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因此,引入实践评价成为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实践评价;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26-02
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要求等就成为广大党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不少体现时代特色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在党员教育的内容设计、组织管理、教育机制、教育载体、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总结目前大学生党员的基本教育模式研究有以下几种:(1)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3)引导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和管理。(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本文即探讨将如何实践方式引入党员教育评价中。
一、将实践评价引入党员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的体验,缺乏对国情社情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因此,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践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感受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和巩固了对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的理解。
2.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有文化储备,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但是他们缺乏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这些不足之处,都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提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把党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服务能力、社交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进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的目的。
3.实践方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实践教育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想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那么将实践教育引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评价实践教育成果,就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员培养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引入实践评价是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中应用的必然要求。基于实践评价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即在党员教育中加大实践教育环节,将实践考察机制引入党员管理中。
二、实践教育的评价范畴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多研究者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他们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解有狭隘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党员参与的实践活动狭义理解为社会实践甚至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忽略了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工作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主要场所,更缺乏全方位的实践教育意识。(2)有研究者注意到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但基本都将实践作为吸引大学生党员的手段、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等,更注重的是发挥实践活动的提升功效,而没有深入挖掘其所具有的培养、教育及考核的功能。(3)在探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研究仅限于探讨社会实践或暑期实践,忽略了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探讨如何建立实践教育机制时,研究不深入、不具体,仅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活动,不应被狭隘定义为校外的社会实践甚或假期社会实践,应包含社会和校园两种环境,涉及专业加深、社会拓展、校园服务及创新创业等诸多领域。
三、实践推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大党员素质。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实践教育应该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党员发挥主体意识,拓展专业素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此过程可通过党建带团建,引导大学生社团反哺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提升。种类繁多的大学生社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多向选择机会和长足的个性发展空间,因而,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驻足于大学生社团、并利用社团的自由发展理念为学生党员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机会,是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有11个大学生社团,涉及专业、人文、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社团为大学生党员的素质锻炼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党员的活跃度也为社团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如,我院的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是学生党员,他们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党性实践教育充分结合,长期参与市级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均被评为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队,涌现出多名省市级优秀志愿者;自觉确立每周社会志愿服务制度,去年主动拓展志愿服务基地2个,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社团,并获得省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志愿者协会的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又为党员提供了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质。
2.以实践评价督导大学生党员培养全过程。在开展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基层党组织应引入实践评价机制,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分阶段、分层次确立不同的实践任务和评价目标。(1)发展前培养阶段,可主要通过校园内的义工服务、帮扶助学等,考察积极分子在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模范作用的发挥。(2)预备期考察阶段,可增大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实践的力度,安排一定的校内外社会职务,考察预备党员专业素养、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和创新创业等能力。(3)正式党员后续教育阶段,需要开展综合型的实践教育,各人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以平衡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评价时限至党员毕业为止。
四、探索实践评价体系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1.实践评价体系地确立,将把评判大学生党员素质过程具化、物化、易行化,实践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与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2.将实践评价体系建设贯穿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又利用学生的成长来推动实践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选拔、培养、考察、教育党员的全过程提供评价标准和参考系数,对学生党员的专业水平拓展、综合素质提升及创新能力提高等提供指导方案。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在实践中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检验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力求党建工作的形式创新及内涵拓展。
参考文献:
[1]程建军.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J].教科文园地,2008,(6).
[2]殷进平,肖波.创新实践平台,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J].孝感学院学报,2009,(7).
[3]赵乐天,赵志萍,刘臣.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4]孟祥辉,钱俊.构建大学生党员实践性考察模式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6).
[5]白永生,焦艳.党的十七大以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本模式及经验[J].延边党校学报,2011,(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4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史璐璐(1980-),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