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14-09-01 20:34张小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难度不断加大,发展空间受到不断挤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政策效果与预期尚有差距。中职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是中职教育地位的缺失以及人才质量低下等,这些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社会、政府以及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教育;劳动力素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86-02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空间受到不断挤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办学难度继续加大,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就业水平越来越低。这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乃至全民族文化水平极为不利。2011年11月,教育部等国家九部委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把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推出中职免费政策,体现了国家发展中职教育的决心。但从实践看,部分免费教育政策效果并不显著,重点还是应该解决中职教育地位的缺失以及人才质量低下等深层次问题,以此来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一、实行义务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免费政策

64年前,中国是《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国,《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接受基础教育之所以属于基本人权,因为这是使未成年人成为人的前提和走向未来的准备。国外多数国家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范围,实行全面免费政策,这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全民族劳动力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实行对中职校学生发放助学金仅有几年时间,但是形势发展变化出乎人们意料。实践证明,现在实行的部分免费政策,已经属于严重滞后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明确“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1]“全免”已经向中等职业教育走来,势在必然。有的省市自治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广西出台了《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从2010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今后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职免学费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寒门学子享受免费教育,有出路,能体面地工作和生活,已经不再停留在梦想中。

二、改革中职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是毋庸赘述的,关键在于政府以及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用人导向,以及操作层面的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1]实际上要在社会营造提高整个民族劳动力素质的良好大环境。许多初中毕业生经历过中考的炼狱之后,在迷茫和彷徨中,无可奈何地走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门。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人生道路的失败者,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中等职业学校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准成年人,承担着一种神圣的使命:让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未成年人转变为成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他们的基本人权。中职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紧要的是教授他们培养自信心,如何做人,激发其奋斗精神,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中职学校和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自信心和做人的道理正是中职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按照目前的考核体系和指标,我们着重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连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不曾成为考核重点。学生的其他能力得不到发展,潜能得不到开发,导致了整个民族预备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中职教育的决策者应该改变中职学校和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短期招生多少论政绩。光盯着办学规模、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中职教学应强化过程控制,加强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结果性评价,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思考做人道理,逐步融入社会。考核方式应有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技术性、实践性,注重操作动手能力。中职学生的考核应采用“开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为辅”的方式,加大平时的学习效果的权重,强调理解应用。扩大无纸化考试范围,实行现场考核、实践操作、口试、演练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电算会计课实行上机考核,机械制图课考作图能力,导游课进行模拟现场考试,需参考技能等级证的科目实行了“以证代考”制度,调整学期成绩评定的结构,加大了平时考核的比重,加强了形成性评价。结果显示:考试制度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实行工学结合模式,提高预备劳动者的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1]这些规定都是为适应我国劳动力形势变化而设立的。毕业生所具备的就业素质和行业岗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条件。由于就业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曾经红极一时,但现在由于社会地位的缺失,就业困难等原因,中职教育受到冷遇,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种形势下,中职教学只有立足现实,冲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摆脱教学的困境,才能在多元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国外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就有“教学工厂”这一名称,职校和企业可以进行深度的结合:职校老师都来自企业,实训的内容就是企业外包的项目。这一切,在国内的职校看来非常值得效仿和学习。学校可以派老师到企业“上班”,请企业高管、高工到学校上课,这是在目前的体制内进行的有效、积极的教改尝试。[2]这就是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正确方向。如何调动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方面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值得下大力气探讨解决。政府和社会要改变短视行为,也要让企业有切肤之痛,有生存危机,这样才能使其热心于工学结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新员工。要从体制上改变企业将大部精力奔波于对政府部门和国有银行公关的现状,真正致力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培养人才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使企业热心于职业教育。中职学校要依靠内行和专家进行教学和管理,有效设置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学校师资队伍,改善实验和实习条件。即使形不成品牌,也要形成特色,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家长、学生的认可,把本应该具备广阔发展空间的中职教育办得扎扎实实,风生水起。

中职教育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还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消除存在于教育和就业中的各种歧视性政策,给每个受教育者创造多元的成才路径,营造中职教育的公平环境以及中职毕业生平等发展的机会,进而增强其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德育,2010,(8):5-22.

[2]邱鹏芳,郑振佺,袁洪斌.中职学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的SWOT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17-18.

作者简介:张小兰(1969-),女,广西贺州人.高级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就业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