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语文教师走向成熟的阶段期探讨

2014-08-30 05:30张洪平姜琦
教师·中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原期发展期成熟期

张洪平 姜琦

摘要:年轻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最终走向成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①懵懵懂懂的模仿期;②中规中矩的发展期;③止步不前的高原期;④突破瓶颈的提高期;⑤无招胜有招的成熟期。以上五个阶段是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和飞跃。

关键词:年轻语文教师;模仿期;发展期;高原期;提高期;成熟期

从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对教学跃跃欲试的年轻语文教师,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过程。笔者认为,这一漫长、艰辛的探索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懵懵懂懂的模仿期“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却是这些年轻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美国学者卡瑞克和卡兰翰)告别昔日的大学校园,踏上三尺讲台,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们这才意识到学生时代已经结束,教师生涯正式拉开序幕。面临自身角色的转变,责任感、好奇心使他们急于发现和验证自身的价值,于是想方设法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展示自我。

此阶段是年轻语文教师模仿学习对象的阶段。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年轻语文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学习、借鉴。模仿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年轻教师在一开始教学时,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处于一个对于语文教学懵懵懂懂的时期,所以总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适当的模仿并非无益,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但倘若一味模仿、照抄照搬,则有害无益。一些刚参加工作的语文教师,为了迅速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拿来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程翔等名师的教案或课堂实录照本宣科地上课,可是却发现味同嚼蜡,原因何在?名师的教案及课堂实录其实是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阅历中形成的完美的个性风格及智慧的结晶,里面蕴涵的东西是远远超出教案或课堂实录字面上的东西的。正所谓“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描其形,而不得其神,盲目模仿是不行的。没意识到这一点,一些年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讲天书,学生们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并不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的经验也可能得到坏结果。”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切忌盲目模仿,应选择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把与自己个性相一致的教师作为模仿对象。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教师应注意吸收借鉴被模仿对象的先进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之成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的有力支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因而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因性以练才”。有的年轻语文教师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性格外向,那么这个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中发挥自己个性中的这些优势,多模仿借鉴于漪等名师的特点,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方面发展;有的年轻语文教师性格深沉,理性思维占优势,善于质疑和推理等,那他就应该多模仿借鉴魏书生等名师的特点,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如果违背自己的个性特点,那就可能南辕北辙,很难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中规中矩的发展期随着年轻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发展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艺术、示范性艺术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这时,教学的模仿性越来越少,而独特性和教学的个性成分越来越多。

此阶段是指教师将学习对象的教学经验为己所用,在教学上基本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自己逐步适应教学,并能独立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逐步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独立、反思。由于教师在这个阶段已经经历了准备阶段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能摆脱模仿的束缚,因此教师的教学开始慢慢独立,但是这时的独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此时教师还需在借鉴与自己个性相一致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再加工,这时的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反思。

经过成长阶段的积淀,多数语文教师都能成为较为称职的专业教师,甚至部分教师已经是小有成就,这来自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愈来愈深入的认识,比如说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能从文学常识的教学、字词的教学、课文结构的分析、写作特色的赏析、课后练习题的完成等方面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套路。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是循规蹈矩,但也只能说是处在中规中矩的阶段,即使有了些创新,也往往只是浅层次上的创新,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相去甚远。

三、止步不前的高原期“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许多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教学环境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日趋功利,整个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师生之间的感情与以前相比淡漠了不少,教师的待遇和薪水在整个社会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单一、缺乏太多的激情,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等主观因素,最终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产生。

此外,就学生而言,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更注重对孩子的投入与教育,往往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常常是一家几代人围绕一个孩子转,这样很容易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观念。可悲的是,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甚至“助纣为虐”,遇到孩子一不顺心,出一点事,不从孩子自身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地找学校的麻烦,其结果导致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所谓“新”的教育理念中,片面强调对学生的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导致了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就不敢管,不敢纠正,对一些“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在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正当、必要的惩戒教育,也被抛弃,变成了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有些“问题学生”就可以因此为所欲为,毫无忌惮。语文教师大多担任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这些棘手的学生问题,这些问题让教师疲于应对,同样会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产生。

就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存在着诸如怯懦、自卑、优柔寡断、缺乏开拓精神、钻“牛角尖”等不良人格特征。当他们面临压力、困难时,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应对,导致“高原现象”频繁出现。

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基本对策,一是在于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还教师一个正常的、平静的生存环境。二是教师应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知道这一现象是正常的,是符合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应积极调整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高原现象”的。这一阶段表面上看来是“止步不前”,其实教师本身一直在进步着,并不是真正的止步不前。应客观地意识到,这是由量变到质变转变的必备阶段,不怕面对,也不必回避。

这一时期是教师走向教学心理成熟的关键期,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五个阶段中最艰苦、最煎熬的一个时期。几乎每位语文教师都经历过这一阶段。有时一节课下来,教师内心充满迷惘和困惑:语文到底该怎么教?有时甚至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似乎完全忘记了语文课该怎么上,其实,此种心态正是“教,然后知困”的具体表现。面临苦恼与困惑,不断在探索的青年教师常常反思自己:“我是在用课文教还是在教课文?”“我的课堂设计是否做到‘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课时目标设计合理、可操作吗?”“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课堂气氛充满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吗?”“每个学生都参与合作、探究了吗?”其实,这些问题愈来愈接近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本质问题。教师在此阶段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思考过程,在不断自我追问、自我尝试、自我反思中,教师应大量地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反复研究课改理论,让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碰撞,将理论内化为教学基本功。对于实践中的挫折,冷静地反思、总结、修正并及时再次投入到实践中检验,如此反复多次地“碰撞”,教师才能逐步摆脱这些苦恼和困惑,使自己的教学进入突破瓶颈的提高期。

