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寿松
摘要: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承认掌握不牢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消除知识盲区。面对掌握不牢的知识,要敢于发问、敢于质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小问”,可见疑问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好问的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学生要么“装懂”,要么“自以为懂”,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特别是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不断的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自身物理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79-01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发问
都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近、和蔼,学生才能够敢于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发言、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在一旁作引导、评介,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有效的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与物理素质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发问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科目知识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发问的几率较大,而学习兴趣不足的同学基本上是死气沉沉的,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现物理世界的奇妙,进而发现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以便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疑问。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两个大小都为1N的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受的力之和为0。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在传统学习中,两个大小都为1N的力的和是2N,如果是0就不正常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矢量的计算,运用物理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也可以利用物理学史中的人物故事激发兴趣。初中生有普遍的“追星潮”,他们对物理学界的名人也充满着崇敬。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崇拜观,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将“有条件的怀疑”寓于故事之中。先辈们的成功经验也让学生对大师们的才华由衷赞叹,也更好地激励有志于科学的青年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容易发问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初中时期不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物理现象来学习物理规律,是从具体事物向抽象思维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低;高中物理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基本物理原理的学习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的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这对培养创造性的思考是非常有利的。我的具体方法有下面几条:
首先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加速度的时候,运用打点计时器、纸带来进行试验,有学生就发现越靠后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越大,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加速度带来的不同效果。
其次对于已经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弹簧,支架,砝码实验原理:利用测量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另外教师在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多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如伽利略发现钟摆,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色散,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成功典范。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于发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善于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入手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提升质疑的效率。
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的进行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我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现象进行质疑:为什么“0”刻度线在顶端?为什么会有测量范围限制?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是不是只能测量竖起方向的力?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更能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另外也可以通过知识之间的类比进行质疑:类比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由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在逻辑思维中却很富有创造性。例如:库仑定律的发表,就明显采用了类比于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结论;又比如引力场和电场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场的存在形式相同:引力场和电场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都看不着,摸不到,但都实实在在地存在,是物质场;场的性质相似:引力场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有引力作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根据场的这种性质来感触场的存在,研究场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相互的类比就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