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音乐教学

2014-09-01 12:56骆国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学

骆国萍

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高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所以,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去促进音乐教学的完善。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28-01

音乐教育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唤起学生对学科活动的热情,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师,该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呢?

一、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

作为这一时代的教师,必须要认清当前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高中生通过电视、网络、电台、手机等媒体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比以前更加全面,对国内外的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等都有了多方面的接触。许多高中生曾学习过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接受过家教式的舞蹈、歌唱等方面的专业训练。高中生基本掌握了一些音乐方面的初级专业知识,音乐的整体素质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针对这种教育环境的转变,高中音乐教师要开拓思维,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意避免音乐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避免音乐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音乐教学不脱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艺术的学生,要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学生美育的全面发展;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提高我们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兴趣是基础、教学新颖化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让生活走进音乐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普遍对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对流行音乐却喜爱有加。这主要与他们平时欣赏习惯分不开的。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很多是第一次接触,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音乐课的效果。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上要下一番功夫。如可尝试从学生喜欢的音乐人手、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背景,让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实践或教师的音乐技能展示等等,这些做法都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教学形式的新颖化。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有意注意及无意注意,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在方式方法上,要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灵活多变,力求“生动”“有趣”能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参与中来。打破传统单一的歌唱形式,多以听觉、动觉为切入口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年龄,精选录像片段,配唱MTV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还可以采取边唱边跳,自弹自唱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树立音乐形象。特别是民歌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演唱中探索地方文化和音乐的关系。比如《森吉德马》由作曲家贺渌汀根据蒙古民歌创作的器乐作品,乐曲分两个不同部分,第一遍欣赏时,老师随着音乐起伏波动,示范一些蒙古舞中常用的基本动作,然后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即兴创编。在前一部分较为缓慢的旋律中,有的同学想象悠闲骑在马上,并做出饱览自然景色的动作;后一部分热烈欢快的节奏下,同学们表演出欢庆解放的场面。在两种不同速度和风格的旋律中,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促进了学生想象和创作能力,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乐曲表现的理解。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

音乐是对灵魂的放飞,它能给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因此,学习音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体会创作者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听,是音乐欣赏的第一步,只有听过不同乐器的演奏表达出不同的效果,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只是觉得有些作品的旋律好听,或是节奏感很强,可听多了之后,就会明显的区分出节奏、音色、旋律的变化特点,甚至还能够体会出旋律之后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听一些好的音乐作品。除了通过多听音乐来对感性知识的积累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如节奏、节拍、调试、速度变化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感受和赏析音乐。除此之外就是加强学生的自身文化艺术修养,音乐欣赏能力水平主要是由文化修养所决定的,只有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相关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赵珊珊.探索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新课程观的视角[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8):44-45.

[2] 岳伟.“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刍议[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16.

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