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海平+林锦眉
摘要:随着城市的改造与更新,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工业遗产面临消失。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对于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提升城市魅力,以实现广州名城可持续发展,有着紧迫的意义。本文以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为例,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广州 工业遗产 保护与利用 广东士敏土厂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工业遗存面对着拆与保、弃与用的激烈碰撞,而这种碰撞普遍存在于具有工业遗产资源的所有城市。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将主题定为“聚焦工业遗产”,同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会议通过了首部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这是中国政府对国际主题的回应,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被提上议程。
1 工业遗产的界定及价值
1.1 工业遗产的概念 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留物,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矿山和加工提炼遗址,仓库和储藏室,生产、传输和使用以及所有的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以及用于住所、宗教朝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近年来,工业遗产的概念在继续扩大,如“工业景观”的提出。另据2006年12期《华中建筑》之焦点新闻报道,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20世纪,延续时间最长的项目是奥地利的一个“盐矿”文化景观,所涉年代长达22个世纪。
有些学者认为工业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工业遗产仅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煤炭和石油等新能源,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而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年代相对久远的遗址,也有人认为包括一些史前时期成规模的石器遗址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矿冶遗址等[1]。可见,工业遗产范畴十分宽泛,不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1.2 工业遗产的价值 对工业遗产的价值判断是多方面的。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所以说,工业遗产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兼具某种文物价值。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见证了人类巨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日常生活,所以说,工业遗产也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片断表现。它们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它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它们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见证了工业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2]
刘伯英、李匡将工业遗产的价值概括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产业价值、经济价值七类,而相应的评价原则设定为范围原则、历史原则、价值原则、等级原则、原真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1]。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走出了与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
2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
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岭南文化中心,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近现代革命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改革开放的实验地,有“千年商都”之称。悠久的城市历史积淀使其留给我们的工业遗存不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十分丰富。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城市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大量工业遗产面临从城市消失。对此,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方法,对于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文化、提升城市魅力,以实现广州名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迫在眉睫。
2.1 广州工业遗产资源梳理 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十三行到今天,可谓是广州工业遗产研究的黄金时段。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外国资本家和本国工商业者在广州陆续兴办起不少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军事工业以及民用工业。这其中就包括由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创建的中国境内第一家外资企业“柯拜船坞”、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继昌隆缫丝厂。一战后,“实业救国”风行全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从1915年全国最早的橡胶工厂——广东兄弟树胶公司始,随后,电镀、搪瓷、电筒、电池、肥皂、油漆、油墨、饼干、卷烟、味精等民族企业在各地陆续发展起来。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广州老城区周围陆续开设了一些工厂,尤其是在广州市西村,形成了广州第一个开发区——西村工业区。遗憾的是在日伪统治时期,这里的工厂均遭到严重毁坏,建国后才陆续修复,并兴建起一批新的工厂。主要有广州发电厂、自来水厂、水泥厂、啤酒厂、钢管厂等。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广州筹建和扩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厂,也开辟了海珠区南石头、凤凰岗一带为新的工业区。发展到上个世纪末,在这一工业区内保留有广州重型机器厂、自行车厂等20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计划经济时代,广州工业区域分布及规模日益扩大,在全国所占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期间较大型的工业项目有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等。[3]
2.2 广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就现存资源而言,广州工业遗产基本散落于老城区内,集中在内环路内。伴随着国内高房价,“大拆大建”风愈演愈烈,大量工业遗存面临“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搬迁甚至淘汰。一些尚未进行界定的工业建筑旧址,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正急速从城市的界面消失,烟消尘散后留下了城市记忆的空洞。如一些精美的化工合成塔被一炸了之,非常令人痛心。
