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9-02 15:48张宏亮柯柏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张宏亮+++柯柏玲+

摘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有效途径。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特点,阐述了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4-03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在学期或假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我国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领青年学生实践成才,充分有效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使大学生从象牙塔的书本中走出来,到社会中去,引导学生将学校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服务社会,锻炼了能力、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特点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作为祖国未来希望和栋梁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了多种显著特点,归纳主要如下:

1.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学校与社会的双重教育属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源于学校的有效组织开展,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社会实践也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果能否被社会大熔炉所接受的有效途径,是高校与社会最主要的联系纽带,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不能忽视学校的理论教育属性,也不能只强调社会的实践教育功能,它具有学校与社会双重属性,两者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实践形式的发散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社会、高校有效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能够被各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和社会组织所认可,能够广泛得到广大学子的全员参与和社会支持,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具有发散多样性,诸如环保社会调研、企业实践、法律援助三下乡、心理咨询、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体验绿色军营、农民工希望小学等等,总有一种或几种形式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高校大学生,正是由于形式的发散性,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深入和健康的良性开展。

3.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时间、空间、社会的多维延续性

教育事业是一个持久、不间断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实践也不是哪个时代、哪种社会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时间、空间、社会等因素的延续性。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有各自探索、创新和总结的经验和方法,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社会实践有效开展配套的“软实力”和“硬指标”。“软实力”包括配套的专业技术支持、媒体宣传、总结表彰评比等;“硬指标”包括建立一些常年连续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经费支持等。无论“软实力”还是“硬指标”都需要延续性,这更加充分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求各大高校、组织、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时具有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传承性和社会的不变多维参与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扎实有效地推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数十年,各高校都已经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上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且通过总结改进,逐渐拥有了日趋成熟的实践操作体系,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实践过程中,在形式、机制、内容等方面产生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不容忽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个别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切实投身到社会中去,开展社会需要且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达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2],违背了国家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主要体现在:实践形式匮乏、实践周期短,一些高校开展活动,只是上级发文件、下级部门执行,汇报总结材料时参加人数有虚假信息,特别是存在少数情况走过场现象严重,实践成员根本没参加或者参加一两天活动,而材料都是通过各种渠道拼凑的,影音、照片都是虚假的,最后找关系盖章,更有甚者更是将社会实践活动演变成了组织学生假期旅游,完全失去了社会实践的根本意义。另外,一些实践活动与社会实际需要完全脱轨,单纯盲目地追求领导意图、文件精神,实践主题过于形式化、考虑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社会实际很少,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自我实现。

2.实践机制不够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活动精神与宗旨都是好的,但是在各高校具体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实践机制不完善的显著特点,包括实践制度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合理、实践评价不科学、实践反馈总结不到位等等。其中,制度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合理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落实上,领导部门职责分工不清、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将直接导致在组织学生实践过程中,程序混乱、效率低下、开展没有时效性。实践评价不科学、反馈总结不位更将严重制约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每个社会实践活动在结束之后,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判断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只是注重过程中有多少媒体报道、多少单位参加、追求单纯的数字、照片和文字总结,追求先进个人、集体的评比表彰,更将这些作为评价指标,根本没有对实践效果及学生的自我实现做出科学评价,更没有实践活动后续的审查制度和考评体系,这些都将严重导致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良性、有序开展。

3.社会实践具有局限性、缺乏全员参与性

目前,许多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活动开展都是从校团委下发文件、各学院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学校再评选出几个重点团队,几乎都是这种模式,多数参加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普通同学的参与比例很小,而且社会实践活动又存在实践条件艰苦、资金保障不足等等客观因素,个别学校往往组织、规范不到位,又缺乏激励保障制度,加之有些学生的实践意识很淡薄、价值观有偏差,对社会实践更加没有主动参与性,何谈社会实践活动的全员参与,这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不符。

4.实践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几乎每年各大高校都是强调围绕团中央、省学联等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主题,大多活动是重形式、轻效果,重语言、轻行动,重上传下达、轻过程监督。往往在所谓的各学院上报材料后就评选出重点与一般团队,尤其在实践形式上大同小异,每年都是存在换主题、换地点、活动形式不变,如社会问卷调查、暑期三下乡、爱心募捐等等,都是些较传统的形式,实践团队缺乏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缺乏形式、内容、特色上的创新,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相反,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与社会实际需求贴近的社会实践项目少之又少。形式单调、缺乏创新仍将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长期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

自从共青团中央首次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开展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效性问题一直存在并严重影响、制约了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不只是对高校,而是对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从思想认识、机制管理、内容形式、评价体系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1.从思想上增强高校、学生及社会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从思想上增强认识是前提,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学生、社会是最主要决定因素。[3]首先,高校是实践的组织者,要彻底消除社会实践可有可无的思想、端正活动开展可好可坏的态度,从学校领导到负责教师都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提高到一定认识高度,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就业推荐、典型培养、教学计划设置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统筹规划。其次,学生是实践的具体实施者,只有学生本身对活动有足够的重视和兴趣,才能真正地做到实践开展不走过场,提高实践活动质量,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另外,整个社会尤其政府、企业更要引起足够重视,有责任与义务提供政策、资金、场所各方面的支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健全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机制,建立扎实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虽然开展得很广泛,但在管理形式及具体实施形式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必要的科学管理,社会实践项目化课题制管理方式成为适合各大高校的主流模式,是注重实际效果的体现,管理过程中从调研立项、等级评估、阶段性中期检查、成果评价等系列程序,对实践课题无论从选题意义到具体实施,再到后期再评估都有科学的层次分配与实践规划过程。另外社会实践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建立稳定的、有针对性、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关键,是社会与高校的有机结合,也是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科学化长效机制的关键,因此健全项目化管理机制与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成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3.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需要,丰富实践内容与方式

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存在着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的问题,尤其多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专业特色、社会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实践针对性、意义性、内涵性不足,所以要根据社会、时代的进步,不间断地对现阶段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开展规律、显著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尤其注重实践者专业上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充分挖掘与结合,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实践的内涵建设,使社会、学校、实践者达到多赢,使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实践实施过程在深度、广度上得到深化,这样更加有利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提高。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社会实践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当今社会,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良莠不齐,有些非常好,取得的实际效果很值得表彰与推广,但组织方重头轻尾,不了了事;有些开展得成效很差,就是应付了事,但组织者有“大锅饭”思想,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从不得罪任何部门,有活动大家就都表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才能更好、更科学地传承下去,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有效途径,也是检验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手段。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性,要想真正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考评标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但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注重四个结合:即社会实践考评体系应充分与教学实践课结合;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结合;考核等级要与成果效应、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考核形式根据具体实践形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二,评价体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的评价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受益置于核心位置。[4]第三,评价体系要做到系统化、公平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2004〕16号.

[2]孙覆海,葛红普.个别地区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N].工人日报,2005-08-18(03).

[3]张丽娟.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对提高我国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3(3):277-278.

[4]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