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摘要:近年来,许多地方院校实行了学分制,但由于经验不足、时间仓促等原因,学分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通过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分析了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作为陕西省首家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通过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来完善学分制,对其他地方高校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040-02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地方高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纷纷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学分制。西安理工大学是陕西省首家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近十年循序渐进的学分制改革,实现了从学年制教学向学分制教学的平稳过渡,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探索出了一套学分制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模式与经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在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
学分制是指以学生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对研究生实行的“个别辅导制”在本科生教育培养中的应用,对本科生的学习、科研、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1]。导师既可以是研究生导师,也可以是本科生导师。高校中研究生导师更侧重于指导学生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学生的研究方向也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研究生导师的主要关注点是学术研究。但本科生导师则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即对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发展的全面性导师,本科生导师的关注点不仅是学术研究或者是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全面指导。本文中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管理中,聘用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专任教师及专业教育管理人员担任大学本科生的导师。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2]。学分制教学改革后,学生更需要细致和个别的指导,所以本科生导师制实际就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模式。
二、本科生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鼓励学生思想进步,并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要求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劳动,参与社会实践等。高校大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更要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比如情感的培养、为人处事的养成。同时,大学生也要培养创新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等。上面所述都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类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能够体现教育对人的全面而又深刻的关怀。作为高校的本科生导师,不仅要完成基础及专业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提高大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教育责任,特别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落实学分制
学分制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引进的一种教学管理和运行模式,以选课为中心,以学分积累为考核目标,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自主选课模式为中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存在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生活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爱好、自身的特长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在学校办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主决定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修读的课程和任课教师,甚至可以选择学习年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大学期间最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校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学生对学分制这种培养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学分制就是简单地积累学分,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拿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了,完全不顾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专业需求,逃避专业难学的课程,选择那些比较容易通过、难度系数小的课程。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学生选修课程时选那些不够严格、比较好说话的教师所教的课程,就是把获得学分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有许多学生把就业作为唯一的目标,忽视传统的人文方面的教育,违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初衷,把大学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综上所述,在高校学分制选课层面上,本科生迫切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导师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好课程,较好地落实学分制。
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学校把原来班主任的职责和专任教师的业务指导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以“管”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步转换到以“导”为主的新模式,担任本科导师的教师可以将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传给自己的学生,结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教育管理,多渠道、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立、自强,处理好日常学习和生活琐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可与自己的导师共同讨论协商解决。学生的学业进度因本人学习天赋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进展也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大班授课”带来的弊端,也消除了传统学年制班级授课对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束缚。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导师的专业科研课题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及研究生或博士的帮助下,完成一些科研性质的任务,这样学生可以很好地运用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创新培养,极大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崇尚科学研究、勇于追求真理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综合素养。本科生导师因材施教,育人过程中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分析,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各尽其才,充分发挥最大潜能,将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
本科生导师制强调对导师的严格要求,明确导师的责任。作为导师,只有具备渊搏深厚的学识,了解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3],熟悉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新生进入大学后,学分制模式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本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培养计划等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新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计划时,感到茫然无助,无从下手。西安理工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规定本科生导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向学生讲解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有关的教育教学规定,说明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校任选课等课程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对学生选修课程提出必要的合理建议,建议学生学习的重点与今后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系统地制订大学学习和生活计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避免走弯路。在导师制的执行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导师间交流、导师与辅导员交流等过程,导师本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会潜移默化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管理经验的充实,这样会使师资队伍更好地自我优化,自我提高,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实现教学相长。
4.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大多还在实行“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与教师间的接触大部分仍旧局限于课堂上,而且交流话题也大部分局限于本门课的学习层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与其学生进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见面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动向与诉求,加强了导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师生交流的内容也比传统模式下广泛得多,不仅包括学习、专业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包括学生的生活、情趣爱好、理想未来、社会时事等各方面的话题。同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合理选课、合理分配时间,能使学生拥有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导师就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授或影响学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
目前,实行学分制的大多数高校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还处于初级的探索试运行阶段,形成完备、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学校的导师制对该项工作未作切实可行的硬性规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全面、系统,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报酬或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等层面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争议,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本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2.本科生导师制下师生间互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科导师制稳步良好的实施,关键环节是导师学生间的互动,导师只有与每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诉求,在友好的氛围下进行针对性的沟通、指导,才能很好地充分发挥导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目前的情况是,有些专业部分导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与学生单独见面的机会较少,部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还是导师布置具体任务给学生,学生主动找导师的较少。此外,导师对学生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师生互动,提高导师在学分制改革中的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肖庆国,孙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导师制效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2]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2).
[3]刘增科.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