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继林 李 健
甘肃省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与制度环境优化
梅继林 李 健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摆脱了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经过市场的洗礼,建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支柱工业体系。但随着甘肃省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原有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制度环境又难以有效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政府应从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推动重点产业调整以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甘肃;产业结构;陈佳贵标准;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进行重大转变,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的产业都出现了高级化的趋势。各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各主要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十七大报告早就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规划又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这证明了我国产业正处在不断高级化过程中。然而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具有很大的区域不平衡性:中西部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明显慢于东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就更大了。因此,西部地区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完成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成败以及我国经济的全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文化交流要道,甘肃地处中国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接合部,在西北地区居于座中联四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是中东部联结西北、西南的枢纽,又是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和青藏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带的必经之路。甘肃省的发展对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省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前不久兰州新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那么这种带动作用就更大了。因此对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进行专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因此,准确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谢伟(1998)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技术能力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重要的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并不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表现为企业或国家有意识努力的结果。宋泓明(2004)认为经济的竞争依赖于产业的竞争,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将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核心。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对目前的中国产业结构现状而言,必须实行赶超型发展战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在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领域迎头赶上,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较高的信息产业发展。欧阳平凯 、赵顺龙(2009)认为 ,产业高端化应该从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对产业的支撑水平来进行测度。韩小威,赵晓明(2009)从全球的视角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体制环境来保证,需要有超前意识的产业结构政策为导向,应该把越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纳入到战略性调整的视野。刘志坚(2011)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标志着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阶段和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衡量高级化程度主要考虑两大方面:一是比例问题(大样本),二是合理问题(小样本)。对于大样本、大经济体而言,比例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但对于小样本(如一个地区、城市)而言,由于经济、产业的特殊性,就不宜仅用比例来衡量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问题反而尤其重要。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全国层面进行分析,对于区域特别是甘肃省状况却鲜少涉及。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结构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它是由有规律的结构转换来完成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国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即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
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显示了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一般的趋势和规律,这种演进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劳动力比重的变动、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动上:(1)随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2)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和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3)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产业的内部结构会经历着一个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进程。在这方面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结构的演变规律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是不断下降的。(4)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的演进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提高城市化程度。城市化与工业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是相伴相随的:工业化必然会使城市化伴随而来,同时城市化形成的基础设施、人才,信息等的集中又会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内若干指标的反映,因此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归纳。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除直接援用外国的方法外,也有的学者进行了一定创新,较为典型的就是陈佳贵标准。陈佳贵标准从人均GDP所对应的经济变化得出了重要的描述性结论,这种多指标的衡量方法比以往的方法要更全面、更具体,也更适合与来说明中国的情况,具体如下表:
表1 陈佳贵标准
注:这里人均GDP选取的是2000年美元的标准,其中,A、I、S 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
(二)甘肃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摆脱了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经过市场的洗礼,建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支柱工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下面,考察甘肃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实际情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情况在此不做研究,仅在判断甘肃省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时考察了2011年甘肃省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
1.产值结构演进趋势
根据相关资料,甘肃省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动情况,可以描述如图1.
整体上看,若把甘肃省三产业产值的比重按降序排列,则其产业结构正在从二、一、三逐步向二、三、一演进。具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1996年下降幅度很小,但从1996年以后下降幅度明显加快。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这与产业结构变动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
图1 甘肃省产业产值结构
图2 甘肃省产业就业人员结构
2.就业结构演进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转移的比较缓慢,其中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这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般趋势基本是相符的。
图3 甘肃省空间结构
3.空间结构的演进趋势
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由图3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城市化率是逐年提高的,这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三)甘肃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判断
甘肃2011年人均GDP为 16031元,换成美元,以2011年的平均汇率约合2 368美元;以2000年的平均汇率计算,为1494美元;根据陈佳贵标准,此经济水平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大于20%,且低于第二产业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20%-40%,人口城市化率为30-50%,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5-60%。2011年甘肃省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3.5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7.36%,第三产业比重为39.12%,这与陈佳贵标准的第三阶段相符;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36.33%,人口城市化率为37.15%,这与陈佳贵标准的第三阶段相符;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61.26%与第一阶段相符。可见,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符合高级化的趋势,是符合陈佳贵标准的;虽然甘肃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正在进行中,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甘肃省政府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制度环境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但随着甘肃省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原有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制度环境已难以有效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政府应适时调整在调节产业结构中的角色,从直接参与转到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上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市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优化产业结构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应立足于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二)政策建议
笔者基于上述对甘肃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状况和趋势的分析,以及甘肃省目前的客观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认为甘肃省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努力,积极构造有利于实现产业机构优化与高级化的制度环境:
第一,积极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提高甘肃的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在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1. 通过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和共同发展尽快搭建产业链平台。2. 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提供更多合资合作可能,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第二,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要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打破行业垄断,引进市场机制,扩大竞争,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第三产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在更广泛的领域进入第三产业;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加快服务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深化价格、投资、财税、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第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甘肃省的基础设施是相对比较落后的,这严重阻碍了甘肃省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因此,甘肃省应加大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甘肃省各地区的联系,从而缩小区域差距、推动甘肃省整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
[1] 谢伟.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学习[J].中国科技论坛,1998(16).
[2] 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欧阳平凯,赵顺龙.产业高端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韩小威,赵晓明.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分析[OL].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6-15.
[5] 刘志坚.论产业结构高级化[N].南方日报,2011-6-21.
[6]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陈佳贵.陈佳贵经济文选[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8] 伍学贵.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9] 韩晓东.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SWOT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
[10] 朱燕. 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 王海鸣.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理性探索[J].企业导报,2011,(5).
梅继林(198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绩效。李健(1988-),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保险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