为加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名城持续发展,根据广州市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从1998年起制定并实施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后陆续确定了一批法定文物保护单位,也反映了广州对工业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endprint
3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众所周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保留至今的工业遗产大都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这也正是其留存下来的价值所在。当然,在广州城内也存在着大量的“无名”工业遗址,如何看待这些则需要审慎对待。历史在发展,今天的工业基地有可能变成明天的工业遗产。一般城市中有20-30%的工业用地,都保存下来显然是做不到的。留或弃,这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业遗产不能只为保护而保护,其重点应在于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今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强调在保护工作中应全面了解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及其适宜的使用用途。
对于广州现存工业遗产,笔者认为,在继续和发扬城市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开发的原则,首先应该进行普查认定和评估,再合理地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方略,在保护利用时考虑遗产对所处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工业遗产带动周边地区的复兴,以促使工业遗产融入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空间体系及景观体系之中,维护城市的个性特色和提升城市的价值品位。
3.1 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的历史变迁 本文以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为例。今广州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矗立着两栋黄色意大利式的三层小楼,每层均有四面凉廊,极富韵味。楼前门楣匾额上清晰镌刻着 “大元帅府”。站在门楣下边举目仰望,匾额后墙上还镶嵌着一块石碑,上书“广东士敏土厂”,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不难理解,孙中山的“大元帅府”原来建在了广东士敏土厂的厂房里,这里就是广东士敏土厂的旧址。广东士敏土厂北临珠江,当时支持孙中山的海军驻泊于此,在此处不管是水路交通还是调动军队,都十分方便。这也正是孙中山选择士敏土厂作为大元帅府极为重要的缘由。
广东士敏土(即水泥)厂筹建于1907年,是中国近代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的第二家水泥厂,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厂由清政府委托治平洋行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亚瑟·帕内设计(图1①)。到清宣统元年(1909)全厂工程告竣,并于一月试机烧土“威风祥麟”牌水泥。以后工厂工程师、化验师及厂长几经更换,最终艰难地建立起来,“威风祥麟”牌水泥在与进口水泥竞争中争得了一席市场份额。值得说明的是,广东士敏土厂完全官办,它算是中国第一家国有水泥企业。[4]
1917-1924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这里是他晚年革命的大本营,他在这栋办公楼里走完了他革命一生最后的时光,直至1924年受邀北上,病逝于北京。在这里他策划及指挥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筹备改组了国民党、制定和实施新三民主义、筹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
1933年,广东士敏土厂并入西村士敏土厂,成为西村厂分厂。1964年,交给广东省农机公司,北楼成了办公室,南楼改成宿舍。1976年,农机公司在原门楼的位置建了一栋6层的宿舍楼,门楼则被拆除,仅在宿舍楼外墙上砌出了门楼最初的样式。1998年,大元帅府旧址移交给文物部门,经过一年左右的整修,逐步向外开放。现二楼经过修缮,辟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3.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首先,应合理定位,即立足于保护对象,在更大范围内考虑保护利用的可行性途径,结合周边建筑、交通、商业、城市总体布局以及旅游开发等的需求,进行合理策划与定位。遗憾的是,广东士敏土厂周边大环境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空间氛围。第二,在划定保护范围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而应重在该地区活力的焕发。环境控制区应正确对待周边建筑的演化过程,控制的范围应更大。从1980年代的大元帅府平面图(图2)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元帅府已经被工厂、工厂职工宿舍、农校教室紧紧包围,周围用地已显杂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才得以改善。但是此时原来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变,珠江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高架路紧贴着大元帅府通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不仅影响视觉美观,也截断了大元帅府所依靠的控制区及环境协调区。原本士敏土厂前面留下的空地可以很好地作为它与前面居住区的缓冲协调地带,但这一切都被高架路破坏了。再者,要处理好改造发展的整体性与灵活性。既要重视在较长的改造实施进程中,保持整个地区长期发展的整体性,确保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重视在近期的具体建设中,保持实施操作的灵活性,在确保总体发展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该厂应该保留下来的所有工业遗产景观,完整而科学地保护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广东士敏土厂与中国近代革命史、国共党史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它们的脉络,传承并延续下来。基于它是真实而弥足珍贵的革命史迹,为此建议:在保护与利用士敏土厂时,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整体保护广东士敏土厂旧址,再依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挖掘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以革命的名义加以保护,考虑开辟或建设为纪念性主题公园或革命博物馆。如此,将使这一价值高的工业遗产得到保护,为广州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延续我国工业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就是说,对待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应采取积极保留的态度,强化历史场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4 结语
保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从城市乃至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出发,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法制化的手段,使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落到实处,才能最终使工业遗产成为新旧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实现真正的全方位复兴。
注释:
①图1及下文图2来源于2007年帕内建筑艺术与广州近代建筑学术研讨会。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09):24-30.
[2]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04):10-47.
[3]杨宏烈.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方略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24-26.
[4]周醉天,韩长凯.中国水泥史话(2)——广东士敏土厂[J].水泥技术,2011(02):21-25.
