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文本,深挖入文意涵

2014-09-02 12:37李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柳妈李镇西祥林嫂

李波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体验特定时代背景下封建礼教对人民的荼毒,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济于事的。笔者认真研读了李镇西老师讲授《祝福》的课堂实录,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远远大过教师的分析和所谓的旁征博引。毕竟,学生的感悟都是自己得到的,而教师的讲授无论有多么博大精深,也都似乎是行为艺术,因此,与其教师自己在那里独舞,不如让学生进行自主研讨,寻找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实现自己的语文之梦。

一、研讨文本,梳理脉络,感悟文本基调

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他主张为了学生的学而教,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教。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理念,成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善学多思的语文素养。《祝福》中,鲁迅到底是以何种写作心态来创作,这是一个值得学生和教师探讨的问题。为此,李老师没有根据自己的解读将观点强加给学生,更没有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精心伪饰这节课。而是从学生的感受人手,让学生根据与文本的亲密接触,谈谈自己的感觉。

正如有人所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读到《祝福》,心中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第一个课时当中,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自己的感觉,并运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中间教师不予置评,但却是个倾听者,让课堂自动生成,而后相机指导点拨,引领学生进入更自主化的课堂阅读环节。

有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了沉重,也有学生读出了愤怒和控诉,还有学生读出了对祥林嫂的同情。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呢?在读到文本时产生的第一感觉,一定是有出处的,而这正是训练学生分析领悟文本的最佳时机。藉此,李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具体地从文本中挖掘线索。

有学生认为,文中所描写的四婶,就是因为要避讳祥林嫂是个寡妇,所以就不允许她动筷子。在文中有一句话:“不早不迟,偏偏要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后来想拿祭品,四婶就说“你放下罢”。

也有学生认为这不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哀,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文本中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中看到她已经是万念俱灰。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方式,学生既能够读进去也能够读出来,发展了个性化的读书能力。

二、研讨文本,引导鉴赏,提出个性观点

在《祝福》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为何鲁迅要将题目定名为祝福,有何深意呢?为此,李镇西老师继续让学生研讨,深入文本之中,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鉴赏和体会,进行个性化解读。

有学生认为,从文章的题目《祝福》读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虚伪。所谓祝福是人们对魂灵的祭祀,但魂灵是不是存在,“我”知识比较丰富都不知道,人们却麻木地对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这是多么虚伪。由此可知,当时的人们对天上的神灵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

也有学生认为,这个题目其实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冷漠。还有学生从“祝福”这个字眼里读出了不幸。据此,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祝福是作为一个名词来呈现的,也就是一个节日的祭祀活动。在这个背景下,祥林嫂的很多事情都和祝福有所关联。祝福时,她想做的遭到很多人的干涉,她最后在祝福的时候死去。

根据个性化的解读,学生从“祝福”的题眼里看到,这篇小说实质上是鲁迅替祥林嫂写的控诉书,而且这控诉书是祥林嫂用一生的血泪写成的。她对于做人的种种权利和自由并没有过高的奢望,仅仅是想要做奴隶,但连这点也无法做到。丈夫死了,她就帮工。后来再嫁,备受歧视,人们专门用她的伤口伤害她。

那么祥林嫂的内心发生过哪些变化,她到底有过什么样的人生想望呢?李老师顺着题眼让学生继续深挖,用心体会。有学生从字里行问读到一些细节:祥林嫂第一次被鲁四老爷接纳,有过片刻的高兴。后来被绑架回去又被逼着嫁人,有了孩子,孩子死了,她很想找个人倾诉,但没有任何人理解她,再后来与柳妈聊天,感觉到柳妈仿佛是关心她的,听了柳妈的话,拿了那么多钱去捐门槛,她很希望大家体谅她,她不是一个肮脏的人,她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但结果却屡遭打击和排斥。她有过希望,所以才去捐门槛。在捐了门槛之后,她觉得终于把自己换回来了。在文本中有一个句子,她去拿筷子和酒杯时,心情是坦然的。但是一句“你放着吧,样林嫂”,让她绝望了,所以她很失神,她的手才像触到炮烙一样。听了这句话以后,也不敢再去取烛台。

三、研讨文本,引导争鸣,挖掘人文意涵

围绕鲁迅的《祝福》,还有一个疑点:到底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自杀还是他杀?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学生对鲁迅作品人文性的理解和领悟。

李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辩论的形式,百家争鸣的学习模式。正方认为祥林嫂是被礼教所扼杀的,反方认为祥林嫂是自己选择了自杀。正方的理由有三点:首先,祥林嫂遭遇到很多的不幸,但她一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所以她才听从柳妈的话捐门槛。其次,她如果想要自杀,早就在孩子死了之后选择自杀。再次,祥林嫂早就对生活不抱希望,已经麻木了,所以根本就不会自杀。

反方的理由也有三点:首先,祥林嫂曾经问过“我”,人到底有没有魂灵,这表明她想要死;其次,祥林嫂认为捐门槛就可以赎罪,但结果却令她失望,以至于绝望;再次,祥林嫂听从“我”的解释,认为人死后可以见到自己想见的人。

根据正反两方的观点,李老师的目的并不在于探究对错,而是要学生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他在引导点拨时认为,自杀还是他杀都是有可能的。引用丁玲的理解,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是岌岌可危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祥林嫂是被逼死的。到底是谁逼死了祥林嫂?这就需要进行争鸣。

通过李老师的点评,学生将问题的焦点放在了礼教人物上,从鲁四老爷到柳妈,再到自诩为有点知识的“我”,每一个线索的探寻,都能引导学生发展不同视角的文本分析能力,藉此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博大精深的人文意涵的深人理解。

显而易见,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是开放的,也是自由的。学生能够在文本的海洋里,驾驶着自己思维的小船,到达精深而广阔的人文彼岸。笔者认为,在现代文阅读中,只有将学生放在广阔的文本平台上,引导其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体验文本,才是尊重学生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一中学(221300)

猜你喜欢
柳妈李镇西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李镇西:个人尊严高于“班级荣誉”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改变自己袁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
《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