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探索与实践

2014-09-01 14:45向琼刘安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培训

向琼+刘安华

作者简介:向琼(1979-),女,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汉语言文字学。(广东 河源/517000)

刘安华(1960-),男,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广东 河源/517000)摘要: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将校本培训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实施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 可从根本上推进教学由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向“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转变,从而更加适合高职教育教学需求。

关键词:校本培训;职教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47-03一、概述

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简称“职教能力”)是衡量一名高职教师的基本标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的总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在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方面,除了国(境)外学习、国内专家培训、进企业锻炼和人才引进等常规途径之外,从2008年开始,倾力实施了校内“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学校按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校本培训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设计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训练、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渗透职业道德、渗透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总体方案。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是河职院建校以来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效果显著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从根本上推进了学校课程教学由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向“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转变,对学校教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职教能力的意义

(一)通过培训与测评树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全校上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高职教育必须确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类型特色;二是形成了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构建有特色的专业格局和专业建设思路;三是认识到举办高职教育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四是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通过培训与测评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我校通过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在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注重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职业教育应加强人文教育,注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三、教师职教能力校本培训实践

1.核心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处于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中心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内容的传授,而更多的是经由职业实践——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教师的职教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能力就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运用“6+2”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6+2”原则中的“6”是指:

(1)工学结合、行动导向。行动导向就是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坚持“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基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2)突出能力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

(3)项目任务载体。在归纳出职业能力之后,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要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要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典型性、可行性、趣味性。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因此,课程综合项目的设计,最考验任课教师的功力和水平。

(4)能力训练。教学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在项目下要确定若干个训练任务,用以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操情况及时给与指导,解决各种问题与难点,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5)学生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与主体。学生主体性教学就是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理论、实践(教、学、做)的一体化。

“6+2”原则中的“2”是指:(1)把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等)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简称渗透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2)把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外语、自学、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能力等)渗透在课程教学中去(简称渗透职业素养),而不仅仅依赖独立的某种通识课程。

·师资建设·高职教师校本培训探索与实践2.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与作用。职教能力培训要求教师本人先做好课程设计,再与指导教师讨论,完善设计。这个过程始终要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以发挥全体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为目的,教师是主动参与培训而不是“被培训”。同时整个培训过程需注重教师的信息反馈,关注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和看法,包括对培训内容、指导教师、培训方式等各方面的反映,强调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2)学校统筹,按需培训。职教能力培训由学校自主规划、自行组织,不仅培训的目标和理念由学校确定,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培训的内容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紧密相关,可以结合实际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学其所需、学以致用。此外,职教能力培训采用的是指导教师一对一培训、二级学院评委集中点评的运行机制,培训力量多数来自学校内部。

(3)注重教师“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职教能力培训完全按照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根据教师的个性差异开展针对性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并及时关注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对教师参加培训前后课程设计的比较,教师培训前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变化,了解培训的效果。

(4)实现培训机会均等。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不是极少数教师参与的培训活动,而是将培训面扩大到全体教师,建立和实施了均等机会的培训,避免传统师资培训中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3.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实施

2008年河职院启动第一轮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每位教师自选一门正在讲授或已安排要讲授的课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通过集中培训、指导教师“一对一”培训,反复修改,根据学校的条件实际,设计最恰当的训练项目和教学任务,在完成项目设计后参与测评。测评过程分三个步骤:5分钟整体设计说明,15分钟单元授课,并接受评委的质询。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反复点评、接受测评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能力。

2011年,为了巩固培训测评成果,防止出现上课与测试“两张皮”的现象,学校又启动了“回头看”工作,即职教能力培训与复评工作,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随时督查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效果。2013年,启动了第三轮培训与测评。在复评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了团队测评环节。目前,学校已形成职教能力培训测评与复评的常态化机制。常态化职教能力培训、测评与复评程序见图1。

4.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组织保障。任何的教学改革,都必须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启动之初,学校成立了职教能力领导小组,由设人事处负责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常务工作。

(2)制度保障。2008年学校出台了《河职院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办法》,实施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两年后,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又于2010年和2013年两次对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相继出台《河职院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管理程序》、《河职院教师职教能力复评工作管理程序》,使职教能力测评与复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文件进一步对该项工作的管理职责、测评标准、奖罚标准以及申请、培训、测评、复评、资料归档等工作环节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程序作出规定,建立了完善的申报、培训与测评程序。

(3)经费保障。在每年的师资培训预算中,设立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测评教师的奖励、指导教师的津贴、各级评委的补助等,以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

四、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成效

1.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先进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打破传统静态的知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对能力进行反复实训,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了职业活动的完整性,实现了课程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项目的实施使全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

2.促进了学校教学条件建设

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学条件的建设。职教能力培训的核心是以“6+2”为基本原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项目任务对学生能力的实训,做到知识、理论和实操的时间、地点合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学校为师生教学提供真实的环境。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教学条件、环境的创造与改善,使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过程实现生产化。

一是全方位加强实训室改造与建设。通过撤销、合并和新建的方式,形成了机电类、电信类、管理类、人文类和艺术类5个校内实训室集群,各专业将教室和实训室合二为一,建立了多个一体化实训室、实训车间。

二是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引企业进校园,融专业入产业,共建了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丰达微电容车间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是建设技术推广及来料加工型实训基地,以产带训,以产养学。主要通过开发和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承接社会产品加工等方式,将工作任务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如西安交大快速成型粤东推广基地、河职院工模生产车间等。

3.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

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使全体教师树立了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熟练掌握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全面提升了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能力与水平。通过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强化了教师“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不仅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校也在短时间内培养了一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在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及教学团队,他们认真而严谨地设计了一大批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以教师在职教能力培训中精心制作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以及富有特色的讲义为基础,组织教师编写富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开发或改编课程、设计方案,以此巩固和固化教学改革的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准。

4.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大面积快速凸现。通过教学任务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校还推行以赛促学,以各种竞赛为切入点,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性高。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共有700多人次在各类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一、二等奖27项,省级一等奖36项,获奖名次、数量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在被誉为高职院校奥运会的“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天津)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培训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五花八门的职业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