作者简介:
揭海平(1982-),男,江西抚州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助教,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林锦眉,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博士,2012年度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土木工程负责人。endprint
3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众所周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保留至今的工业遗产大都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这也正是其留存下来的价值所在。当然,在广州城内也存在着大量的“无名”工业遗址,如何看待这些则需要审慎对待。历史在发展,今天的工业基地有可能变成明天的工业遗产。一般城市中有20-30%的工业用地,都保存下来显然是做不到的。留或弃,这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业遗产不能只为保护而保护,其重点应在于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今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强调在保护工作中应全面了解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及其适宜的使用用途。
对于广州现存工业遗产,笔者认为,在继续和发扬城市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开发的原则,首先应该进行普查认定和评估,再合理地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方略,在保护利用时考虑遗产对所处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工业遗产带动周边地区的复兴,以促使工业遗产融入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空间体系及景观体系之中,维护城市的个性特色和提升城市的价值品位。
3.1 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的历史变迁 本文以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为例。今广州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矗立着两栋黄色意大利式的三层小楼,每层均有四面凉廊,极富韵味。楼前门楣匾额上清晰镌刻着 “大元帅府”。站在门楣下边举目仰望,匾额后墙上还镶嵌着一块石碑,上书“广东士敏土厂”,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不难理解,孙中山的“大元帅府”原来建在了广东士敏土厂的厂房里,这里就是广东士敏土厂的旧址。广东士敏土厂北临珠江,当时支持孙中山的海军驻泊于此,在此处不管是水路交通还是调动军队,都十分方便。这也正是孙中山选择士敏土厂作为大元帅府极为重要的缘由。
广东士敏土(即水泥)厂筹建于1907年,是中国近代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的第二家水泥厂,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厂由清政府委托治平洋行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亚瑟·帕内设计(图1①)。到清宣统元年(1909)全厂工程告竣,并于一月试机烧土“威风祥麟”牌水泥。以后工厂工程师、化验师及厂长几经更换,最终艰难地建立起来,“威风祥麟”牌水泥在与进口水泥竞争中争得了一席市场份额。值得说明的是,广东士敏土厂完全官办,它算是中国第一家国有水泥企业。[4]
1917-1924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这里是他晚年革命的大本营,他在这栋办公楼里走完了他革命一生最后的时光,直至1924年受邀北上,病逝于北京。在这里他策划及指挥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筹备改组了国民党、制定和实施新三民主义、筹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
1933年,广东士敏土厂并入西村士敏土厂,成为西村厂分厂。1964年,交给广东省农机公司,北楼成了办公室,南楼改成宿舍。1976年,农机公司在原门楼的位置建了一栋6层的宿舍楼,门楼则被拆除,仅在宿舍楼外墙上砌出了门楼最初的样式。1998年,大元帅府旧址移交给文物部门,经过一年左右的整修,逐步向外开放。现二楼经过修缮,辟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3.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首先,应合理定位,即立足于保护对象,在更大范围内考虑保护利用的可行性途径,结合周边建筑、交通、商业、城市总体布局以及旅游开发等的需求,进行合理策划与定位。遗憾的是,广东士敏土厂周边大环境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空间氛围。第二,在划定保护范围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而应重在该地区活力的焕发。环境控制区应正确对待周边建筑的演化过程,控制的范围应更大。从1980年代的大元帅府平面图(图2)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元帅府已经被工厂、工厂职工宿舍、农校教室紧紧包围,周围用地已显杂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才得以改善。但是此时原来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变,珠江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高架路紧贴着大元帅府通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不仅影响视觉美观,也截断了大元帅府所依靠的控制区及环境协调区。原本士敏土厂前面留下的空地可以很好地作为它与前面居住区的缓冲协调地带,但这一切都被高架路破坏了。再者,要处理好改造发展的整体性与灵活性。既要重视在较长的改造实施进程中,保持整个地区长期发展的整体性,确保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重视在近期的具体建设中,保持实施操作的灵活性,在确保总体发展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该厂应该保留下来的所有工业遗产景观,完整而科学地保护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广东士敏土厂与中国近代革命史、国共党史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它们的脉络,传承并延续下来。基于它是真实而弥足珍贵的革命史迹,为此建议:在保护与利用士敏土厂时,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整体保护广东士敏土厂旧址,再依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挖掘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以革命的名义加以保护,考虑开辟或建设为纪念性主题公园或革命博物馆。如此,将使这一价值高的工业遗产得到保护,为广州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延续我国工业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就是说,对待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应采取积极保留的态度,强化历史场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4 结语
保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从城市乃至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出发,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法制化的手段,使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落到实处,才能最终使工业遗产成为新旧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实现真正的全方位复兴。
注释:
①图1及下文图2来源于2007年帕内建筑艺术与广州近代建筑学术研讨会。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09):24-30.
[2]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04):10-47.
[3]杨宏烈.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方略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24-26.
[4]周醉天,韩长凯.中国水泥史话(2)——广东士敏土厂[J].水泥技术,2011(02):21-25.
