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和对策

2014-09-02 11:24管雪梅王立明
甘肃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困境高职院校对策

管雪梅++王立明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91—01

一、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1.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选用与学生实际脱节。

受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思想的影响,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采用“2+1”或“1.5+0.5”的办学模式(在校学习时间2年或一年半,其余时间用于校外实践锻炼),并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由于高职学生文化课学习能力普遍偏弱,这样的情况下,一入校就让他们直接学习写作通知、计划等一些行政、事务类文书,难度偏大,效果不佳。同时,为了保证专业课课时,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的课时也是一缩再缩,一压再压。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用文写作标准课时仅为24课时,个别甚至是16课时。课时量的限制,使教师的授课无法充分地深入、展开,只能对文种的概念、范围、分类等知识性内容做大体的讲解,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教材选用也未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使用统一的教材,且教材中教学内容繁多而庞杂,文种介绍面面俱到,理论知识过多过泛,例文偏少,实用性不强,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无法真正实现课程学习的目的。

2.教师缺乏实际写作积累,授课方法单一,实用性不强。

应用文是实用性很强的文种,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实践性更强,在实际写作中有更多具体的要求和变化。与理工类专业课教师相比,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师多为汉语言文学或相近专业出身,大学一毕业就走上讲台,恰恰缺乏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历。因此,不少人长于“黑板谈兵”,拙于亲自示范,怯于“下水实践”。加上长期以来延续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节课的陈旧方法,课堂气氛显得单调、乏味;教学内容也多从概念、特点、作用、种类、格式及内容构成要素等方面逐条讲解,突出了理论的讲授,却无法顾及到对学生的实际指导,由此造成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有学生说,“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懂了,但是我就是不会写”。时间一长,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学生眼中就变得越发枯燥无味,其学习兴趣也在这种辛苦疲惫却无效的过程中逐渐消退和丧失。

3.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

高职生在高考录取中排在第四、五批录取,成绩偏低,部分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更是在初中就被分流,文化课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流、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弱。观察这些学生的作业,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表意不明、词不达意、文不对题、错字层出、书写潦草等现象比比皆是。应用文写作本身又是一门不易掌握的技巧,与中小学生时代的作文相比,应用文在实用性、程式性、规范性、逻辑性、时效性等方面要求更高,实际写作难度更大。在有限的课时内会写、写好更非易事。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尤其是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更加惧怕应用文的学习与写作。即便是学习,也非出于自愿,被动的成分更重一些,“人在曹营心在汉”、“两耳不闻窗外事”“上课只为毕业证”的做法、想法大肆盛行。原本实用性很强,对生活、工作极为有益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教与学的效果都大打折扣。

二、对策

1.合理设置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遴选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应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最好在学生对高职学习已经适应的二年级开设课程,并在课时上予以保证。教材的选择方面,除了考虑教材内容、理论观点和知识体系、案例分析与实践设计的结合外,还应充分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特色,突出特点、强调特性,分层分类分别设置。

2.加强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师培训,如进行专业培训、兼职机关工作、到企事业单位锻炼实践等,为教师提供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使之积累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搜集素材,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

3.转变学生观念,努力提高学生对应用文体的认识和理解。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学习成效不佳,一方面是其文化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课程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因此,要由简而难,由小到大,由浅而深,从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基础入手,比如先写请假条、借条、租房合同等常用简单文体,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密切联系,树立“非学不可”,“非学好不可”的观念和意识。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困境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