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014-09-01 04:44车明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分组成员评价

车明明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用新教材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大胆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在具体应用时出现了偏重于形式,过多过滥地采用这种学习方式,造成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学生一无所获或所获甚少。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4-01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将为学生学好数学创设良好的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 “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要合理分组

每学年期初,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将学生分组,分组要科学,分组时应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能力和个人品质最好各不相同,这样能使每个成员学习机会平等,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有发展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分组时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考虑,这就是组与组的关系。笔者的做法是:每组前后四人,学习情况为“一优二中一差”,选取有责任感、善于与同学沟通、有一定组织能力者为组长,观察一段时间后,再调整人员组成或更换组长。

二、要布置任务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老师应向同学布置任务,包括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这样学生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避免盲目行事,这点很重要。如学习“频率与机会”中的模拟实验一节时,给各小组布置几项任务,分别用替代物去模拟:有6个黑球代替黑袜子,2个白球代替白袜子;有用抽签的方式,在6张纸条上写“黑”,两张纸条上写“白”;有用两张扑克替代两个硬币;有用一黑一白两个球替代硬币的。之后由小组内讨论分工,谁完成哪项任务,谁模拟实验,谁做记录。探索“在实验中寻找规律”时,也只是给小组布置该组探究的问题,然后由他们共同设计,分工寻找器材,分工实验操作。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才有效果。

三、充当导演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多种角色。教师设计好总体方案,布置完任务后,还必须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见的学生;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把游离在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的讨论中,促进小组合作有效进行。还要和学生一起平等讨论交流,成为小组中的一分子。合作学习中有一个问题要注意解决,那就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提出一些问题适当抛给学生思考。

四、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来评价。笔者的做法一般是先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或课后展出小组合作成果,如收集的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对策等,这样能弥补课堂上部分同学没机会发言的不足,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要适当“减负”

在设计合作方案时笔者不主张每个环节都刻意安排合作内容,确定的合作方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可操作性,以减轻学生身心压力。

合作学习的项目,强度要适宜,否则小组内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会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其他大多数同伴也会疲于应付完成任务,合作本身就无暇顾及了。

适当设置小比赛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舞小组同学的士气,促进合作。但过分强调竞争会导致学生只顾比赛结果、不管练习质量;对影响小组利益的同学指责、嘲讽;挑剔其他小组、责怪裁判不公等现象,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从教学实践看,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每节课都要采用,也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

猜你喜欢
分组成员评价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