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运”为例,谈智性拟题之道

2014-09-02 14:13钟能文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25期
关键词:比赛规则智性孔明

钟能文

表达实际上就是对智性的诉求。智性诉求的要义集中体现在语言智慧的择用与选取。语言智慧的精粹获取在于对词语的剔选与甄别。但是就一般人而言,语言的流展与呈露往往依袭惯常的习见与套式。比如一次作文练习,话题是“命运”。我们知道,如果不是出于无奈,一般是不应当直接以“命运”做作文题目的。所谓无奈,就是总想不出一个好题目,在总不能不拟题目的情况下,写上“命运”为题目总比没有题目为好的考虑。

别小看题目,好题目不仅能够体现作者非凡的词语驱动能力,也能够给读者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们随意敷衍一下,可以随手写出以下题目:

《命运无常》、《命运需要改变》、《态度决定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在命运面前挣扎》、《命运不会主宰人生》……

无须多举,这些题目无疑显示出一种庸态。读者一看,大致就能对文章有个八九不离十的“了解”。这些“面孔”平板、钝滞,缺少内蓄,“刺激”读者眼球的智性。那么怎样才能发掘出非凡的“智性”呢?

这就需要炼字与炼意的复杂“绞压”。看起来好题目就是一个个字的组合。但是这些字是怎么被“攫取”到的呢?它需要哪些基本构件与程式运作呢?

先是从“意”上着眼。“命运”所牵动的人物和事件要尽量多的出场。这里的“命运”不是一般内蕴上的指称,它的着眼点在于那些具有独特品貌与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以人物为例,所列举的人物必须尽可能的多“元”。也就是尽可能地呈现出命运的多“味”与多“棱”。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具有这些品性的人物很多,典型的如屈原、项羽、韩信等。他们悲剧的命运色彩是很浓郁的。悲剧因为多在结局发生,这就构成了命运的一般情节上的起伏。但是由于这种“起伏”过于显而易见,读者对此所形成的稳定性的经验判断,不大容易“刺激”读者的阅读神经。所以最好挑选一个比较“中性”的人物。最后我选中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是光彩照人的,似乎是智慧的化身。这是读者所形成的共识。这个“共识”意味着对读者来说潜藏着陌生化的可能。

当我们确定了“意”这个对象的指定后,我们就要开始对这个对象的存在进行“甄选”与“提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发“光”的一面。我们所要挖掘的是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的一面。这一面潜伏着,我们把它挖出来推敲,作为审视诸葛亮命运的一个角度,就可能掘出新意出来。

当我们对着“诸葛亮的命运”进行端详时,就会发觉,我们往往陷入了一场词语迷宫。我们在词语的海洋里左冲右突,以寻找词语的最佳搭配与智性对撞。但是这种对撞又不是混乱的,而是有序的。这个“序”就是对表达核心的凝神端视:

命运——诸葛亮——六出祁山——先帝遗愿未实现——恢复汉室成泡影——壮志未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悲剧色彩

面对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化身的命运,我们该提炼出怎样的词语精粹才能用在“命运”这个话题上呢?我们常说命运无常,充满着某种神秘色彩。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智慧之神在命运面前“失算”了呢?难道真的如他的名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般无奈吗?命运真的不可捉摸、神秘莫测吗?

● 谁替孔明灭了灯?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谁替孔明灭了灯?”这就是我们最后寻找的关于“命运”话题作文最为别致的题目。

诸葛亮,字孔明。在《三国演义》里,孔明是诸葛亮的另一代称。这个题目妙在“孔明”和“灯”的组合上。这两个词语联结起来就是“孔明灯”。而“灯”是光明、理想、志愿、向往的代名词。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先帝(刘备)恢复汉室的宏伟志愿,病死在五丈原,那盏为孔明祈福的主灯也被魏延的突然闯入而熄灭了。谁替孔明灭了灯?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概括。

词语的智性体现在“孔明灯”这个现在常见的寄托放飞人美好祝愿的物件与孔明命运的“嫁接”与神会。它隐藏了“命运”的直接暴露,却潜藏于词语具象之内,使得这张“脸”沉蓄、内敛而又暗藏玄机,让人过目难忘。

综观2014年高考全国18套作文试题,全部都是要考生“自拟标题”。因此,要拟一个新颖别致、匠心独运的题目,无疑是对考生词语智性表达的一个挑战。让阅卷教师眼睛一亮的好标题,毫无疑问会给自己的作文开个好头。

以新课标卷Ⅰ为例,“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主要蕴涵着两个思考向度,一是对比赛规则的维护,二是对比赛规则的修改。对比赛规则的维护,如果以“比赛要有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为题,虽然扣题,但是显得比较平淡。相反,下面的标题就比较新颖:

● 有了规则游戏才好玩

● 弱肉强食为哪般

第一个采用直白式语言,妙在一个“玩”字,轻松活泼,把一个看似严肃的话题调侃一下,俏皮总蕴涵着幽默与智趣。

后一个则是把规则提升到人类社会和自然法则高度来审度,与材料本身关联密切,“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把这个比赛置放到宏阔的自然和社会视域里,不仅深化了题旨的内涵,也开拓了标题的界面。通过疑问形式,强化了标题的具象性。

如果选择对比赛规则修改的角度来拟题,“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撇开比赛规则,从社会学角度来审视,那么这个修改的结果是“双赢”。这是一个极容易想到的词语。如果就以“双赢”为标题,也不失为一个中规中矩的稳妥之题。我们所强调的词语智性表达的意义就在于,当自己很容易就想到的,别人也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就想到。大家都想到的就不“值钱”了。对此,必须加以智性选择,一是要尽量破常规,摒俗套;二是要有具象,让标题充满动态感;三是要有质感,也就是要有内蕴,禁得住阅卷教师眼球的“频闪”,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就“双赢”来说,缺乏的是具象感,具象感的存在不外乎依靠具体可感的人和物。就人来说,我们一般把视角投向历史,于是就有这样具象感的题目:

●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 假如诸葛亮不三气周瑜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物”上去呢?我们就容易陷入这样的悖论,竞争是大自然的本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抱团取暖”只能相对存在,或者说只是寄予了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而已。比如这样的题目:

● 一只小羊遭遇一头老狼时

● 猎豹与瞪羚谁跑的快

这样的题目,醒目而显豁,需要运用高超的智辨与才思来驾驭文字。大自然在竞争中相依,在猎杀中平衡,强和弱永远都是相对的。唯有如此,才能构成和谐双赢的多姿多彩、纷繁多变的世界。

猜你喜欢
比赛规则智性孔明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我爱孔明锁
赛前风波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浅析羽毛球的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论运动员人身损害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上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