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校文化变革机制培养杰出人才

2014-09-01 12:26顾洁
成才之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动力途径机制

顾洁

摘 要:学校文化是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文化变革是学校变革过程的内在要求与重要途径。在学校文化变革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学校文化的原有内涵与特征,这是学校文化变革的起点;找寻学校精神文化的定位,这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校文化变革的途径要注意兼顾多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学校文化变革;机制;核心;动力;途径

学校文化变革是许多正在经历改革的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很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研究学校文化变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学校文化关涉到学校的发展命脉,它影响着学校教和学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学校变革最深层的影响因素,学校文化变革是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焦点与本质目标。每一所学校都应直面学校文化变革这一课题,因为无论是世界名校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学校,每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都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与更新,重建学校文化应该是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只有在不断的学校文化良性变革中,学校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能培养杰出人才。

基于此,笔者拟以本人所在镇的公办小学为例,谈谈对学校变革机制的一些思考、实践与探索。

一、变革起点: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剖析

“学校文化”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

注,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将“打造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内涵”等字样放在了办学目标的首位,但是很大程度上这种学校文化的变革还太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或理想层面。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我国中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着伦理缺失,导致学校文化建设趋于雷同、平庸,使学校在发展和管理上收效甚微,进而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事实也正如此,不少学校对学校文化的定位并不明确,有的学校将学校文化混杂在隐性、潜在课程或校风、学校、班级管理的研究里,将学校文化等同于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学校精神文化层面内隐的因素如何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发展缺少深入的考察。大部分学校不能将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放在学校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更没有重视它在学校管理变革中的意义和价值。而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对于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还停留在说理层面上,对于如何更新学校文化、创建引领学校发展的先进文化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对于什么是学校文化,在众多的定义,较为认可的说法是:学校文化是“经过全校师生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本校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这种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

以我校为例,我校也曾经一度错误地解读了学校文化,将校本特色课程“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学校特色项目“沙瓶操”等同于学校文化特色,学校也确实在二者上做足了文章,出了相关的校本教材,在各个层面进行展示。但当我们将这种特色放到学校发展的更广阔的背景中时,才发现它们只是我校的一项校本特色文化,它并不能等同于“学校文化”。真正的“学校文化”应该蕴含着学校主流价值取向,能够潜在地约束和规范学校群体的个人价值取向,使学校群体中的成员实现认识趋同、目标一致、行为自觉,从而更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文化。

二、变革核心:学校精神文化的准确定位

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从最早期的“校园文化”(狭义上的“学校文化”)研究,到现在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研究,经历了二十多载岁月的探索,教育研究者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目前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个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中共同构成的组织传统与规划,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 ”。可以这么说,学校文化是一种从事教育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学校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那么在这些构成要素中什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呢?付云老师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相对社会文化而言的一种亚文化,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学校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包含学校的品牌价值、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团队精神等方面。学校精神文化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等方面。

“学校文化变革,首要之处是对已有的学校价值内涵的再认识和再提升。”针对此,我校重新审视了学校的现状,再次解读了学校的历史,在明确学校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目标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核心进行了再定位。

定位一:办学理念——“静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

办学理念是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它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我校在不断思考、实践、完善中提出了“静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办学理念。

这样的办学理念源于生源的独特性,青龙小学建立于2002年,目前已经成为一所接纳新市民子女的公办学校, 学校有55名公办教师。有近1100名学生,这些学生99.7%的来自于除张家港外的全国19个省(市)、隶属于7个民族。陶行知强调教育公平,这份平等首先是在起点上的平等,其次才是过程中的平等。陶行知说:“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所以,解决必须解决的新市民子女受教育问题,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当前最迫切需要关注的。“静育四海花朵”,让每一个新市民子女享受同城化教育,是学校必须坚守的办学理念。

定位二:文化关键词——静。

文化关键词反映出的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的理想、主张与追求。在全体师生共同的参与与探讨下,学校提出了文化核心词语“静”。

从字源来看,“静”,从“青”,表示青色明显易辨;从“争”,有争取抢先意。本意是色彩鲜明之意。《说文·青部》中记载:“静,审也。”王筠释义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静”的原始意义是明审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其次才是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白居易亦有诗云:“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

综上所述, “静”文化的“静”的含义,是明察,是和谐,是恬淡,是安定。再从字形看,“静”字含一个青一个争,青,喻年少,也是春天的代称,也代表青小,因此,“静”字中还包含着青小的孩子争得春天,蕴含着的是希望、美好和憧憬。