四、突破瓶颈的提高期“在千百次地游走于讲台之后,让自己回到教育的原点,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启蒙,是教师走出高原阶段的必要选择。”(教育时报记者杨磊)此时的语文教师在打开视野,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后,开始进行独立教学,并能够逐渐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使个人教学进入突破“止步不前的高原期”瓶颈后的提高期。在工作中,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师更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进行分析,并时刻反思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对一名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独创。歌德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教师处理教材时,应尝试达到歌德说的这种境界。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已经有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内在个性的一面。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参的约束,不再局限于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不再把文章的主旨限定在课本和教参的说法上,而有了自我的理解与对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抛弃一些较为生硬的“阶级说”,而着重从人性的弱点上去探讨小说的悲剧意义,从而让学生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更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教学步骤的安排上,也不再局限于按照固定的套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介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课后练习题的处理,这时的教师有了大胆取舍的教学观念,比如说,看到课后练习题设计得并不科学或并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就敢于弃之不用,并不唯“教材”是举。而类似的情况在前面几个阶段,教师是较为缺乏这种取舍意识的。

五、无招胜有招的成熟期年轻语文教师初上讲台,如同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处于一种无招无式的状态。他们有三缺:一是缺少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在处理上难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教学的基本规范。各种课型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提问?如何应答?如何组织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对年轻语文教师而言,都是陌生的。三是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等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常常“目中无人”,只顾自己讲,不善于和学生对话互动,这是任何一个年轻语文教师都可能经过的阶段,他们积极寻求“招数”来破解上述难题。经过这一寻找“有招”的阶段,形成一定的套路,做到了“有招有式”,但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探索过程之后,最终需要找寻的却是“无招”的境界,这也就最终进入到教师的真正成熟期。

随着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性质愈来愈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对教学的基本规范的了然于胸,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教师在运用语文教材时,就有了“三步曲”:第一步,“有它(教材)没我”;第二步,“有我有它”;第三步,“有我没它”。这时,在教学中,教师已从“有技巧”达到“无技巧”的境界,在课堂上,就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了。

此阶段是指教师的教学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教学达到了独树一帜、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个性化教学,使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处处体现着个性的张扬。在语文教学的某一方面形成了个人风格和个人特色,有了自己的品牌。教师能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日臻完善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教育的艺术。教师不再仅仅是“教书匠”,而成为教育的专家,教育的艺术家。

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认识到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真正标准不应该是教师讲得如何,而应该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可谓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典型代表。魏书生在教学一线当老师时曾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每年在外开会讲学时间超过100天(有时甚至超过200天),而他当班主任的两个班学生在他外出开会讲学期间,从不让其他老师代课,回来后也不补课,语文成绩照样在全市名列前茅。很多人难以置信,认为根本不可能。他说创造这个“不可能”的诀窍就是他把学语文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在教育界掀起一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地震”的杜郎口中学,实施“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上一再倡导淡化教师的讲,而更关注学生的学,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还给了学生。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展示课,是初一(一)班语文课《三颗枸杞豆》,这节课几乎全都是学生的对话、交流、讨论等展示活动,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作为既像导演又更像配角的执教教师在学生此起彼伏的对话中,“穿针引线”“随机点拨”,把握着学习的主脉,一堂课,他虽然只说了20多句话,却重锤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表现出高超的教学智慧。在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常常因为学生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而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在这节课上,教师不再像传统的教师纠结于教学环节的繁缛细节,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从重视教学环节的一招一式的“有招”,到完全放手于学生,达到了“无招”的境界。

以上五个阶段是年轻语文教师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和飞跃。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五个阶段是就年轻语文教师成长的一般情况而言的,不能机械的、孤立地把每个年轻语文教师走向成熟的阶段都划分为五个阶段。每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所需经历的阶段也不尽相同,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也难以做出准确的界定。年轻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基础素养的储备、自身的勤奋、对教学的兴趣与投入、对教学的悟性以及身边老教师或优秀教师的及时帮助,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这五个阶段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这些因素多是积极的、正面的,一些年轻语文教师就会缩短某个阶段所需的时间甚至超越某些阶段,少走一些弯路,从而更快地走向成熟。

之所以把年轻语文教师走向成熟大致分为这五个阶段,是考虑到千差万别的个性里总存在着共性的发展规律。其目的就在于使语文教师对自己所处的教学阶段的定位有章可循。年轻语文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恰当地给自己定好位,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向更高的阶段努力,才能早日从语文教学的“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余耀清.语文新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基础教育参考,2009(4).

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叶澜,自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杨磊.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教育时报,2011-09-07(3).

猜你喜欢
高原期发展期成熟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果实成熟期土壤含水量对‘北红’葡萄花色苷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二次成长:从“高原期”突围
虚拟现实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我国天然气进入大发展期
“四步法”巧解教师专业成长“高原期”困惑
不同成熟期桃品种在衢州市的引种试验
把握最佳发展期,让地理不再艰涩——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二章为例
浅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