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图示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2014-09-01 04:44曾柳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优化

曾柳艳

摘要: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时间与空间跨度很大的段落或难理解的字词,往往都会成为学生文本阅读时的障碍。为了排除这一障碍,增强学生的情感和记忆,许多教师试着用“图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本文就是结合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再从图示的种类、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和注意事项三方面,来阐述图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图示;图示教学法;阅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72-02

图示教学法是欧阳忠力老师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思路。它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把枯燥的语言传输变为强烈的视觉刺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学生怕复述、怕背诵、怕说理等现象。说起来,这是由于语言文字本身比较抽象,加上小学阶段的有些课文确实情节与人物较为复杂,并且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很大,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的缘故。然而,如果我们贯之于图式教学法的话,我想这些问题定然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一、图示的种类

在各种教学中使用图形、图表和图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图示教学法”早已有之,而且心理学家毕晓普也曾就人的空间能力,提出过“解释图形信息的能力”和“视觉加工能力”这两种人所特有的能力。但是,很少有人对教学图示划分过种类。如果就图示本身而言,它可分为文体图示、图表与图形。当然,近几年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图示的形式也随着不断地发生改变,如教师常用的多媒体图示、幻灯演示图示等。不过这些教学图示依然没有走出上述三种图示的范畴。

1、文体图示

这种图示主要以语言文字为主体,辅以箭头、括号等形式来呈现。在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它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它的灵活性、说理性较强,条理也比较清晰,再加上语言文字的说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与突破,同时,又便于整个教学内容的巩固与记忆。此外,现在中小学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例如语文中人物的语言辩论、数学中的推理、科学中的物理与化学变化等,这些如果以文体图示的形式去出示的话,其教学效果会比原先好得多。而这种图示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使得它不利于在小学低级段频繁出现。

2、图表

图表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但在数学教学中也有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无论怎样,这种形式的图示层次感强,而且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了解重点内容的全况,还可以以此进行比较。因此,利用这种图示去教学,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当然,由于图表格式所限,其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是图表的缺陷所在。

3、图形

这是最通俗易懂的一种图示,它主要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或数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形式,适合大多数学生去解读。通常在小学低级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它会被教师广泛地去使用。不过使用这图示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花繁为简,不求细腻;否则,你为了将图形画形象、画细腻,花费了大半节课,这就显得有点喧宾夺主、适得其反了,毕竟这不是美术课。

二、具体的应用

图示教学法能从整体观出发,重视教学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从改革方法入手,突出学生本身的活动,使教与学的过程紧密地融为一体。它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特征,注意调整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改变已有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的思路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达到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效果。既加深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理解,又促使他们获取逻辑概念的最终完成。

1、巧借图示,能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最佳的教学传输效果是以视觉刺激为主与听觉刺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图示法教学是这种手段的最优选择。将之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图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借助图示再现文章的“思路”,揭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有关事物的属性与突出特征,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阅读、掌握知识、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和个性的目的。

(1)字词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字词的掌握量是相当之大的,而且学生的理解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其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让他们去认读这么多的生字词,本来就显得十分吃力了,更何况这当中还有一些生涩而难理解的字词,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利用形象而生动的图示去教学的话,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自然会迎刃而解。因为中国汉字十分特殊,从造字意义上来讲,可分为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和会意字四种,其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只要利用图示来呈现的话,它们会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例如“旦、册、休、炙”等字,我一将它们转化为图示后,还没等到我去讲解,学生已能纷纷说出个中的含义。

(2)语句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逻辑性较强的推理文句,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含义的。例如《晏子使楚》一课中晏子与楚王辩护的语句,学生往往会被当中复杂的逻辑推理给搞糊涂起来。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将个中的逻辑推理以文体图示来进行填写,再加以说明的话,学生对于语句间内在的联系会相对清晰些。

2、巧借图示,能排除阅读上的时空障碍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须在十几岁左右,头脑中的空间表象才能进行操作和旋转。”现在的小学生正好处于这一形成阶段,他们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薄弱,一旦面临一些带有空间表述的语段时,加上语言文字自身的抽象性,自然就无法直接去进行解读。这时,如果以图形这种特殊的图示来进行教学的话,其效果定然大为两样。

诸如此类的课文有《詹天佑》、《开国大典》等。特别是《詹天佑》一课中关于“人”字形线路的描述,无论我怎样反复地让他们去阅读和推敲,或是自己多方讲解,班中有些学生就是无法理解火车到底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先让他们再次去读课文,接着在阅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作图,作好图之后,叫个别学生上台进行实际演示,不想事半功倍,就连平时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见了图示演示后,也能理解火车如何去行驶了。

综上所述,对于一些时间与空间跨度很大的文本内容,只要我们采用形象、生动的图示来加以说明的话,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不仅会逐渐加深,还会在无意中渗透他们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3、巧借图示,能增强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图示是一种鲜活而易懂的符号,假如学生平时善于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图示去记忆的话,我想他们对所记的内容一定影响十分深刻。况且带有空间观念或叙事性较强的语段阅读,他们在背诵或复述时,极容易将文本内容主次颠倒与混淆。例如《颐和园》一课的诵读,如果我们将内容转化为图示的话,我想学生对所记内容的条理一定会更清楚些。

文本内容复述也一样,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复述时往往出现张冠李戴、抓不住重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他们对文本内容不熟悉外,最主要的是由于文本内容中要么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较为复杂,要么其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不易搞清楚。碰到这些问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图示,加深学生对文本细节描写的印象,并比较有层次、有条理地去感知文本中的内容。如此一来,他们复述起来会轻松许多。

4、巧借图示,能呈现文本中的语言美感

对于“美”的认识,杨辛与甘霖曾在《美学原理新编》一书中这样描述道:“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基于此番认识,我认为在学一些语言美及情感强的语句时,如果能借助形象的图示,则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出其内心真实的情感来。因为血淋淋的事实,鲜活的图示,每一样都是学生最生动的教材,一个高明的教学引导者,大概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引导学生去挖掘美、发现美,并深情感知。

三、注意的事项

尽管图式教学法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十分有用,可要是我们不注意其应用原则的话,那它不仅起不了作用,还会对我们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在利用它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1、出示要适时而有效

由于图示不同于语言文字,它看上去鲜活而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假如我们在感知文字之前出示的话,极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住,这样,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再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它必须要对语言文字有个充分而形象的感知,否则,也谈不上是语文课。综合这一因素,是以我们在运用图示进行教学时,必须要等学生对文本有个印象。例如让学生理解《詹天佑》中的“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时,必须先让学生阅读有关这两方面的语段描写,再试着去作图或感知。

还有我们在运用图示教学时,须注意其有效性;要不就显得是在画蛇添足,白费功夫了。而这也是许多教师使用图示却收不到效果的原因所在。

2、图形要准确而简洁

图示使用除了要适时与有效外,还要注意图形的准确和简洁,千万不要以为图示做得越精细越美观,对学生就越有效。这样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实效性,并非是为了“秀”场之用。另外,你将大部分的时间耗在了图示制作与使用上,哪还有时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总之,图示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很有帮助的;用不好,则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图示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特征,注意调整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改变已有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的思路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达到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效果。同时,既加深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理解,又促使他们获取逻辑概念的最终完成,对于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十分有用的。

参考文献:

[1] 王溢然、束炳如.图示与图象[M].大象出版社 ,1999.9.

[2]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

[3] 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开明出版所,2003.4.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