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中的“三性”统一

2014-09-02 02:49郭聘鑫
教师·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三性个性

郭聘鑫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阅读,必然会涉及三种“个性”,即文本中作者所表现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这三种个性三位一体,把握作者的个性是基础和出发点,学生的个性是归宿,而教师的个性则是两者的桥梁和催化剂。阅读只有真正把握和处理好这三种个性,使之和谐发展,才能谓之“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个性;主观能动性;统一

“个性化阅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大而言之,是指学生在自我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的影响下,自由地选择阅读的内容、方式,自由支配阅读的时间,这种阅读的感受是提倡多元化的;小而言之,是指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在相同的阅读内容、宏观的阅读目标的框架,最大限度地释放阅读兴趣和思维空间,阅读形式及阅读收获多样化。广义的“个性化阅读”多指课外阅读;而狭义的“个性化阅读”多指课内阅读。在课内的阅读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三个密切相关的主体:教师、学生、文本。它们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作者的个性是基础和出发点,学生的个性是归宿,而教师的个性则是两者的桥梁、催化剂。阅读只有真正把握和处理好这三种个性,使之和谐发展,才有利于 “个性化阅读”的顺利展开,并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作者的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依托文本进行的,文本是作者个性化表现的载体。作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其中的语言风格。每一篇文章都有它所要表现的主旨,即一定的创作意图,这往往就能体现每个作家独特的视野、独特的观点。而这些就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所造成的。

如从《老王》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从作者杨绛对人生遭遇比较悲凉又忠厚善良的老王的关注和照顾,可以看出作者身上所闪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光芒。

又如在《大雁归来》一课中,美国著名环境主义保护者利奥波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他的笔下,大雁身上体现了人类一些美好的情感,如珍视友情、有家庭观念、团结、意志坚定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并希望借此文呼吁人类珍视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进而与地球上的生物和平共处的意念。

在《吆喝》一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境况。作者萧乾饶有趣味地给我们介绍北京胡同中传来的各种吆喝声,让读者在欣赏这些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时,不禁对这种独特的文化的消亡感到由衷的可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之情。

从上面所举的三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作家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所关注的东西都是迥乎不同的,尽管有时所表现的主题相同,但他们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

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作者汪曾祺要表现的是古已有之的浓浓的故乡情结,但却让我们体味了他对语言艺术的独特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孙犁在他的作品《芦花荡》中所体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语言风格。文中表现的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字表达理应是激昂的、悲愤、压抑的,然而作者却用了轻快的笔调、如诗的语言去表现,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郭沫若的语言风格相信也给读者们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象,从《屈原》一剧中可见一斑,他大量地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对黑暗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磅礴的气势喷涌而出,让人相信,凭借着这股力量就可以摧毁世间一切腐朽的势力。

如果多阅读作家的作品,品味他们的语言,我们就能以语言为标记,识别各个作家。反之,不同风格的语言成就了作者个性化。

文章的主旨和语言成为构成作者个性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学生在体会不同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语言风格并积累后,才能进行选择、综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否则,谈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也就成为天方夜谭了。

二、教师的个性

作家有个性,教师也有个性。但我们往往强调学生的个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个性。教师个人语文能力的积累与积淀、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研究与定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情感与态度等都是有差别的。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老师个性张扬,有的个性内敛;有的善于独立思考,有的善于旁征博引;有的能言,有的擅书,不一而足。这些差别就构成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差异,这些“个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阅读方法的形成,甚至影响着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取向。因此研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忽视教师的个性。

教师的思想深度、人生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水平之所以都要高于学生,是因为他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领者,也是阅读中的参与者之一,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向导的作用。但我们教师也绝对不能用自己的个性,限制甚至抹杀学生个性的发展,篡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中,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个性既贴近作者的个性,又有利于导出学生的个性。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暂且抛弃自己的喜恶,深入研究文本、大量阅读相关的评论和作家的其他作品、把握文本的主旨和特色之处,然后再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的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彰显文本的个性,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思考。

