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璐
摘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92-01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本文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角色转化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给教师和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留有足够的空间。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而且要在指导过程中吸纳新知识,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教互学,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读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分子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学习研究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情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进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
四、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写作中
大多数中学生作文时,经常感到头疼,这有时也与老师的命题有关,有时命题会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没有出动学生的情感,所以造成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写不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呢?首先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实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学会整理归纳与积累信息,并能够恰当的利用信息。其次,要让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加工等,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时间能力的培养。再次,要让学生在写作时能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中学生学作文,可以研究一些写作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付出足够的情感代价,由情感趋动引发的情感共鸣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这是一种认识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的把握方式。
总之,将探究性学习与日常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推进初中语文课改的进程,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会探究、会感动的心灵丰富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R].2003.
[3] 刘卫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