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的中职生文化素质与八、九十年代的中职生相比有明显下降趋势。基础知识普遍很差,偏科现象特别严重,认知能力较低,理解水平不高,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也远不如以前。要想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质,中职政治课教师任务艰巨,政治教师要利用课堂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学习观,通过政治课教学,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鲜活案例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载体;案例;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90-02
一、案例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老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运用案例,可以增强直观效果,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优化了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案例,实现了师生双向交流,使师生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受到启发,提高了教学水平;而学生在分析案例中,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了素质,实现了教学相长。
4.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高。
二、如何运用案例进行政治教学
1.案例导入激发兴趣。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去讲解灌输、说教或机械重复理论知识,不但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抵触情绪,甚至会发展到学生放弃学习的地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政治学习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不自觉把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为解答生活中的困惑主动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突破。
政治课如何运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入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开端预示着教学成功了一半。独具匠心贴近生活的导入方式能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智慧,转移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讲“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时,为了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和理解什么是商品,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2006年,吴老师(我)参加中职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时,顺利通过了前两个评委的提问,第三个评委手指教室角落里挂着的电视机问我是不是商品?我脱口而出:是!评委马上窃窃私语,我也为我刚才不假思索的快答后悔,为了顺利过关,急中生智的我,马上又讲了一段话,评委们转疑为喜,个个竖起了大拇指,我终于通过了面试。请问,评委为什么窃窃私语?之后我又讲了怎样的一段话才让我顺利地通过了面试?通过这一真实故事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对商品这一看似简单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通过学习,学生对概念中“用于交换”的关键词语理解透彻,原来这里的交换不包括成功后,因为交换完成后,劳动产品就由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成了人们消费的对象(像我们用的笔墨纸张,穿的衣服、鞋子等),商品就转化为非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通过一次或多次的交换,只要它不终止交换关系,那它就一定是商品。到了这个环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出了许多版本的我在面试时急中生智要讲的那一段话,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案例过渡理解问题。在讲完“生产和服务——三大产业的划分”的知识点后,怎样过渡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呢?于是我就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设计了如下的过渡提问:王某某一家五口长期在广州打工,并且已在广州买了住房,老家的住房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现已破烂闲置,年前,王某某回家,乡政府工作人员找到王某,要求王某某将老家的房屋复垦,并按照国家的补偿政策予以三万元的补偿,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通过讨论,原来国家的土地资源匮乏,这样做是由国情所决定的,我们必须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关心农业的思想感情,树立大农业观念、科教兴农思想以及养成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好习惯。
3.提供案例分析问题。关于“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的真正理解,必须把握如下几点:一是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能初步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经济现象;二是理解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是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对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克服错误认识,树立开放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上的重难点,我在教学中就用县里的几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先来判断找结果:员工要求厂长(经理)把利润分光好不好?厂长(经理)把利润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好不好?然后再让学生回到教材完整地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理解企业不能把所有的利润分光吃尽,企业必须改进技术、添置先进的设备,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发展,否则,企业就有破产的风险。
4.运用案例解决问题。新时代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量大,学生课外大多数时候都在与经济打交道,可以说,就是现在的小学生也懂一些“经济”,学生做的很多事都能与经济挂上钩,事实上,学生不可能离开市场经济这个大环节来生活。所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世界经济要一体化,世界经济又要多元化,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些问题都与我们所要学的经济常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讲解,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在书本知识上找到答案,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能有效的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习政治课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教学中,若能引入鲜活的案例,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在讲“价值规律——无形的市场指挥棒”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发问:街面上很多门面为什么频繁易主?为什么频繁改行呢?先让学生讨论找原因,然后师生一起再回到教材上找答案。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空间,理解市场经济有一根无形的市场指挥棒在指挥的道理;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调动了学好政治课的积极性,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价格要波动,明白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的道理;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更明白了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按这一规律办事,理解了人们所说的“亏本卖商品也是赚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学生今后参与经济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玉明.兴趣教学关键在“色香味”[J].新课程研究,2011,(6).
[2]杨江泉.当前中职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初探[M].新课程研究,2011,(9).
[3]吴豪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三步曲)[J].教育艺术,20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