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政奎
摘要: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的教育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教学中不能单纯教知识,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 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在感知数量关系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50-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的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数学教育不仅仅只追求幼儿建构数知识,更多的还要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
一、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内容
幼儿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二种:1和许多、对应、大小和多少、等量、守恒、可逆、等差、互补、互换、传递、包含以及函数关系。
通过数学活动教学,使幼儿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理解10以内数中相邻两数的关系;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选择地进行有关数量关系的教育,在理解过程中训练思维,使理解数量关系成为思维训练的工具。
特别注意的是,上述各种数量关系的名称、概念及术语等不宜让幼儿掌握。
二、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意义
1、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
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的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对数量关系的感知,可以让幼儿积累起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数量关系是数学本身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反映。幼儿掌握了诸如此类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就赋予儿童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这就是数量关系是发展幼儿思维的积极因素的本质所在。
另一方面,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增长。因为幼儿要掌握一些数量关系,需具有相应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再以自然数为例,幼儿认识10以内的每一个数,都是先认识一个数的形成(l添上1是2,2添上1是3……),再比较相邻两数多1少1的关系,进而再比较相邻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理解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这一过程是逐步抽象出、等差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抽象能力逐步发展的过程。
因此,数量关系及幼儿掌握数量关系是数学内容中,能起到发展幼儿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我们的任务是将现有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引导幼儿去探索并初步理解,借以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在方案要点中的目标一栏内,提出“改革部分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突出数量关系”,就是以上述理论观点为依据的。
2、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幼儿掌握数学知识,一种是记忆水平上的掌握。这种学习,知识间缺乏联系,主要靠反复练习,机械地记住知识,更不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掌握规律,因而知识不能迁移;另一种是理解水平的掌握,它包括了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规律,从而能运用推理获取新的知识。
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称为数量关系。例如,自然数列中的等差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在幼儿认识10以内数时,先认识数的形成特点,再比较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少1的关系,进而比较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最后理解按顺序排列的1~10的数,其中任意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这就是对自然数列等差关系的理解。幼儿理解了这一关系,对于今后运用这一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都是十分有利的,从而可以更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的数。这样就对10以内的数达到了理解水平上的掌握。反之,只要求幼儿记住孤立的每一个数,而不知其中的关系和特点,就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由此可见,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性。
幼儿掌握现有大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一方面加深了对有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促进了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因此,掌握初步数学知识中的数量关系,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方面体现思维发展的核心。
三、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教学的策略
1、趣味化教学策略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唤醒状态和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具有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幼儿很少对数学产生直接的兴趣,针对如此现状,我们只有选择恰当的方法,内容和途径,才能间接地诱发孩子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要把孩子引入这个神秘而绮丽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畅游,活动的趣味性的培养是第一步。
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运算。在学习点数时,我们引导孩子点数池塘里的蝌蚪、荷花;采摘野花、捡落叶,使孩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摘桑子、猜田螺等游戏感知数的组成与加减,了解分类和排序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了解数与大自然界的关系等等。
2、游戏化教学策略
幼儿感知数量关系是建立在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就决定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和游戏情景。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有问题情境的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
3、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关系,它可以启发人、养育人、造就人。幼儿是在与环境中的数量关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智慧、发展能力的。为使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对数量关系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除了在活动区展示能够感知数量关系的认知材料,以供幼儿反复操作、模仿之外,还要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此引发幼儿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师可以妙利用一日生活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让幼儿感知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轻松的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学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积极地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4、情境化教学策略
创设教育情景让孩子在参与表演中感知数量关系,孩子的兴趣在,注意在,学起来也快,学得也轻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去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还有利于诱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幼儿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它是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发现问题的内驱力。缺少问题意识,就不会对事物产生兴趣,也就不会去主动发现和感知数量关系,思维也就难以获得良好发展。
如“过家家”是幼儿感兴趣和喜欢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玩具的色彩、形状、特点等会感到好奇,对物品的摆弄与操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去分发碗、勺,去整理物品等活动,充分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5、直观化教学策略
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离不开直观和具体形象思维,提倡让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不仅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也有益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如在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提供直观教具小棒,让幼儿操作:熊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就会将10分解出来了,相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简单明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锻炼了思维。
总之,幼儿感知数量关系的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才更加适宜、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3] 王志明.张慧.科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陈立.葛凤林.让幼儿的数学学习积极主动而有实际意义[J].学前教育.2004(5).
[5] 郑慧英,幼儿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