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

2014-09-02 14:51陈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理智感情

陈春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欣赏、分析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科目。在对古今中外数目众多的、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美学价值的音乐名著的审美实践的同时,既使学生获得艺术的美感享受,又促使学生在音乐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使他们对音乐作品和内容形式的积极自觉地感受,培养他们分析音乐语言及其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的能力,以帮助其形成音乐鉴赏能力并且开阔艺术视野,为达此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意境。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感情;理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39-02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欣赏、分析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科目。在对古今中外数目众多的、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美学价值的音乐名著的审美实践的同时,既使学生获得艺术的美感享受,又促使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使他们对音乐作品和内容形式的积极自觉地感受,培养他们分析音乐语言及其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的能力,以帮助形成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开阔艺术视野,为达此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促进他们在音乐上的发展,培养他们具有“音乐的耳朵”,这就是职业学校音乐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和任务。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弦歌绕梁而置若罔闻”,美景“在目而熟视无睹”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了。”

经过近二十多年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我终于摸索出了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真正成为学生积极自觉地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如何让学生自己积极调动“感觉”和“记忆”这两种能力,用感觉觉察正在产生的音响;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音响,跟踪音乐,寻找运动中的音乐形象,我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诱导性的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启发式的教学

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通过不同因素组成的声音,通过人们的听觉感知,而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获得音乐的感受。而它不可能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视觉形象。人们看不见它所描写的对象,但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要素的变化,可启发人们在意识中存在的听觉——视觉间的联想,产生情绪或感情共鸣,引起对抽象事物的想象、从而体会出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比如,在分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示部中的引子时,那轻柔的弦乐颤音,那优美动人、活泼跳跃的长笛,华彩的旋律,那双簧管柔和抒情,细腻的音色描绘的是那么逼真、自然。在这里,我首先启发学生,当你置身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清晨,有那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桥,在那薄雾缭绕的大自然中,你就会随着这缓缓流动的音响,感受到轻柔的弦乐颤音,像是平静的小河水在荡漾,晨曦拨开小河上的薄雾,生机盎然。长笛吹出的优美动人、活泼跳跃的华彩旋律,像初醒的小鸟在枝头歌唱。双簧管柔和抒情、如诗如画般的音调,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的情景。这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感情”体验中去,如同在视觉中见到一样,仿佛身临其境达到了“理智”欣赏的目的。

二、诱导性的教学

由于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一个动的发展过程,作曲家塑造音乐形象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就是说,随着时间不断地流逝,那些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不同的音被依次呈现、发展、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音乐它不能像绘画艺术那样,通过静止的画面来表现,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依次呈现、发展、有机地组织起来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不同的音,才能构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使人们受到感染或感动。同时人们自身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同样需要时间。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就必须充分调动“感觉”和“记忆”这两种能力,把握正在产生的每一音响。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诱导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这一教学手段,一般用于作品分析之后,欣赏音乐前,即在学生有了理论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充分调动学生“感觉”和“记忆”这两种能力,诱导学生,动之以情、共鸣以情,触发学生听觉与视觉中的想象与联想,达到进入“感情”和“理智”欣赏的目的。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暴风雨》之前。我首先启发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暴风雨的情景加以回忆、描述,目的在于诱发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暴风雨中,先于音乐进入情感体验,紧接着进入音乐中的暴风雨,使之更能领会到弦乐下行弱奏的音响,就像是风雨飘摇中的树枝;定音鼓奏出的不同强度的轰响,仿佛听到了暴风雨中的风吼雷鸣。

并且在联想的同时,联系自己经历过的或间接认识到的生活现实,使我们如同在视觉中见到一样。这些能够触发我们视觉联想的多是那些音高、节奏、音色、响度等方面的特性,可用乐器加以模拟的音乐信息。有时,我们听到高低、强弱不同的音响,虽然它们并无音响特征可模仿,但有形状、体积、远近、运动、光和色等直观特征。可类比(类比——人们对性质相近事物的联想,用声音或乐曲形式的某些特征,使其在人们头脑里产生出类似的自然现象的变幻)现实生活中空间的高低、情绪的高昂与低沉;而音色明暗的变化,会使我们类比西安市生活中光的阴暗,情绪的愉悦和忧伤。如我们在欣赏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时,那不同乐器在不同音区奏出的明暗不同的音色,把“黎明到中午”的海上的浓淡、深浅、色彩变幻不同的光照,做了细腻精致的描写。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投入到“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