作者简介:
揭海平(1982-),男,江西抚州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助教,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林锦眉,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博士,2012年度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土木工程负责人。endprint
3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众所周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保留至今的工业遗产大都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重要的历史见证,这也正是其留存下来的价值所在。当然,在广州城内也存在着大量的“无名”工业遗址,如何看待这些则需要审慎对待。历史在发展,今天的工业基地有可能变成明天的工业遗产。一般城市中有20-30%的工业用地,都保存下来显然是做不到的。留或弃,这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工业遗产不能只为保护而保护,其重点应在于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今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强调在保护工作中应全面了解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及其适宜的使用用途。
对于广州现存工业遗产,笔者认为,在继续和发扬城市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坚持区别开发的原则,首先应该进行普查认定和评估,再合理地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方略,在保护利用时考虑遗产对所处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工业遗产带动周边地区的复兴,以促使工业遗产融入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空间体系及景观体系之中,维护城市的个性特色和提升城市的价值品位。
3.1 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的历史变迁 本文以大元帅府前身广东士敏土厂为例。今广州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矗立着两栋黄色意大利式的三层小楼,每层均有四面凉廊,极富韵味。楼前门楣匾额上清晰镌刻着 “大元帅府”。站在门楣下边举目仰望,匾额后墙上还镶嵌着一块石碑,上书“广东士敏土厂”,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不难理解,孙中山的“大元帅府”原来建在了广东士敏土厂的厂房里,这里就是广东士敏土厂的旧址。广东士敏土厂北临珠江,当时支持孙中山的海军驻泊于此,在此处不管是水路交通还是调动军队,都十分方便。这也正是孙中山选择士敏土厂作为大元帅府极为重要的缘由。
广东士敏土(即水泥)厂筹建于1907年,是中国近代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的第二家水泥厂,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厂由清政府委托治平洋行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亚瑟·帕内设计(图1①)。到清宣统元年(1909)全厂工程告竣,并于一月试机烧土“威风祥麟”牌水泥。以后工厂工程师、化验师及厂长几经更换,最终艰难地建立起来,“威风祥麟”牌水泥在与进口水泥竞争中争得了一席市场份额。值得说明的是,广东士敏土厂完全官办,它算是中国第一家国有水泥企业。[4]
1917-1924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这里是他晚年革命的大本营,他在这栋办公楼里走完了他革命一生最后的时光,直至1924年受邀北上,病逝于北京。在这里他策划及指挥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筹备改组了国民党、制定和实施新三民主义、筹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
1933年,广东士敏土厂并入西村士敏土厂,成为西村厂分厂。1964年,交给广东省农机公司,北楼成了办公室,南楼改成宿舍。1976年,农机公司在原门楼的位置建了一栋6层的宿舍楼,门楼则被拆除,仅在宿舍楼外墙上砌出了门楼最初的样式。1998年,大元帅府旧址移交给文物部门,经过一年左右的整修,逐步向外开放。现二楼经过修缮,辟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3.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 首先,应合理定位,即立足于保护对象,在更大范围内考虑保护利用的可行性途径,结合周边建筑、交通、商业、城市总体布局以及旅游开发等的需求,进行合理策划与定位。遗憾的是,广东士敏土厂周边大环境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空间氛围。第二,在划定保护范围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而应重在该地区活力的焕发。环境控制区应正确对待周边建筑的演化过程,控制的范围应更大。从1980年代的大元帅府平面图(图2)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元帅府已经被工厂、工厂职工宿舍、农校教室紧紧包围,周围用地已显杂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才得以改善。但是此时原来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变,珠江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高架路紧贴着大元帅府通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不仅影响视觉美观,也截断了大元帅府所依靠的控制区及环境协调区。原本士敏土厂前面留下的空地可以很好地作为它与前面居住区的缓冲协调地带,但这一切都被高架路破坏了。再者,要处理好改造发展的整体性与灵活性。既要重视在较长的改造实施进程中,保持整个地区长期发展的整体性,确保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重视在近期的具体建设中,保持实施操作的灵活性,在确保总体发展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适应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该厂应该保留下来的所有工业遗产景观,完整而科学地保护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广东士敏土厂与中国近代革命史、国共党史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它们的脉络,传承并延续下来。基于它是真实而弥足珍贵的革命史迹,为此建议:在保护与利用士敏土厂时,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整体保护广东士敏土厂旧址,再依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挖掘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以革命的名义加以保护,考虑开辟或建设为纪念性主题公园或革命博物馆。如此,将使这一价值高的工业遗产得到保护,为广州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延续我国工业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就是说,对待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应采取积极保留的态度,强化历史场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4 结语
保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从城市乃至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出发,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法制化的手段,使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落到实处,才能最终使工业遗产成为新旧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实现真正的全方位复兴。
注释:
①图1及下文图2来源于2007年帕内建筑艺术与广州近代建筑学术研讨会。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09):24-30.
[2]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04):10-47.
[3]杨宏烈.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方略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24-26.
[4]周醉天,韩长凯.中国水泥史话(2)——广东士敏土厂[J].水泥技术,2011(02):21-25.
作者简介:
揭海平(1982-),男,江西抚州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助教,建筑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林锦眉,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博士,2012年度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土木工程负责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