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概念,怎么用艺术性的语言把它们传授给学生是值得思考的。下面就信息技术教学中语言艺术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课,学生只喜欢上机操作,尤其对上网、玩游戏感兴趣,对理论性学习则感到乏味,尤其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这时,教师若只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硬性地要求学生认真听、积极想,效果会适得其反。若制造“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会大不一样。例如,讲循环语句时,我拿一张厚0.5mm的纸,问珠穆朗玛峰高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答出来。但他们会产生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啥关系?接着我话锋一转说,就用这种纸(足够大),对折很多次,就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编制程序来验证这个问题,教师接着点出编此程序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二、语言幽默,课堂高效的法宝
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信息技术课,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不易接受。在讲授时,若教师用富有哲理幽默的语言,则能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其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
在讲移动和复制文件的时候,把一个文件(夹)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中,大多数同学命令很清楚,但“粘贴”时会忘记打开目的文件夹。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别人到你们家做客敲门的时候,我们应该干什么啊?”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开门。我顺势接着说,那这个被复制或移动的文件(夹)就是目的文件夹的客人。在粘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它“开门”啊!学生在笑声中把此操作记住了。
三、故意“犯错”,启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问题、惊奇或疑惑。”教师在课堂上“犯错”是引出疑问、制造矛盾,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在VB语言教学中,讲到两个数值互相交换时,我用故意“犯错”的做法。将语句给出,先让学生自己编,把M=N:N=M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语句写在黑板上(大多数学生采用此方法),讲这个语句时故意停顿并引导其思考,学生产生了疑问,怎么办?这时将其比作两杯调料,要互换,但调料不能丢啊,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再找个杯”。这样,两个数值交换必须借助第三变量的结论就得出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教师的“错”启发学生的思考。
四、语言有节奏感,教学实效更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话语感知理解就能最快做出反映。语言的节奏体现产生和感知理解的时域控制机制和组织策略。有节奏感的语言,使人易于理解。不管教师的普通话多标准,若他采用平铺直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很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学中语言要有节奏感甚至以姿势助说话。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合适的语言节奏。对于重点,要一字一句,加重语气;对于难点,声音要凝重,节奏要慢;对于复习,语速要快;讲到某个问题时,中间可停顿,唤起学生欲知下文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简言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在于它在教学中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神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力求完美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质量。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