另外,“静”,还是一种环境,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校园,是最好的读书环境。“静”更是一种心态,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

学校追求“静”的文化,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说“大音希声”,学校教育要达到大音的境界,也要希声,要静得下心来。教育是一个静园,教育是一处净土,我们希望在“静”文化建设中,建教育一座静园,还教育一方净土。

定位三:办学精神——“守静笃行”。

办学精神,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的被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全体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选择、积聚、传随、发展而成的”。我校在反复论证与实践中,提炼出了“守静笃行”的办学精神。

“守清静,行笃厚”,面对天真烂漫、充满好奇、不同个性的儿童,教师只有静下心来,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净心灵,静修身”,作为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心灵纯真,才能明志生慧,创造非凡。

三、变革动力:各种因素的综合互动

提到变革动力,人们往往会想到作为学校文化变革的学校管理领导者校长,事实上,校长确实对学校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统领作用,校长的理念、价值取向和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但当我们把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变革的主体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推进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动力因素往往不只一个,而是学生、教师、社会等诸多变革力量的集合。

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最终归宿。教师作为学校变革的主体之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文化建构和生成作用尤其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将这一基层群体的文化置于学校整体文化变革的视域下研究。而社会的认可、教育相关督导部门的肯定与平台提供、高一层次研究院校的理论指导等也对学校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从具体变革力量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学校变革的力量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家长、兄弟院校、教育行政、科研和督导系统、社区。另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学校变革力量进行了分类:一类是自上而下推动学校变革的行政力量;一类是自发或自觉地开展学校变革的基层力量;一类是领衔课题并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学校变革的大学(研究所)专职教育科研力量;一类是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基层学校三结合的研究力量。

事实上,在学校变革中,所有的学校变革动力因素都在提供着动力,这些动力并不是单个或独自起作用,而是综合互动的起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使教育系统产生彻底变革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者要与社区居民、学生、各种族团体的成员和工会成员联合起来。目标、课程和政策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决策并成为教育和社会重大改革的动力而发生改革。”学校文化变革的各个动力因素之间一旦形成良性的反馈作用,就能将一些与变革抵触的行为内部消化,将一些与变革同步的行为进行放大,进而成为推动学校文化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或主导力量。因此,学校确立了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后,就要充分关注各动力因素的调动,尤其是要关注校内自发或自觉地开展学校变革的基层力量,唤发其内在激情,使之发挥良性推动作用。

四、变革路径:多元兼顾共促发展

由于学校文化变革与重建涉及到各种动力因素的和谐共生,要实现“把思想显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策略。这里,我试图以本校“静文化”为例,以图表(见15页右下)的方式试图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来阐述以学校文化变革的基本路径的探索中的一些尝试。

物质文化建设重在围绕“雅静”主题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校园环境布置以及学校阵地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围绕“静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办学目标,打造“守静笃行”的学校精神,确定明晰的办学愿景,形成体现办学理念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并通过系列活动在师生中实现三风的自觉内化,培养“守静笃行”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重在打造有文化思考力和战术领导力的班子管理团队,培养守静笃行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并在课程建设中凸现特色课程之“雅”和特色项目之“优”;制度文化建设重从实际出发形成校本化管理机制。

结语:有人说:“学校变革的根本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要让一所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关键在于创建优质的学校文化。”我们也一直说“文化育人”,是希望通过充盈着精神内涵的文化来培育健康向上的人。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每个学校都应该唤醒学校文化变革意识,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已的学校,在继承中求创新,不断改造、重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让文化之水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涓涓长流,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涌动真的活力,才能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从管理伦理看学校文化重建[J].河南大学学报,2007(2).

[2]易丽.近年来来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3]张华.从学校文化角度谈和谐校园构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5(4).

[4]付云.学校文化简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

[5]李政涛.以文化变革引领学校发展[J].新课程,2007(5).

[6]王文帅,霍平丽.西南联大:办学精神及期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1).