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旁落,反而更突现教师的重要性。语文教育专家指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深入点拨,把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方向。学生的阅历浅,认识水平不高,对见识高远、思想深邃的文本,在阅读理解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造成个性化阅读的表层性、偏见性、片面性,这时,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就来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比如,在学习《夸父逐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品评夸父的形象,有同学可能认为夸父有无比的勇气,敢于探索大自然。但也有些同学持对立的观点,认为夸父与太阳竞走,无疑是自不量力的愚蠢表现。表面上看起来,夸父的确有自不量力之嫌,但如果一旦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就明白夸父所在的时代——上古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也不可能知道是无法与太阳竞走的。所以何来“自不量力”呢?在上述的争论中,部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显然存在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引导,使其个性化的理解趋向合理和深层。由此可见,教师的个性化一定要以作者的个性,即文本的意义为依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向合理的方面展开。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个性后,更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知识背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理解,并通过多种方式,如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1.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

这个交流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首先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立体的交流方式,以及有利于平等对话的心理氛围。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才能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只有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融洽的,才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才能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悟,进而展示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交流既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又能展现老师的个性化阅读感悟以及前人对文本研究后产生的各种看法,两者互为促进,有利于更深入、更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endprint

2.设计开放性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共鸣认同,甚至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弱化“答案唯一性”问题,多设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教师就应该设置这样的问题:“读完课文后,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获得了什么感悟?”这是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在不脱离文本的意义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

教师是处于文本和学生之间中介,教师的个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作者个性的展现和学生个性理解的发挥。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个性进行挖掘,体味其中的个性,又要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体验、知识的积累、独特的视野角度去思考,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个性化的解读。

三、学生的个性

作者有个性、教师有个性,学生同样有个性,而且,学生的个性的产生,是我们阅读教学努力的方向。但我们往往只是注重研究如何利用各种方式导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外力的作用,却很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动地彰显个性。当然,学生年龄很小,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需要外力的约束、控制,但过分强调外力的作用而忽视了内力的作用,显然就有些不妥。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贴近文本。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自由的阅读后,通过仔细琢磨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个性,从而熏陶情感、启迪思想、获得审美的乐趣、文化的积淀、语言的发展。这个层面是基础。二是超越文本。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主旨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文本新意,读出自我感受,甚至对文本实现批判性阅读。这是高层次的阅读。而要实现这两个层次的阅读都需要学生这个主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个性特征,如个人独特的知识背景、独特的生活阅历、独特的审美观等去把握文本的意义,体会作者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批判性的阅读,而不是一味地处于被动的状态。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表现这种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反思和批判意识的培养,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1.反思意识

阅读过程的自主把握、积极反思和自我调控,会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故此,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反思、调控中不断改正错误,改进学习行为,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履行的责任。

一般来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自我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单独完成,可以自我设问: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其他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吗?换个角度想想会怎样……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加深理解,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教师的启发和调节。在教学中,适时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自主把握、积极反思和自我调控中逐渐深入,以臻全面。这三个途径中,第一个途径要特别强调,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维核心。

2.批判意识

一般来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既有赞同和共鸣,又会有批判和否定,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行为,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文本的批判和评论,不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教师应培养学生不盲从,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去赞赏、去批判、去否定,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如教《俗世奇人》一文时,可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解读,引导学生辩论:“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在现今社会,这种做人、做事方式行得通吗?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人要立足于当今社会,不但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善于与人合作,不能一味“单干”。这种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并非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在现实社会,只有赋予新的内涵,文本的解读价值才能长盛不衰。学生如能长期采用这种辨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必然使其产生很多有价值的个性化见解,也使学生能比较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思维也逐渐趋向严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重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还学生以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重视对阅读个性的尊重,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被培养起来后,我们的个性化教学就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个性(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是整个个性化阅读活动的开端,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化阅读的依托,教师以此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以此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教师的个性有助于展现文本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他们起到沟通文本个性和学生个性的桥梁作用。而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展现是整个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和文本的引导作用,更应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维。只有这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才能顺利开展,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谢远品.“个性化阅读”不能走火入魔[J].中国教育报,2004-08-19(7).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三性个性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
提高法治能力要增强“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