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文学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发展概述

2014-09-02 03:08孙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复兴多元文化

孙晗

摘要:印第安作为北美大陆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部落生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但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者的不断涌入,印第安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其文学体现了被白人文化同化的同时尽量保留了自身的文学特点,直到美国高涨的民权运动引发的文化回归,印第安文学在美国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才得以复兴并具备了新的特点。

关键词:印第安文学;多元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10-02

美利坚合众国是世界上包容文化最多的国家,可以说,美国大陆实际上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其文学作品也自然体现出多文化的共生共存的特征,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在美国本土最原始的印第安部落之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从最初原始状态到多文化交融背景的今天,印第安文学经历了从发现新大陆之前占据统治地位,到以白人欧洲文学作品为主导的低落期,最后再到百花齐放、多文化融合[1]。印第安文化孕育了美国文学,印第安文化是美国文学领域发展的基石。印第安文学在印第安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曲折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引起的,所以说美国多元文化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第安文学的发展。从文化背景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上看,印第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部落文化繁荣时期、外来文化压制的过渡时期和融合复兴时期。

一、印第安部落文化中孕育产生的印第安文学

数千年前,散居在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过着以部落为主的生活,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印第安文化,在文化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印第安文明的语言和文字,像古罗马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发展一样,印第安文化中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口头传颂的民间小故事、民间箴言和神话,这些具备文学雏形的内容就是印第安文学的根基,这些基本文学通过在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以口头表达的形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具体内容通常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生动活泼,而且涉及面广泛,具体包括民间故事、劳动颂歌和部落神话等等。“在没有‘文字的口语社会中,文学是指任何值得反复吟唱,最终能够被广泛记忆和流传的语言。”[2]由于印第安人早期主要是依赖自然来构建部落和自身的生活,几乎是过着与其他文明隔绝的生活。因此,他们的主要信仰就是大自然的神灵,并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天成的,他们认为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拥有自己的灵魂,部落文学的核心内容是神灵创造了万物包括人类,同时神灵也借助万物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们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并认为自己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孕育了他们,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在自然界中发展,改变世界,两者像生物和空气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印第安传统口头文学的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记录了许多关于“trickster”的传说,笔者译为双面人,这种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带有部落英雄色彩,另一方面又具备好色、贪婪和鲁莽的性格,这种形象对美国文学甚至美国文化的核心特点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今很多美国文化中的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具备这个特点。

二、印第安文学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过渡

从发现新大陆到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殖民定居点开始,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白人占据了美洲大陆的统治地位,随着殖民范围的不断扩大,印第安人原始的部落生活和文化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被破坏摧毁,尽管在殖民活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印第安文学依然流行,但是整体上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的逐渐衰败,导致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印第安人还是保留着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在诸多与殖民者有关的文学作品和演说中,仍然把人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如1822年,美国印第安伟大的演说家塞尼卡酋长“红夹克衫”把弱势群体比喻成幼小的秧苗,把强势群体比喻成参天大树,“如今,你们已长成一棵大树,顶部高耸入云,枝叶遮盖着整个大地,而我们,这棵昔日森林中最高大的劲松,今日成了那株弱不禁风的幼苗,需要你们保护。”[3]诸如此类。“尽管在15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叶期间,殖民活动异常活跃,但印第安口头文学仍然处于北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因为英语主流文学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时间。”[4]印第安部落遭到驱赶和摧残的过程也是印第安文化被当时的主流文化压制和同化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之中,印第安文学的核心理念一次又一次地被白人主流文化所冲击,印第安文学处在消亡的边缘,印第安文学作品出产率低,而且他们认同的理念已经荡然无存。

由于在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部落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随着殖民者在印第安土地上开办教育结构,印第安人也自然成为受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学习英语,并把印第安文学作品用英语记录下来。同时,受到英语背景文化的熏陶,具有印第安血统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白人文学的手法和文化元素创作文学作品,如白人文学中强调的等级意识,人与人之间爱情的淋漓尽致的表露和追求,这些都是印第安文学中所不强调的,印第安作家由于受到这类思想的感染也开始喜欢并接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是难以舍弃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种族的核心要义。因此在创作的时候,他们尽量避开突出印第安特色的文学元素,而是通过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表现自身在白人主流群体社会中的无奈和弱势地位,并同时表现出需要被认同和自身特色的意味,如《印第安人之魂》、《布莱克·艾尔科心语》等,其作者或作品中的主角是印第安人,但是在生活中和文学创作过程中与白人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因此,当时的大部分印第安文学作品都大量融入了白人文化的因素,如作品中皈依基督教,认同白人的价值观,但是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迷失自我。因此,印第安文学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经历了接近消亡,慢慢在白人文学的影响下开始逐渐过渡,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西的过程。

三、印第安文学在多元文化中的复兴

二战以后,黑人维权运动不断高涨,对于美国本土居民印第安人的保护和权益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这个强烈呼吁平等对待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背景下,印第安作家们在其文学作品中不断大量地表现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文学特征,他们积极大胆地表现了民族溯源的意愿,同时敢于把自身从当时的白人主流文化中剥离出来,在文化文学领域展示印第安部落文学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路易斯?厄德里克,她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在其作品中大量体现了印第安人在受到殖民地压制时期,一方面要努力使自己适应当地主流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形态的同时,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自身文化文学特点的生活状态。同时,原始印第安部落的核心价值观即人与自然的融合也在美国多元文化的精神生活领域被更广泛地接受,美国国内的大量黑人文学、白人文学、拉美文学和亚洲文学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可见,印第安文学在多元文化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endprint

从印第安人定居在美洲大陆,到殖民者入侵,再到现在的多元文化融合,印第安文学在此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自身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要义,随着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互动,印第安文学从在强势文化压制的夹缝中徐徐前行,再到重新绽放的今天,不仅保留了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其他文化和文明所具有的特点,使得今天的印第安文学更为丰富灿烂。

参考文献:

[1]Anrew Wiget. Dictionar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Garland,1994:145.

[2]王晨.文化重建中的优势奇葩:美国印第安文学[J].社会科学家,2008,(10):39.

[3]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Alan R. VELIEED. An Anthology of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M].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79.

Abstract:As the oldest aboriginal residents in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the local American Indians have fostered their own literature, which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are indispensable and closely connected; however, with the discovery of New World and the invasion of colonists, the Indian literature was stricken and at the brink of dying out. Although dominated by the literature of the white people, it was still reserved to some extent. Not until the bloom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s in the US was Indian literature restored with its new featur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 society.

Key words:Indian literature; multiculture; restor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兴多元文化
论古典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复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