[7]李家成.论学校变革中的力量集聚[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8]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定位二:文化关键词——静。

文化关键词反映出的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的理想、主张与追求。在全体师生共同的参与与探讨下,学校提出了文化核心词语“静”。

从字源来看,“静”,从“青”,表示青色明显易辨;从“争”,有争取抢先意。本意是色彩鲜明之意。《说文·青部》中记载:“静,审也。”王筠释义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静”的原始意义是明审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其次才是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白居易亦有诗云:“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

综上所述, “静”文化的“静”的含义,是明察,是和谐,是恬淡,是安定。再从字形看,“静”字含一个青一个争,青,喻年少,也是春天的代称,也代表青小,因此,“静”字中还包含着青小的孩子争得春天,蕴含着的是希望、美好和憧憬。

另外,“静”,还是一种环境,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校园,是最好的读书环境。“静”更是一种心态,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

学校追求“静”的文化,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说“大音希声”,学校教育要达到大音的境界,也要希声,要静得下心来。教育是一个静园,教育是一处净土,我们希望在“静”文化建设中,建教育一座静园,还教育一方净土。

定位三:办学精神——“守静笃行”。

办学精神,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的被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全体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选择、积聚、传随、发展而成的”。我校在反复论证与实践中,提炼出了“守静笃行”的办学精神。

“守清静,行笃厚”,面对天真烂漫、充满好奇、不同个性的儿童,教师只有静下心来,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净心灵,静修身”,作为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心灵纯真,才能明志生慧,创造非凡。

三、变革动力:各种因素的综合互动

提到变革动力,人们往往会想到作为学校文化变革的学校管理领导者校长,事实上,校长确实对学校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统领作用,校长的理念、价值取向和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但当我们把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变革的主体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推进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动力因素往往不只一个,而是学生、教师、社会等诸多变革力量的集合。

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最终归宿。教师作为学校变革的主体之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文化建构和生成作用尤其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将这一基层群体的文化置于学校整体文化变革的视域下研究。而社会的认可、教育相关督导部门的肯定与平台提供、高一层次研究院校的理论指导等也对学校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从具体变革力量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学校变革的力量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家长、兄弟院校、教育行政、科研和督导系统、社区。另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学校变革力量进行了分类:一类是自上而下推动学校变革的行政力量;一类是自发或自觉地开展学校变革的基层力量;一类是领衔课题并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学校变革的大学(研究所)专职教育科研力量;一类是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基层学校三结合的研究力量。

事实上,在学校变革中,所有的学校变革动力因素都在提供着动力,这些动力并不是单个或独自起作用,而是综合互动的起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使教育系统产生彻底变革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者要与社区居民、学生、各种族团体的成员和工会成员联合起来。目标、课程和政策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决策并成为教育和社会重大改革的动力而发生改革。”学校文化变革的各个动力因素之间一旦形成良性的反馈作用,就能将一些与变革抵触的行为内部消化,将一些与变革同步的行为进行放大,进而成为推动学校文化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或主导力量。因此,学校确立了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后,就要充分关注各动力因素的调动,尤其是要关注校内自发或自觉地开展学校变革的基层力量,唤发其内在激情,使之发挥良性推动作用。

四、变革路径:多元兼顾共促发展

由于学校文化变革与重建涉及到各种动力因素的和谐共生,要实现“把思想显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策略。这里,我试图以本校“静文化”为例,以图表(见15页右下)的方式试图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来阐述以学校文化变革的基本路径的探索中的一些尝试。

物质文化建设重在围绕“雅静”主题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校园环境布置以及学校阵地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围绕“静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办学目标,打造“守静笃行”的学校精神,确定明晰的办学愿景,形成体现办学理念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并通过系列活动在师生中实现三风的自觉内化,培养“守静笃行”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重在打造有文化思考力和战术领导力的班子管理团队,培养守静笃行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并在课程建设中凸现特色课程之“雅”和特色项目之“优”;制度文化建设重从实际出发形成校本化管理机制。

结语:有人说:“学校变革的根本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要让一所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关键在于创建优质的学校文化。”我们也一直说“文化育人”,是希望通过充盈着精神内涵的文化来培育健康向上的人。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每个学校都应该唤醒学校文化变革意识,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已的学校,在继承中求创新,不断改造、重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让文化之水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涓涓长流,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涌动真的活力,才能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从管理伦理看学校文化重建[J].河南大学学报,2007(2).

[2]易丽.近年来来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3]张华.从学校文化角度谈和谐校园构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5(4).

[4]付云.学校文化简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

[5]李政涛.以文化变革引领学校发展[J].新课程,2007(5).

[6]王文帅,霍平丽.西南联大:办学精神及期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1).

