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发展及调整

2014-09-01 07:07闫峰峰
决策咨询 2014年4期
关键词:甘肃甘肃省调整

闫峰峰

新时期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发展及调整

闫峰峰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甘肃省重工业由于体制障碍、资金短缺、科技落后、人才缺乏以及运输成本高昂等因素,面临着空前挑战,严重影响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急需政府从各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克服这些难点。

甘肃省;重化工业;发展;调整

一、引言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和原材料行业,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合称,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冶金、电力、石化等。从各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及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发展重化工业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内在需要。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甘肃省重工由于高耗能、高成本,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与危机。而且在甘肃省的七项支柱工业中(石化工业、有色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和煤炭工业),重化工业就占其中的六项。如在2011年支柱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2.90%,而七项支柱工业中,这六项重化工业的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9.16%,占全省总产值的34.17%。所以在新时期下,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都与重化工业息息相关。理清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发展轨迹、做好甘肃省重化工业的优化与调整,关系着甘肃省能否实现转型跨跃式的发展。而以往学者在研究甘肃省产业结构这方面的成果较多: 刘伯霞对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并给出了调整与优化对策[1];陶君道也对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作了研究[2];熊友云,张明军等则对1978- 2006年甘肃产业结构演进了分析[3];周述实、姜安印、何苑在分析甘肃经济的转型成长问题时,也对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4]。但是关于甘肃省重化工业如何在新时期发展与调整的研究则很少。本文则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之上,指出甘肃省重化工业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调整建议。

二、甘肃重化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一)重化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德国经济学家W.C.霍夫曼在总结多国的工业部门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其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是不断趋于上升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不断趋于上升的。

日本经济学家盐谷佑一利用产业关联理论,重新论证了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其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在工业化时期,霍夫曼比率下降很明显,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吻合,但在各发达国家中如美国、瑞典,按其最终产品划分的两部门比率是较稳定的,没有按照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发展,这也说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不能反映整个工业化过程。盐谷佑一的论证表明了重化工业的产值在工业化初期是不断趋于上升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倾向,重化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是趋于稳定的,但是重化工业化率却在上升。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他把工业产品分为投资物品及相关产品、其他中间产品和消费产品,其研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的增长,投资品工业的比重不断趋于上升,消费品工业产值比重则呈下降趋势,而中间品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则变化相对较小。综上述,其研究的基本结果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化工业的比重是不断趋于上升的。

上述学者对不同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其选取的行业标准有些差异,但其研究的结果所蕴含的结论都却有相同点,即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重化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不断趋于上升的,而在这过程中,重化工业的发展也表现出由粗放到集约,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规律。

(二)甘肃省重化工业发展历程

1.甘肃重化工业形成发展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1949年~1978年) ,是甘肃区域产业体系形成时期[4]。在“一五”“二五” (1952年~1962年)期间,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方针指导下,甘肃依托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了以石油、有色冶金、能源等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的重化工业,“三线”建设时期,甘肃进一步强化了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在“三五”“四五”时期,从工业发达的省、市搬迁了包括机械、电子、轻工等一批骨干企业来甘肃。总之,计划经济时期,重点项目在甘的兴建、沿海地区企业的入甘,甘肃以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和电力为主体的重型化工业得到了空间的发展。1970年, 以上五个行业的产值合计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0.17%,成为财政收入的五大支柱产业,对甘肃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甘肃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机械、冶金为主导,轻纺、农产品加工等相配套的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在“五五”和“六五”(1976年-1985年)时期的建设中,国家的发展战略由均衡式的发展转变为非均衡的发展,发展重心转向东部沿海地区,对甘肃省的投资建设的比例逐渐减少。1985年以后,国家财政投资转为分级包干政策,国家对甘肃建设投资的比例逐步减小,投资的重点仍是能源、原料等重化工业项目。

