,准备转入下文的学习。这时又举起了几只小手,有的还一边摆动着手一边急切地说:“我也想到了诗……”我疑虑了,照这样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岂不难以完成了?如果是在上公开课,这种“教学意外”不但会占用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无法应对,非常尴尬。然而,我又想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文丽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大刚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李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这种拓展虽然“违背”预设,但是自然而然的生成,是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是重视生命的学习过程。
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让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有放飞的天地,让课文中的人、事、物转化成为自己独特的感受。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每位学生张开个性化阅读的翅膀,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发现,也让语文阅读活动成为学生探索社会和创造人生的捷径,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