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思考

2014-09-02 13:51丁官元李凯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必要性高职院校

丁官元++李凯

摘要:本文从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的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内在的需求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等几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必要性,并对高职院校学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与组织保障、学业导师职责的界定、选聘及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业导师制;必要性;实施环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6-02

一、引言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其理念是探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个人的创造精神[1]。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的氛围。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其取得进步。导师制的具体涵义为:学生从大学低年级至毕业的在校学习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切实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进而加强对学生学业方面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高职院校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其中,实施学业导师制,将教学与学生培养融为一体,就是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之一。那么,学业导师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能否实现它应有的作用,还有待各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探寻适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并具有高职特色的“学业导师制”。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业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专业大,人数多,属于“批量式”的统一划一培养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对一般知识的传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作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却难以达到目的。因此,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提高就难以实现。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促使我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有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解决传统课堂运作模式的不足,能更好地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进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学业导师制的实施与发展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其实施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学生适应高职院校环境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职学生从高中或中专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跨越中,面对开放与宽松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对专业的认识、职业前景的了解、个人发展定位及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都是空白或模糊的,而此时的学生对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充满着憧憬与渴望,可又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学业导师可以发挥专业上的优势,给学生介绍本专业在本校的发展历程、师资状况、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条件、职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导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还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爱好和实际能力进行个性化发展指导。

2.是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完善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的要求,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学生专职辅导员岗位[4],即每位专职辅导员要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其主要精力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大多是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自身缺乏社会经验,难以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而学业导师一般都是中级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成为完善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的补充。

3.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5]。也就意味着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是高职生的强项。因此,学业导师可以像企业里“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在理论知识、校内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其他社会能力等方面建立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教师更多的指导与关怀,让毕业生毕业就能真正就业。

4.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实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班级人数多,为了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一般还处于“批量式”的统一划一培养机制。但作为某种技能学习与训练,校内专业教师难以指导,而企业接纳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提升很难实现。另外,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普遍较差,使得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出现“学生不愿学,教师教不好”的尴尬局面。那么,是否有一种模式能更好地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进而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呢?由此问题提出“学业导师制”的培养方式,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发展现实的需求所在。

三、实施学业导师制需要落实的几个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在实施学业导师制的过程中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与保障机制,对学业导师职责的界定以及学业导师的选聘及绩效评价等环节都需要明确。

1.组织领导与组织保障。首先,各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对高职学生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愿意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现实做出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改革,并付出努力与成本,这也是该项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学业导师制是依靠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来开展工作的,需要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管理机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政策,并在组织和制度上为学业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6]。

2.学业导师的职责界定。学业导师制是对现有辅导员管理模式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形式,学业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应该是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只是各自的工作侧重不同而已。学业导师侧重在指导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与就业方向相结合的学业规划,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指导其择业、求职和就业。其特点是突出个性化指导;而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生活、思想辅导及日常管理工作上,学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应做到经常沟通、达成共识。

3.学业导师的选聘。首先,高职院校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观念的更新与转换,因为它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因此,学校应专门开展教师的思想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其次,重视选聘条件。学业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辐射力,可以将其品德、思想、知识、智慧和创新能力传递到学生的内心和行动中去。总之,高职学业导师应具备高尚师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熟悉教育规律,热爱学生工作,并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和实践经验。此外,其还应具有讲师、工程师以上职称并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4.学业导师的绩效评价。学业导师的绩效评价是一项十分严肃与慎重的工作,直接涉及广大学业导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有很大的影响。科学与准确的绩效评价是对学业导师工作价值、贡献、能力、素养等全面肯定与认可,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导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评价理念导向、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过程控制、结果应用等要做到科学、公平、公正、客观、准确,还要考虑到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多元与个性等众多因素影响。总而言之,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复杂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四、结语

在“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主要工作重点不再是规模的发展,而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面临的诸多问题,积极研究和探索实行学业导师制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且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行学业导师制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不能照搬本科与硕士生导师制,因此,还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交流总结,通过整合、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学业导师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连淑能.牛津剑桥之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J].2000,(1).

[2]刘刚,刘美多.关于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科专业实行导师制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0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EB/OL].www.gov.cn.

[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sina.com.cn.

[5]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EB/OL].http://www.docin.com/p-319075198.html.

[6]黄阳全.关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作者简介:丁官元(1971-),男,湖北鹤峰人,大学学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机电、电气类专业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要性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