[7]李家成.论学校变革中的力量集聚[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8]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定位二:文化关键词——静。

文化关键词反映出的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的理想、主张与追求。在全体师生共同的参与与探讨下,学校提出了文化核心词语“静”。

从字源来看,“静”,从“青”,表示青色明显易辨;从“争”,有争取抢先意。本意是色彩鲜明之意。《说文·青部》中记载:“静,审也。”王筠释义曰:“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静”的原始意义是明审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有着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其次才是安静、宁静的意思。《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白居易亦有诗云:“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

综上所述, “静”文化的“静”的含义,是明察,是和谐,是恬淡,是安定。再从字形看,“静”字含一个青一个争,青,喻年少,也是春天的代称,也代表青小,因此,“静”字中还包含着青小的孩子争得春天,蕴含着的是希望、美好和憧憬。

另外,“静”,还是一种环境,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校园,是最好的读书环境。“静”更是一种心态,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

学校追求“静”的文化,是因为我们认识到“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说“大音希声”,学校教育要达到大音的境界,也要希声,要静得下心来。教育是一个静园,教育是一处净土,我们希望在“静”文化建设中,建教育一座静园,还教育一方净土。

定位三:办学精神——“守静笃行”。

办学精神,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的被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全体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选择、积聚、传随、发展而成的”。我校在反复论证与实践中,提炼出了“守静笃行”的办学精神。

“守清静,行笃厚”,面对天真烂漫、充满好奇、不同个性的儿童,教师只有静下心来,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净心灵,静修身”,作为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心灵纯真,才能明志生慧,创造非凡。

三、变革动力:各种因素的综合互动

提到变革动力,人们往往会想到作为学校文化变革的学校管理领导者校长,事实上,校长确实对学校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统领作用,校长的理念、价值取向和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但当我们把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变革的主体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推进学校文化变革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动力因素往往不只一个,而是学生、教师、社会等诸多变革力量的集合。

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最终归宿。教师作为学校变革的主体之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文化建构和生成作用尤其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将这一基层群体的文化置于学校整体文化变革的视域下研究。而社会的认可、教育相关督导部门的肯定与平台提供、高一层次研究院校的理论指导等也对学校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从具体变革力量主体的角度来认识,学校变革的力量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家长、兄弟院校、教育行政、科研和督导系统、社区。另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以上学校变革力量进行了分类:一类是自上而下推动学校变革的行政力量;一类是自发或自觉地开展学校变革的基层力量;一类是领衔课题并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学校变革的大学(研究所)专职教育科研力量;一类是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基层学校三结合的研究力量。

事实上,在学校变革中,所有的学校变革动力因素都在提供着动力,这些动力并不是单个或独自起作用,而是综合互动的起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使教育系统产生彻底变革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者要与社区居民、学生、各种族团体的成员和工会成员联合起来。目标、课程和政策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决策并成为教育和社会重大改革的动力而发生改革。”学校文化变革的各个动力因素之间一旦形成良性的反馈作用,就能将一些与变革抵触的行为内部消化,将一些与变革同步的行为进行放大,进而成为推动学校文化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或主导力量。因此,学校确立了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后,就要充分关注各动力因素的调动,尤其是要关注校内自发或自觉地开展学校变革的基层力量,唤发其内在激情,使之发挥良性推动作用。

四、变革路径:多元兼顾共促发展

由于学校文化变革与重建涉及到各种动力因素的和谐共生,要实现“把思想显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策略。这里,我试图以本校“静文化”为例,以图表(见15页右下)的方式试图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来阐述以学校文化变革的基本路径的探索中的一些尝试。

物质文化建设重在围绕“雅静”主题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校园环境布置以及学校阵地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围绕“静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办学目标,打造“守静笃行”的学校精神,确定明晰的办学愿景,形成体现办学理念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并通过系列活动在师生中实现三风的自觉内化,培养“守静笃行”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重在打造有文化思考力和战术领导力的班子管理团队,培养守静笃行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并在课程建设中凸现特色课程之“雅”和特色项目之“优”;制度文化建设重从实际出发形成校本化管理机制。

结语:有人说:“学校变革的根本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要让一所学校成为优质学校,关键在于创建优质的学校文化。”我们也一直说“文化育人”,是希望通过充盈着精神内涵的文化来培育健康向上的人。学校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每个学校都应该唤醒学校文化变革意识,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已的学校,在继承中求创新,不断改造、重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文化,让文化之水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涓涓长流,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涌动真的活力,才能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从管理伦理看学校文化重建[J].河南大学学报,2007(2).

[2]易丽.近年来来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3]张华.从学校文化角度谈和谐校园构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5(4).

[4]付云.学校文化简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

[5]李政涛.以文化变革引领学校发展[J].新课程,2007(5).

[6]王文帅,霍平丽.西南联大:办学精神及期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1).

[7]李家成.论学校变革中的力量集聚[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8]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猜你喜欢
动力途径机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