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苏秦
(浙江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从“中国英语”反思我国高校英语教学
罗苏秦
(浙江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本文结合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中国英语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融入方式,以促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中国英语;高校英语教学;国际化;本土化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据David Crystal(2001)统计,全世界有5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人口约4.5亿;67个国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人口约3.5亿;而在一些人口众多的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如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尼、巴西等,具有相当英语水平的人口达12至15亿。因此,世界上几乎1/3的人口掌握了英语,并且以英语为外语的人数超过了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人数。英语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地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影响。长期的影响使英语产生了变异,产生了各类“新英语”(new Englishes),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在中国,英语的本土化已有上百年历程,其源头可追溯到18世纪的“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混杂英语,是当时中英贸易往来的特定历史产物。自19世纪末开始,随着学校英语教学的开展以及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英语在中国逐步实现“非洋泾浜化”。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大量的政治色彩的表达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英语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程度也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和汉语言表达渗透到英语中,如“typhoon(台风)”,“kungfu(功夫)”,“jiaozi(饺子)”,“guanxi(关系)”,“hukou(户口)”,“fenqing(愤青)”,“tuhao(土豪)”,“dama(大妈)”,“buzheteng(不折腾)”,“taikonaut(太空人)”。这些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3年,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GLM)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语中,来自汉语的借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信仁,2013)。
有关“中国英语”的大规模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对于这一新兴的语言现象,许多学者承认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指出它是以标准/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英语变体,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3;高超,2006)。还有学者考查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从语音、词汇、句式、语篇层次对中国英语进行描述分析,证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汪榕培,1991;金惠康2004)。
从“中国英语”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英语是一个毋容置疑且被广泛认可的客观存在。那么,对高校英语教学而言,是否有必要将中国英语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呢?
有关“中国英语”的研究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就有学者反对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如邱立中、宁全新(2002)认为“中国英语不利于外语教学现状的改善,会进一步刺激中介语的流行与石化,影响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没有区分清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将两者混为一谈。虽然两者都受汉语语言和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但是中国英语是能够被以英语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使用者所理解并认可的,它是中式英语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别于英语学习过程中错误的中式英语。
另外,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英语的存在已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的蓬勃发展也是大势所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英语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相互依存和共生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英语教学要强调英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要重视英语双向文化交流的功能,要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文秋芳,俞希,2003)。在这里,英语双向文化交流不仅包含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同时也包含我们本族语言和文化的输出。而中国英语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无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我们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因此,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因素,这无论对于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介绍自身文化的能力,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是对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中国英语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还是跨文化双向交际的教育目标,都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英语及中国文化。然而,反观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过度强调美国英语、英国英语以及英美国家文化,忽视中国英语和中国文化的现象。笔者就此问题对本校100名英语专业学生和2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5%的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纯正的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有60%的学生有刻意模仿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经历,更有高达7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学会纯正的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在对待中国英语的态度上,虽然大部分师生能认识到中国英语不能等同于中式英语,并肯定中国英语的价值,但是仍有23%的学生和10%的教师对中国英语持否定态度,另外还有20%的教师认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可有可无。
对中国英语的忽视或错误认识导致了教学实践中有关中国社会现实及文化传统的内容偏少。调查表明,73%的学生和75%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涉及中国英语的内容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我们自身的文化。笔者对相同的10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测试,内容为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翻译成英文。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学生能用英文正确地表述出“元宵节”、“清明节”,37%和30%的学生能写出“七夕节”和“重阳节”的英文,而能翻译出“压岁钱”、“年夜饭”、“拜年”的学生就更少了,只有20%、10%和寥寥的5%。
因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要正视中国英语,树立对中国英语的正确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增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那么,具体该如何做才能使中国英语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呢?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要多开设一些包含中国英语的选修课。例如,大学英语可以开设英文版的中国文化选修课,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英语专业则可增设旅游英语之类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学习国内一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景点的英文介绍;另外,也可以借助学校的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科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我校的中医英语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中国英语的课程。
其次,在教材编写方面,我们应该适当引入中国作家、学者创作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小说、散文、杂文等各类英语作品,或者外国作家、记者创作的反映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状况的英语作品,以及国内外一流的翻译家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英文版,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熟悉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听力内容上,我们应适当引入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电视,或者国内媒体的英语广播,使学生多接触一些涉及中国英语的真实材料。
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讨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事件,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自身文化的能力;在课文练习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社会文化,对比中西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角、英语文化节等课外英语学习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使用中国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加深对中国英语的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地提高,中国英语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加入中国英语相关内容,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响应时代号召之举,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促进中国国际交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Crystal D.English asa Global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高超.世界英语理论与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6,(4).
[3]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邱立中,宁全新.“中国英语”质疑——与杜瑞清、姜亚军先生商榷[J].外语教学,2002,(6).
[6]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
[7]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8]信仁.“tuhao(土豪)”进入英语世界[N].光明日报,2013-12-28(12).
G642.4
A
1674-9324(2014)26-0279-02
此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3044。
罗苏秦(1982-),女,助教。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