图1 1978-2011年甘肃重化工业产值/总产值

由图一可知,自1978年以后,甘肃的重化工业发展可大致归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2000年左右,在这个阶段重化工业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是不断趋于下降的。在这一阶段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之中所表现的规律是不相同的。在2000年,甘肃的人均生产总值是4129元,人均收入只有2265.71元,按收入标准来说是属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而其重化工业的发展轨迹却表现出高级工业化阶段轨迹。究其原因,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极不合理的工业的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而在2000年以后,甘肃的重化工业比重在不断的升高,说明以前畸形工业结构已告一段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工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在这一阶段,其霍夫曼比例(如图二所示)仍是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期的霍夫曼比例,是因为与甘肃省的重化工业的形成基础相关,且由于甘肃省的资源优势,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是依托资源的重型化工业。

图2 甘肃省霍夫曼比例

2.近年来甘肃省重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除重化工业的总产值的变化外,重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变迁。由于石化工业、有色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煤炭工业基本涵盖了甘肃的重化工业,因此本文选取这七种行业近12年来的产值数据作为研究依据,如表2和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1年甘肃的重化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其中石化工业的占比波动幅度最大,在2004年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趋于下降,到2010年达到低谷后又开始回升,而有色工业由于资源的日益减少而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建材工业占重化工业的比重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甚至在2008年由支柱工业变为非支柱工业。因为近些年在甘肃探明的煤炭量的增多以及技术的提升,使得煤炭工业占比在近几年中呈现上长的趋势。冶金工业在重化工业的比重也表现上长的趋势。而机械工业与电力工业的占比则呈现较小幅度的下降。

表1 2000—2011年甘肃各重化工业占比 单位:百分比

图3 2000-2011年甘肃各重化工业占比

(三)甘肃省重化工业的特征

1.从重化工业自身来看, 资源依赖性较强,重化工业比例过大,且主要为资源拉动型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在制度与产业技术的双重约束下,具有高度刚性[6]。对资源依赖较强的甘肃重工也同样存在此问题。在重化工业总产值中,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占重化工业的70%左右。2011年,石化、有色、电力、冶金等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5.84%,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资源型产业大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使甘肃形成了高能耗、粗放式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升级效应不明显,对区域就业、城镇化以及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贡献较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且甘肃省重化工业产品主要为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易受资源品种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2.国有经济比重高,经济结构转型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2011年,全省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1.8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56%,非公有制工业完成1239.88亿元,占69.54%%。而且大型与小型工业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全省工业企业协作水平低、互补性不强,一体化程度不够,一个行业往往仅靠一个企业来支撑,企业间前向、后向联系薄弱,聚集程度不高,加大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难度。

3.甘肃重化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

大多数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 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 产业层次较低,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节能降耗和运行的双重压力。

三、当前甘肃省重化工业调整的迫切性

十二五期间,甘肃的经济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来自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而在这期间能否做好甘肃省重化工业的调整,关系着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一)进行重化工业调整是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源、环境的限制,技术的落后等,甘肃省原先的优势产业正在失去优势地位。如有色工业和石化工业,由于资源的枯竭,其产值呈现不断缩减的趋势。作为甘肃省支柱工业的重化工业,其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造成了甘肃省重化工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效应不足等问题。因此,调整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增长方式、构建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由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不仅是甘肃省重化工业调整的目标,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进行重化工业调整关系着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重化工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和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其调整、优化不仅关系到重化工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其下游产业的产出与发展。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正是各个产业的产值比例不断变化、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重化工业的调整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说,重化工业的调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基础,没有重化工业的调整与发展,就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进行重化工业调整是节能环保的需要

节能环保不仅是维持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十八大上就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政策明确要求继续推动经济转型,淘汰产能落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必然是调整的重中之重。实现重化工业的高效率、高产出、低污染是实现节能环保要求的重中之重。

(四)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迫使甘肃重化工业进行调整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甘肃省的重化工业在高耗能、高成本的约束下,正在失去其优势。外部竞争激烈,成本居高不下,甘肃省重化工行业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在面对如此激烈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压力下,对其进行调整,走出一条高效率、高产出的道路,是甘肃省重化工业唯一的出路。

