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荣飞
前不久,我应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之邀,担任“千秋家国梦,盛世中国情”专题诗歌朗诵会的评委。这是高中课程改革后,该校推出的一个全校性的重要活动。去年和前年,我都应邀而来,因此,对举办该活动的初始想法和该活动的发展历程有些许了解。起初,该校的高一语文组从“立足校本、创出特色”出发,想通过举办朗诵优秀传统诗文的活动,在课堂外为学生开辟出一块陶冶思想、净化情感的“绿地”,引导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传统,培养爱国情怀,未曾想,活动大受学生欢迎。高中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学校顺势把这项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确定为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精心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每天“晨读晚诵”,并将其有机整合到课程当中。学校还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迸发激情的表演平台。三年来,每当诗歌朗诵会的大幕拉开,上至校长,下至每一个学生,都端坐台下,平心静气,等着看登台的“角们”如何用自己的激情把纸上的诗文立体化、形象化,等着瞧班与班之间如何“过招”……
往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记得,前年,遇到难读的诗文时,有些学生还读得不顺溜;去年,读是读得舒畅了,但某些细节处理不太到位,给人以“穿越”的感觉,个别班级表演时,还出现过“笑场”的场面。而今年,其整体进步之大,真令我刮目相看!一是朗诵水平大为提高。如屈原的《离骚》,句子偏长,生僻字多,表演班级朗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演绎出了三闾大夫“爱国无门、幽愤深广”的离忧。又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也不是那么容易处理好的诗篇,但学生们韵律铿锵地诵读,竟有“五四前夕山雨欲来、积郁难排、狂飙突进”的感觉。二是编排用心。通过挑选和编排各朝代精品力作,彰显了晚会“千秋家国情,盛世中国梦”的鲜明主题。三是在朗诵当中合理地加入了一些表演元素,巧妙地提升了晚会的观赏性……之所以这么细致地描述这次诗歌朗诵会的进步,我是想表明两点:一是要想做好一件事情,确实需要经历一个倾注感情、投入智慧的过程,或曰,作一番不断积累、不断优化的努力。二是联系当前广西“正在进行时”的高中课程改革,要想做好、做实、做出成效,必须找到那个能支撑它的坚实载体。
课程改革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渠道,深化、细化教育活动的过程,旨在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但是,远大的目标、宏伟的蓝图,不是空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亟需铺设具体道路、多条轨道方能达成。高中课程改革也一样,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我们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按照课程改革所设定的教学体系去运行,以保证学生素质与能力、思想与情操按新的教育路径去提升。如,用必修课来夯实基础;用选修课来“加高垫厚”,强化能力;用活动课来促进实践,体验过程;用研究课来开拓思维,鼓励创新。
毋庸讳言,在课改的路上,有些学校还在徘徊观望,裹足不前,还囿于“应试”的框架,谨小慎微地组织教学,消极地等待应试;也有些学校缺乏开拓精神,甚至连尝试一下都不敢;还有些学校缺乏整合的眼光,进行课程改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找不到落点,未形成思路。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的成功尝试给我们以启示:尊重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需求,鼓励教师们发挥群体的聪明才智,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去寻找课程改革的载体,才有可能开辟出新的课改路径。只有按照三个维度的方向,从知、情、意、行多个层面去历练与塑造学生,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
要多问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梦想,对职业有什么憧憬,对课程有什么需求。再组织教师们热议,思考我们能为学生搭建什么平台,能对课程进行怎样的设计,校园内外还有哪些优势资源可以开掘利用。或许是一个有关本地历史文化项目的调查访问;或许是一门瞄准未来需求、促进学生素质养成的校本课程;或许是一堂偏重实践、培养实用技能的动手课。我想,在教与学的互动融合中,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有学校特色的推动课程改革的坚实载体。
(责编 雷 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