三、讨论式的教学

这是学生自我分析、欣赏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音乐作品各抒己见,达到自觉进入“感情”和“理智”欣赏中去的目的。比如,在分析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时,同学们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自我表现教学,他们以自身的感情体验,深入讨论、分析作品,并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这首作品的感动之处,在于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展现“爱国主义”,这一严肃的主题。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那朴素的歌词展示着炎黄子孙的昭昭爱国志;它虽然没有激越的旋律,但它那诚挚的曲调流淌着中华儿女的汩汩赤子情。因而它像一股清泉,泌人心脾、令人陶醉。又如,分析欣赏歌曲《龙的传人》时,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音乐素质,创造性的从文学形象去捕捉音乐形象。认为歌词和诗一样,要靠形象来表达感情。一首歌词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形象性上,形象越鲜明,感情表达的越充分。“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有的人说,以“龙”这一形象比喻中国,以“龙的传人”来比喻中华民族,手法新颖独特,寓意深刻。还有人的说,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关于“龙”的神奇、美好的传说。成语中也有不少借用“龙”的,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可见,“龙”是威武、朝气、善良、美好理想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勾起了我们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光辉历史的自豪感,为我们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就“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振奋。对“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的局面发出感叹;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人民,发出“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它以其独特的纯朴、深沉美,深深地打动了每一颗中华儿女的心!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字字,一声声,说出了大家早已想说的话,抒发出埋藏在我们心底里的感情;既真挚,又深沉,唱出了台湾人民向往祖国和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表现了一代青年在民族意识上的觉醒。学生们的分析准确而又质朴。通过讨论式的教学,学生自觉做到了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

endprint

然而,音乐艺术有其特殊性,它不像文学、戏剧那样,通过概念的符号——文字,表述故事的详细情节,描写人物的作为,直接表现某种概念。也不像绘画那样,画家通过构图、造型设色等表现手段,在静止的画面上,通过生活一霎那的镜头,创造出可视的形象,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作曲家只能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上,面对客观现实,产生情绪感情的反映。它是以一种含意隐晦的,缺乏视觉可靠性和概念准确性的语言,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带来了音乐的第一个特殊性——不能表达某种事物本质,更不能直接表达抽象的是非逻辑判断。所表达的是事物引起的情,以及好与恶的情感判断。由于音乐缺乏具体形象和思维的准确概念,又带来了音乐的第二个特殊性——不确定性。它不能指明具体的主人公,很难明确过程的因果关系等。从而决定了学生们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强烈的主观倾向,和因修养、阅历的不同而呈现的因人而异的幻想。比如说,你听过舒伯特的《摇篮曲》吗?你看见那一双父亲似的手,母亲似的手在轻轻地晃动着一只摇篮吗?摇篮里是一个男孩?还是一个女孩?或者竟是一个梦?但,是温情的,是充满着人情味的。我想这是一个恰当的举例。

四、对比试的教学

对比也是音乐表现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像优劣音乐作品的对比;各种音乐流派和音乐作品风格的对比;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对比,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演唱演奏形式,也是让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的很好的办法。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时,可以先播放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让学生作比较,会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又如:在欣赏中国民歌《茉莉花》时,教师可以将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演唱形式的民歌《茉莉花》进行对比聆听,逐步加深学生对《茉莉花》的认识;而后让学生听赏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历史和国外,进一步从历史和世界两个维度来深化自己的体验及认识,那就是茉莉花是美的,《茉莉花》音乐与中国民歌也是非常美的,它早已深深植根于世界音乐的百花园中;最后欣赏由童声、混声合唱队及乐队构成的千人交响合唱《茉莉花》,以清新优美的旋律变化、丰富多彩的音色对比、缓慢舒展的速度处理,感染了所有学生。由于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方法运用得当,且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许多方法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音乐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音乐的美,获得音乐审美的能力。除此之外,音乐作品速度、力度、节奏及音色的对比等都能从某一方面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总之,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是音乐欣赏课中重要的环节,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摸索、探讨,总结。使音乐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从而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具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德.奥部分.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理智感情
失眠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