四、当前甘肃省重化工业调整的难点

甘肃的重化工业在资源、环境、技术、成本等重重约束下,必须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与机会。一方面甘肃重化工业比例畸重,需要轻型化调整;另一方面,甘肃重化工业对资源与能源的高度依赖,则需要走一条高科技、高效率的发展道路。在对甘肃省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时有如下难点:

(一)体制上的障碍

体制性障碍使甘肃省重化工业调整速度缓慢。由于支柱产业中地方比重小、收益低,如以原油为主的重要资源和相关事权仍由国家掌控,地方结构调整的空间受限。地方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足够大的动力与权力对重化工业进行调整。而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激发经济活力,放缓了甘肃省重化工业的调整。

(二)资金的短缺

目前甘肃重化工业仍然是以“两高一低”产业为主。这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其产业链条短,技术装备落后,都需要进行节能降耗的改造与升级。而这些所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是甘肃省重化工业自身难以满足的。怎样为甘肃省重化工业的调整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成为甘肃省重化工业调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科技落后、人才短缺成为甘肃省重化工业升级的一大制约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的优化调整即产业由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其素质,既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总的发展趋势,但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产业的调整升级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实现的,科技进步是产业推向高级化的强劲动力。可见,离开科技创新和进步,就不会有产业的升级,也不会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甘肃省的重化工业调整的主要难点也在科技水平和能力问题上。相对于科技进步,人才更具根本性,必须更加重视人才的开发。科技成果作为人的创造物,始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人类的创作性始终是科技发展的源泉,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要以人为核心。同样,甘肃省重工业的发展与调整,离不开科技的作用,更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甘肃省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不发达,人才大量流失,使得甘肃省的重化工业调整缺乏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运输成本高昂成为我省重化工业产品走出去的一大障碍

甘肃省的重化工业太过依赖能源资源,还有矿产资源,再加上交通不便利,资源又不能集中,而资源与产品在运输中的高成本,让甘肃省的重化工业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海外市场更缺乏竞争力。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整理甘肃历年重化工业的数据,发现甘肃的重化工业发展轨迹并不符合重化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于甘肃的重化工业存在着比重畸重的问题,在新时期下,一方面要对重化工业比例畸重进行调整,走一条高科技、低污染、低耗能的道路;别一方面,甘肃重化工业的调整面临诸多难点:制度上的障碍、资金的短缺、运输成本高昂、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克服这些难点是调整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关键。未来甘肃省重化工业的发展与调整可考虑如下思路:

(一)为重化工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由于重化工行业投资大、收效慢,使得投资者不愿意将资金投入重化工行业,金融系统也不能对其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在这方面做好优惠政策,帮助重化工企业解决资金缺口。

(二)发展重化工业的关联产业,延长其产业链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是这一阶段工业的主导力量,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将持续走旺,而这些重化工行业正是甘肃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抑制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工规律和甘肃实际的。相反,现阶段要注意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资源优势,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大对石油化工及采掘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造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

(三)加大科技的投入,积极做好技术与人才引进

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重化工业的调整,则要对众多的重化工业产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那些市场潜力大,但问题较多的产品必须进行认真改进,从产品设计到采用的工艺、设备、以及制造过程进行尽可能的改进,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1] 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调整、优化对策[J].开发研究.2007.3.

[2] 陶君道.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1.8.

[3] 熊友云,张明军等.1978-2006年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2.

[4] 周述实,姜安印,何苑.转型成长中的甘肃经济问题[M].甘肃人民出版社.

[5] 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6] 刘玉劲,陈凡,等.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J].东北大学学报,2004,6(3):184-187.

[7] 张晓.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的代价[J].科技导报,2005.6.

[8] 余建辉.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路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3.

[9] 张立华.重化工业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途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7.

闫峰峰(1989-),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结构调整。

猜你喜欢
甘肃甘肃省调整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工位大调整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